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登基之后,差点被开国老臣架空?后来他如何摆脱老臣的控制?

爱喜扬扬 2025-02-15 16:30:32

李治能够摆脱长孙无忌的掌控,简而言之,便是他大力提拔了诸多寒门出身的官员,以此来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那些老臣派展开对抗,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

确切来讲,实际上是借着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契机,大力擢升了诸多寒门出身的官员,使得不少老臣的权力被分散出去,如此一来,方能最终顺利地将权力掌握在手中。

李治得以摆脱长孙无忌一事,追根溯源的话,还得从唐太宗离世那会儿说起呢。

公元649年,那位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李世民,人生之路就此走到了尽头。对于李世民的离世缘由,向来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他是患病所致,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是服食丹药丢了性命。总之在这一年,李世民身体每况愈下,随后便着手安排起后事来。

李世民身为一代雄主,在对自身身后之事进行安排之际,其思路着实清晰得很。

起初,在李世民驾崩之后,皇位依照继承顺序,由太子李治顺理成章地承接过来,这一点是不存在任何争议的。

其次,要想让李治稳稳地坐上皇位,李世民就得先把权力平衡这方面的事儿处理妥当。绝不能任由某一方势力过度膨胀,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证李治能安安稳稳地在皇位上坐得住。

正是凭借着这两个条件,李世民着手展开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工作。

李世民的安排着实有些复杂,还牵扯到贞观年间诸多旧事。扼要来讲,李治身为太子,却并非李世民的嫡长子。在李治之前,李世民是将嫡长子李承乾立为太子的,然而之后李承乾妄图谋反,最终李世民只好废掉李承乾,进而改立李治为太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治所接受的培养计划,压根就不是按照培养皇帝的模式来进行的,反而是朝着培养一个普通王爷的方向去安排的。

再者,李世民离世之际,李治年纪尚轻,资历亦浅,且担任太子的时日也不长。处于这般情形当中,李治在登基之后,想要去压制朝中那些老臣,特别是诸多曾跟随李世民一同开国创业、打下江山的老臣,着实是极为困难之事。

于是在此之后,在李世民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他便施展起身为帝王的手段,大力推行起平衡各方的策略来了。

在李世民的精心安排下,待李治日后登基即位,唐朝的高层势力将会呈现出三大派别。其一是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带头的关陇老臣一派;其二是以李道宗等人为首要代表的李家亲戚一派;还有一派则是由李勣所率领的军方势力。

在当时存在着三派势力,它们彼此相互牵制与制衡着。要是李治能稍微具备一些能力的话,后续运用些平衡的策略,稳稳地坐在皇位之上,那肯定是不成问题的。最为要紧的是,这三派势力的首领,基本上都是曾经跟随李世民一同打天下的老臣呢,其忠心程度那绝对是值得信赖的。

并且,李世民在临终之际,为了能够拉拢军方势力,特意将李勣贬谪到外地。唯有等到李治登上皇位之后,再重新对其加以启用,如此这般,方能收获李勣的一片忠心呐。

在完成相关事宜的安排后,李世民溘然长逝。紧接着,李治毫无阻碍地接过了皇位,由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开启了唐高宗李治所主导的时代新篇章。

就在这一年的时候,李治仅仅才年满22岁。

李治刚登基之时颇为年轻,就其个人资历而言,显然难以镇住朝中那些老臣。不过好在李世民生前留有安排,有此后手,李治的皇位自是能坐得安稳。况且,在朝中三派里老臣派的首领长孙无忌,乃是李治的亲舅舅,他作为李世民帐下的首要功臣,威望与资历皆十分深厚。

要是没有他全力辅佐李治的话,李治的接班之路,必然不会如此顺顺当当的,正是因为有他在一旁竭尽全力地相助,才使得李治在接班这件事上,能够进展得顺顺利利、毫无阻碍呢。

然而随后,在李治渐渐坐稳皇位的过程中,李治渐渐察觉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状况:身为皇帝,可他所下达的命令,在某些时候竟然不太管用。并且,由于李世民遗留下来的那套官员班子,其运转效率实在是太高了。即便没有他这位皇帝,底下的大臣们,实际上也能够让朝堂维持正常的运转秩序。

