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很多网友将蒙古国称为剩男天堂。
这里可不光有辽阔的草原和悠久的游牧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几十万的“寡妇”,足足占据了全国人口的6分之一。平均每五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是单亲妈妈!
蒙古国是如何将好好的国家,弄成 “寡妇” 占主流的社会结构的?被寡妇文化笼罩的蒙古国又该怎样破局呢?
蒙古的“寡妇”知多少蒙古对“寡妇”的定义还真有点不一样,在我们的一般认知中,“寡妇”是丧偶的女性。
可在蒙古,只有一小部分的寡妇丈夫是真的去世了,更多的是丈夫消失在她们的生活中,留下女人自己抚养孩子。
时间久了,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寡妇文化,甚至一些女性主动选择单亲生育,这也成了蒙古社会文化的一个特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有些匪夷所思,但在蒙古人的眼里却并没有太过惊世骇俗。
蒙古这片土地上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的游牧传统。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年代,男性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大多从事着放牧的工作。
草原生活看似壮美辽阔,可实际上却暗藏危险。恶劣的气候总是不期而至,冬季的白毛风刮起来动辄大雪封山,一旦外出放牧的男性没有及时回家,大概率会被困在茫茫雪原难以脱身。
如果气候反常,干旱来临时牲畜也会缺少草料,为了寻找新的牧场,男性也只能去寻找新草场,草原上的变数太多了,人对于自然来说又太过渺小。
活在这片草原上的男人往往是顽强的,可顽强不代表命大,在那个年代,蒙古男性的死亡率一直很高,平均寿命也只有三十几岁。
再加上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比较贫瘠,绝大多数的土地没有办法进行耕种,草场就等于蒙古人的命根子,有了更大的草场也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牛羊,约等于可以活的更久一些。
所以为了占据更多的草场,这片土地上征战连年不休,残酷的战争让无数年轻的生命消失在硝烟之中,更是加剧了男性的死亡率。
时间长了,蒙古的女人们也渐渐习惯自家男人一去不回,独立抚养孩子已经成了蒙古女人的传统。
所以在那个年代,有 70% 寡妇的丈夫是真的离世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医疗条件,无情的斩断了许多家庭的幸福。
好不容易到了现代社会,生活条件好了,死亡率也大大降低,蒙古的人均期望寿命也翻了一倍,直接冲到了70多岁,但对于蒙古女性来讲,自家丈夫的消失却并没有停止。
经济发达自然带来了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偏远地区的男性为了工作或者求生离开家乡,独自迁往首都乌兰巴托等大城市打拼。
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太大了,城里的女性更加年轻时尚,对这些男性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这些人远离家乡的年头多了,对家人的牵挂也就渐渐淡了。
当一部分在在城市重新寻找伴侣开启新的生活后,也就渐渐忘记了依然在家乡守候的结发妻,久而久之家里就成了“空巢”,蒙古的城市周边也形成了越来越多的 “寡妇村”。
女性们只能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成了蒙古社会的新“寡妇”。
时代在发展,女性的主权意识也在慢慢觉醒,可传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蒙古仍然是大行其道。
可随着社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越来越多,新思想和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女性的思想蒙古社会传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几乎没有支持女性愿意继续回到整日围着锅台过日子的传统蒙古家庭。
既然没有办法取得共识,那就干脆别结婚了,大不了找个男朋友,怀孕生下之后当个单亲妈妈,反正自己也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抚养孩子长大也没什么问题,单亲妈妈数量又不可避免的增加了。
各项因素叠加起来,也就让蒙古国的单亲妈妈数量越来越多,最后滚雪球一般膨胀到了整个国家人口的1/6,成了连政府都头疼不已的社会问题。
“寡妇”文化的恶果其实和许多国家的低生育率比起来,蒙古国的寡妇文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远还算可控,至少许多蒙古女性还是有生子的欲望,但这一切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寡妇文化对蒙古社会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在蒙古国,女性在就业和社会参与方面本来就挺不容易,单亲妈妈在社会中自然更容易受到歧视,想要获得公平工作的机会难如登天。
无奈之下,许多单亲妈妈只能靠很低的收入养活自己和孩子。即便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新女性,也会面临房价和生活成本攀升的难题,毕竟一个人赚钱养家糊口的难度,怎么也比正常家庭大得多。
虽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因为衍生出了部分就业岗位,但这些工作跟单亲妈妈的距离十分遥远,再加上蒙古社会固有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和高失业率,让许多女性在经济上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妈妈经济困难,孩子自然也就不可能享受很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一旦教育跟不上,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就会被限制,难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经济上来看,寡妇文化正在逐渐拖慢蒙古国未来的发展。
当整个社会中寡妇现象多了,自然会影响适婚女性的生育意愿,大部分人也会逐渐推迟生育时间。
虽然现在蒙古国的人口增长率还没到危机时刻,但持续下降的趋势已经抬头,用不了多少年,蒙古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将成为社会常态。
这才是最让蒙古国担心的事情,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劳动力的短缺,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也会被大大压缩。
蒙古国的矿产资源丰富,本来就有对劳动力的缺口,一旦出现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都将纷至沓来。
而且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更容易出问题,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和教育,自卑、孤僻和叛逆这些心理问题频发。
儿时倒看不出来什么,一旦成年走向社会,这些问题少年豆浆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据统计,单亲家庭孩子犯罪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家庭孩子,给蒙古国的社会治安带来了许多难题。
走出阴影的破局之路面对这些问题,蒙古国该如何走出这个看似没有尽头的“寡妇文化”困境呢?
解决社会问题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关键还是在于经济结构改革与社会文化更新。
蒙古国的经济一直没有跳出苏联时代的禁锢,太过依赖矿产资源。苏联时期就是整个联盟的矿产生产地和牛羊肉供应地,好不容易独立了,依然没有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单腿支撑的经济道路当然无法让国家走得稳。更何况这些矿产资源也没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大多跟女性无关,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开发,经济也就一直停滞不前。
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国家受制于外部市场,只要矿产品价格波动,蒙古就会直接陷入经济困境。
所以还是得从提高矿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只有减少了对资源出口的依赖,或许才有破局之路。
最好是依托自家良好的草场条件,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增加农业深加工,都可以大量增加女性就业岗位,让女性从低收入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升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
那就是国家出手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蒙古之所以形成了现在寡妇文化这样畸形的社会环境,最大的原因还是传统观念对人心的束缚,当政府提供多元化就业岗位让她们从现有状态解放之后,教育才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武器。
现如今的蒙古,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还远远做不到均衡。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连基本的教育资源都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由于社会压力过大,许多人也未能从中受益。
只有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质量,从根源上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寡妇文化”的产生。
只有教育能帮助女性从传统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让她们看到更广阔的未来,也能够为自己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
有了这些组合拳,政府再适度加强一些对女性权益的保护,从法治层面打击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将会很快将蒙古女性从现有的尴尬境地解脱出来。
社会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稳定,只有让单亲妈妈们能够自立更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