此事实际上和李世民有着紧密关联。在李世民当政期间,鉴于其自身极为英明,故而时刻担忧会出现差错。于是,在其掌权之时,便全方位地将三省六部制加以完善。依着李世民所规划的这套制度,唐朝政府的高层架构被划分成了尚书省、中书省以及门下省这三个部门。

在这套制度里,方案的拟定由中书省负责。完成后便交至门下省,门下省承担的是批改任务,但凡其认为存在问题的方案,都会打回去让中书省重新拟定。而最终负责去执行这些方案的,则是尚书省。

在李世民执政之时,三省的长官皆是极为出众的厉害人物。中书省长期由那位声名赫赫的名相房玄龄执掌大权。门下省作为承担批判职责的部门,其长官正是以敢于直谏著称的“杠精”魏征。而负责执行事务的尚书省,在初期则是由与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担任长官。

然而,杜如晦离世的时间相对较早。在杜如晦故去之后,门下省的首要负责人,大体上便由长孙无忌来担任了。

在李世民在位期间,通常的办事流程是这样的:先由房玄龄来出谋划策,接着李世民从大的方向上做出决策定夺。而后呢,魏征会针对细节方面进行审视并提出不同意见,反复修改直至魏征都难以挑出毛病了,才会将方案交付给门下省去具体执行。

在李世民所处的那个时代,有这样一套制度,它所具备的效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李世民避免出现错误,使其施政等各方面的举措都能尽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从而为当时的发展等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然而李治接手之后,原本的那套制度竟反过来对李治起到了限制作用。李治登基之时,身为开国老臣的长孙无忌,在三省之中极有威望,三省基本都听他的。他完全能够自行拿主意,接着自行拍板定夺,随后自行修改完善,最后再由自己去安排执行事宜。

如此这般,李治所拥有的权力,便自然而然地遭到了限制。

李世民在临终之际,其实并非没有考虑到相关事宜。正因如此,他特意留下了李家的宗室成员,并且让以李勣为代表的军方势力存在,以此来对长孙无忌形成制衡。而且,这样的安排,还能够保证李治在刚刚登基之时,不会随意瞎出主意而致使国家陷入混乱局面。

李治刚刚登基之时,唐朝高层大致就是上述所呈现出的这般基本情况了。也就是说,在那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唐朝高层各方面的状况大体上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

随后,李治登上皇位。身为皇帝的李治,心里自然渴望拥有更多的权力。毕竟,权力对于帝王而言极为重要,虽说长孙无忌乃是他的亲舅舅,可权力哪能随意与外人共享呢,在这一点上,即便是亲属关系也不例外。

于是在此之后,李治便琢磨出了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他意图从已有的三个派系里分出部分权力,用来扶持第四个派系。而李治心中所想提拔起来的这个第四派系,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外戚派。

简而言之,李治有着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要对自己媳妇的娘家人予以提拔,其目的在于通过此举来为自身去争夺更多的权力。

平心而论,李治的这一做法确实挺高明的。要知道,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屡有发生。虽说外戚势力庞大向来是历朝历代颇为头疼的问题,可也得承认,历史上存在不少不错的外戚呢。就像汉朝的卫青、霍去病,便属于很不错的那一类外戚。

可问题在于,李治压根就没遇上那种靠谱的外戚。确切来讲呢,是李治没碰到一个能让人称心的媳妇呢。

李治初登皇位之际,那时的正牌皇后乃是王氏。这位王皇后啊,在政治方面着实缺乏足够的智慧,表现实在欠佳。但这其实也怪不得她,毕竟在最初选她入宫之时,众人压根就没料到她日后能当上皇后呢。

李治娶媳妇之际,其身份不过是普通王爷,彼时的太子乃是他大哥李承乾。身为普通王爷的李治,挑中了王氏。王氏的父亲仅仅是个寻常县令,按说县令之女当个王妃还算勉强够格,可要是让她担当皇后一职,那可着实是太难为她啦。

因而,那王氏在被立为皇后之后,于政治之事上可以说是全然不懂。与之相反,在后宫的争宠争斗方面,王氏却极为上心。彼时李治还对另一位宠妃萧氏甚是宠爱,于是这位王皇后,每日里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与萧氏去争得李治的宠爱,压根就没把心思放在政治相关的问题上。

紧接着,一件极具讽刺意味的事情便发生了。

李治为了争夺权势,对王皇后家的亲戚着力进行提拔。其中,王皇后的舅舅尤为突出,被极为迅速地擢升到中书省任职,并且一举成为中书省地位最高之人,也就是中书省的掌权者。

显而易见,李治这般行事,其目的便是期望日后王皇后的娘家能与长孙无忌形成抗衡之势。唯有如此,李治方可完完全全地将皇位坐稳,这意图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任谁都能瞧得出来。

可令人觉得离谱的是,随后那位王皇后为争宠,居然跑到朝堂上去寻觅盟友了。而她所能找到的最为得力的盟友,无疑就是长孙无忌。最终呢,李治费了好大劲儿才把王皇后的娘家人给提拔起来,不曾想,王皇后的娘家却和长孙无忌结成了政治盟友。

李治着实因为这件事郁闷了许久。他耗费了极大的力气去布局,可万万没想到,最终的结果竟是为他人做了嫁衣,反倒使得长孙无忌的势力变得更为强大了,这怎能不让他心里憋闷呢。

所幸的是,李家宗室一派,还有李勣所代表的军方,在当下阶段还算安稳。各方相互制约的态势,暂时也未被打破。李治心里笃定,只要能再多给自己些许时间,他便有把握能够重新将这平衡妥善维系好。

然而让李治怎么也没料到的是,就在此后不久,又有一个突发事件迅速发生了。而这起事件,完完全全地将李治给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让他毫无招架之力,彻底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之中。

李世民之女高阳公主,早年下嫁房玄龄之子。高阳公主私生活方面存在瑕疵,不过在当时的李家宗室里,她着实是个关键角色。毕竟她与房家以及李家诸多宗室皆有所牵扯。回溯李世民在位之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相互制衡的两大派别。

李治登基仅仅四年之时,高阳公主便惹出了一桩大事。传闻是高阳公主企图为其丈夫争得爵位,还称丈夫的大哥对自己有侮辱之举。这本是件看似不大的事儿,李治没怎么放在心上,于是就交代长孙无忌去简单查探一番。

然而,待长孙无忌展开一番详细查探之后,情况可就变得严重起来了。

长孙无忌当时究竟是怎样去查的,无人知晓。但不管怎样,最终查得的结果显示,高阳公主存在着谋反的倾向,至于其具体的查证过程和细节,就实在是不得而知了。

随后,沿着高阳公主这条线索,长孙无忌迅速牵连出了一大批人。在其有意的谋划安排下,诸多手握实权的李家王爷,还有整个房玄龄家族,都被他一一扳倒了,无一幸免。

这件事过后,李家宗室这一派的整体实力急剧下滑,转瞬间就再也无力与长孙无忌一较高下了。而军方的那位带头人李勣呢,他压根就不想卷入这些朝堂上的纷争。彼时的李勣正忙着筹备对付高句丽的事宜,还有西边的西突厥也得应对,满脑子想的都是打仗相关的事儿。

因此李勣抱有的态度便是,只要你们不来找我麻烦,不干扰我率军打仗这件事,那你们想怎么折腾就随你们去怎么折腾好了,我都不会去理会的。

就这样,原本能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的朝堂局面,一下子就失去了平衡状态。那以长孙无忌作为首要人物的老臣一派,即刻便开始占据绝对优势,呈现出一家独大的态势,朝堂的原有制衡格局就此被打破。

李治无论如何都没法接受这样的结果。这结果摆在眼前,对李治来说,那是完全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范围,让他根本就没法去认可,内心是极度抗拒的,总之,这个结果真真是李治难以接受的。

李治身为皇帝,虽说能够赋予自己的舅舅极大的权力,让其手握重权,可他也有着底线,绝不可能允许舅舅手中的权力膨胀到足以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的地步。

于是在此之后,李治便着手积极寻觅新人选。彼时的他急切地期望能够再度发掘出一股全新的政治势力,以便可以与长孙无忌形成相互制衡的态势。

随后,李治寻觅到了一位女子,而这位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

武则天的相关事迹,想必大家都不算陌生啦。早年的时候,武则天乃是唐太宗的才人呢。在李世民病重的那段日子里,她和李治一同在旁侍奉李世民,也正因如此,两人之间便产生了些许微妙的、类似于小暧昧的情况。

后来,李世民驾崩,依着那时的规矩,武则天只能出家为尼。可过了一年多,李治前往寺庙祈福之际,竟又一次见到了武则天。

因此在此之后,这两人没过多久便再度燃起了昔日的感情,继而偷偷摸摸地有了那种见不得光的私情。

然而,李治起初与武则天有那些纠葛之时,压根就没太把武则天当回事儿。在李治看来,这不过是他寻求刺激的一种途径罢了。那时的李治一门心思都在琢磨着,怎样从舅舅那儿把权力争过来,还忙着擢升王皇后的娘家人呢。而武则天,仅仅是他乏味苦闷生活里的一点调味剂罢了。

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是,那位王皇后知晓了相关情况。为了达成打击萧氏的意图,王皇后干脆把武则天接入了皇宫之中,如此一来,武则天便正式成为了李治的妃子。

王皇后的这一做法,恐怕称得上是历史上极为出名的引狼入室之举啦。

武则天入宫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后宫争宠那一套剧情了。就武则天的本事而言,王皇后与萧淑妃哪能是她的对手,自然是很快就败下阵来。尤为关键的是,在这个时候,王皇后居然还和长孙无忌结成同盟,这无疑是犯了极为严重的忌讳。

在此之后,李治对武则天愈发宠爱起来了。

在得到李治的宠爱后,武则天的心思可不只于此,她期望能更进一步,将皇后之位收入囊中。然而,彼时的武则天察觉到,尽管李治对王皇后并无多少喜爱之情,可王皇后的皇后之位却稳如泰山,难以撼动。究其原因,是在这位皇后身后,有着势力强大的外戚势力做支撑,还有长孙无忌这样的盟友站台呢。

就这样,武则天当然也希望能在朝堂之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些盟友。刚开始的时候,武则天便试着去和长孙无忌取得联系,可哪知道长孙无忌根本就没理会她呢。这事儿其实也好理解,长孙无忌身为朝中老臣,对于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那些情况肯定是看不惯的,想让他去支持武则天,那显然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儿嘛。

武则天试图在朝堂寻觅支持,可在长孙无忌未表明支持态度的情况下,她将朝堂上下环顾了一圈后,不禁悲哀地察觉到:如此偌大的朝堂,只要长孙无忌不予以首肯,她居然连一个能站在自己这边的盟友都寻觅不到啊!

实在是无可奈何,毕竟当时长孙无忌的权势已然达到一家独大的地步了。莫说是武则天,就算是身为皇帝的李治,在这个时候也寻觅不出能够与长孙无忌相抗衡的势力啊。

就这样,武则天一番寻觅下来,竟是毫无所获。无奈之下,最终她也只能将目光转向了那群最为不显眼的人,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寒门官员了。

在此得详细说明一下:在隋唐以前,中国长期施行推荐制,由此催生出诸多世家。待隋唐往后,即便已设立科举制,可世家大族的势力依旧极为强劲。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官员,会被称作世家官员;而那些家境普通、毫无背景,完全凭借科举得以晋升的官员,便是所谓的寒门官员。

李治刚即位那会,那些寒门出身的官员,完全就是被人忽视的存在,就如同边角料一般无足轻重。虽说他们也有机会入朝为官,可高层的要职,全都被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牢牢把控着,压根就没给这些寒门官员留下任何上升的机会。

在当时那个情形下,武则天遭到了长孙无忌的拒绝。这一拒绝可不得了,其他所有世家官员也都跟着对她闭门不纳。无奈至极的武则天,在这般困境之中,最终也只能选择去和那些没有什么靠山的寒门官员取得联系了。

起初,武则天的招揽行动开展得并非一帆风顺。要知道,彼时武则天虽在宫中颇为得宠,可朝堂之上,真正能一锤定音的还是长孙无忌呐。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历经多年的艰辛努力才好不容易攀升到当下的职位,他们又怎会轻易为了武则天就去跟长孙无忌闹翻脸呢。

因而,即便存在为数不多的寒门官员,他们对武则天的招揽予以接受。可在其内心最深处,依旧不情愿与长孙无忌闹到翻脸的地步。

李治这边呢,在之后的日子里逐渐留意到了武则天的努力打拼。李治没过多久就察觉到,像武则天所带领的这一伙人,说不定能够成为自己用来达成新制衡局面的一股力量。只是呢,要是想让武则天这股势力发展壮大起来,那他首要的事儿就是得先将武则天擢升为皇后才行呢。

然而,若想要将武则天立为皇后,长孙无忌这一关是必然绕不过去的。

为打破僵局,能彻底将武则天扶上位,李治那可是下了狠招。他竟带着诸多财宝,亲自前往长孙无忌处登门拜访送礼,满心盼着长孙无忌能点头应允此事。可到头来呢,长孙无忌虽说收下了所有礼物,然而对于李治的请求,却依旧是坚决不答应。

对于这样的情况,李治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干瞪眼,任其发展,丝毫找不到能够应对解决的途径,显得颇为无奈且无力,终究也只能任由事情如此这般了,毫无可施展之处。

若要制衡长孙无忌,非得让武则天当上皇后不可。然而,想让武则天成为皇后,又务必要取得长孙无忌的首肯。毕竟依照当时的制度,要是李治强行颁布废后的旨意,由长孙无忌所掌管的门下省,是能够直接将那圣旨驳回的。

要是圣旨被退回来的话,那李治的威信可就会遭受极大的损害。到了那个时候,他这皇位能不能继续稳稳当当地坐下去,说不定都要变成一个特别棘手、让人忧心不已的大难题喽。

因此,这已然变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仿佛陷入了绝境一般,找不到任何可以突破的缺口,就那样僵持着,成了一个怎么也打不开、找不到出路的僵局状态。

最终,打破此种局面的,乃是一位出身于四川地区的小官吏。

有一位担任小官职的人,他叫李义府。

李义府本是出身于底层的寒门官员,其凭借着较好的文章写作能力而得以被调至京城。可一到京城,他因缺乏家世背景的有力支撑,结果只能像底层打工者那般处境艰难,想要在仕途上继续往上升迁,已然是希望渺茫,几乎不太可能实现了。

因而,在武则天向李义府释放出善意之时,李义府未曾加以拒绝,反倒毅然决然地与武则天在宫中建立起了联系。不过呢,期望李义府能全力为武则天发声,甚至去和那些与武则天作对的势力相抗衡,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然而,在之后的某一日,长孙无忌知晓了此事,便开始不停地挑刺儿。毕竟长孙无忌在朝堂之上堪称真正的权势大佬,他若要决定一名普通寒门官员的仕途升迁,那自然是轻而易举之事。就在那一天,长孙无忌公然放话给李义府,责令他次日便调回原籍,往后这辈子都休想再在京城立足了。

李义府心里别提多憋屈了,自己明明啥都没干,却遭到这般打压,真的太不公平啦。思来想去之后,李义府觉得得拼上一把试试。毕竟就算啥都不做的话,第二天就会被打发回老家,那这辈子可就彻底没指望能出人头地喽。

那就去赌上一把吧,反正当前的状况已经糟糕到了极点,即便去赌,结果也不会变得比现在更差,索性就大胆尝试一下,说不定还能出现转机呢。

于是在那一天的晚上,李义府特意对宫里的值班次序做了替换调整。接着,他倾尽自己平生所积累的才华,精心撰写了一篇文章。随后,趁着自己在宫里值班的契机,李义府成功地将这篇文章递送到了皇帝李治的跟前。

此篇文章所阐述的内容仅有一事,即主张立武则天为皇后!

在看到那篇文章后,李治瞬间兴奋不已。一直以来,朝堂之上无人为武则天发声这件事,始终让李治倍感头疼。于是,紧接着李治便大力擢升李义府,使其得以直接进入中书省任职,就这样,李义府成功打入了长孙无忌所掌控的核心区域。

在李义府开了先例之后,其余寒门出身的官员们察觉到,只要支持武则天便能收获极大的益处,这无疑让他们大为振奋。于是在此之后,先前被武则天所拉拢的诸多寒门官员,纷纷开始聚集抱团,紧紧围绕在武则天身旁,由此形成了一个寒门官员派别。

李治对于那些寒门出身的官员,全然是来者不拒的态度。只要这些官员肯支持武则天,乐意与长孙无忌唱对台戏,李治便会授予他们官职。于是在此之后,一大批寒门官员陆续得以进入三省等重要部门任职开展工作。

此乃一件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在以往长孙无忌权势倾天、一家独大之际,三省的事务差不多皆由其掌控定夺。彼时若李治执意下达更换皇后的旨意,那道圣旨恐怕会径直被驳回。然而当下形势已不同往昔,三省之中有了诸多寒门出身的官员,如此一来,李治所下的圣旨便能顺利得以施行。即便长孙无忌出面反对,李治也能够借助其他人之力促使旨意通过。

发展至此,李治已然再度夺回了先手之势。

与此同时,在这个阶段,李治迫切需要获得另一个人的支持才行。而这所谓的另一个人,正是那位在军方极具影响力的大佬——李勣。

彼时的李勣正全身心投入到军事相关事务的筹备当中。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便要再度挑起主持唐朝征伐高句丽战事的重担,直至将高句丽彻底覆灭。也正因如此,在这个时候,对于那些其他事情,李勣压根就提不起兴趣去参与,只是简单回应了一句“这是陛下家事”罢了。

对李治而言,这样便已然足够了。

李勣所呈现出的态度,清晰地显示出在双方展开的这场斗争里面,军方将会秉持两不相帮的立场。并且,就三省的情况而言,李治如今已然拥有了充足的人员力量,如此一来,他所下达的圣旨便能够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下去。

你这里存在信息错误哦,相关事件的主人公是唐高宗李治,而不是公元前655年的人物(公元前655年是春秋时期,与该事件所处时代不符),正确的应该是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55年十月,径直下达命令,借口皇后王氏施行巫蛊之术,将王皇后彻底废黜,进而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废王立武这一事件!

武则天得以成功上位,这对长孙无忌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毕竟这表明此后李治的旨意能够顺利贯彻落实。长孙无忌身为老臣党魁首,往后其话语权便大打折扣了。于是在此之后,诸多善于见风使舵的世家官员,都接连转而去投靠武则天那一方了。

于是在此之后,呈现出的便是兵败如山倒这般形势了。局面急转直下,就如同洪水决堤一般,溃败之势难以阻挡,瞬间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境地,整体形势急遽朝着糟糕的方向发展而去。

在随后的四年时光里,长孙无忌持续遭受打压,老臣派的势力由此不断衰减。历经四年,武则天竟又给长孙无忌安上了谋反的罪名。最终,长孙无忌遭到流放,被发往岭南。待其抵达岭南后,武则天又差人前来,径直逼迫他走上了自尽的绝路。

如此一来,伴随着长孙无忌的垮台,李治总算再度将大权牢牢握于手中,完全挣脱了此前的种种束缚,进而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位能够独揽大权的皇帝。

当我们回首李治摆脱长孙无忌控制的整个历程时,便会清晰察觉到,关键之处实则就在于那场备受瞩目的废王立武之事。一旦李治顺利将皇后废掉,那就表明长孙无忌所说的话已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如此一来,李治走向胜利,也就成了必然之势。

因而,在武则天真的登上皇位掌控大权之后,长孙无忌迎来的便是兵败如山倒这般极为惨淡的结局。毕竟武则天已然上位,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长孙无忌也就只能面临如此不堪的下场了。

李治对亲舅舅长孙无忌,心里着实是怀有几分感激之情的。要知道,在李治刚刚即位的时候,若不是有长孙无忌在旁助力,他能否如此顺遂地接过皇位还真不好说呢。不过,长孙无忌最终自尽的这个结局,恐怕还真是完全出乎了李治的意料之外。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