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会后表示:2024年“两新”政策效果很好。2025年将加力扩围,安排更多资金,把更多消费品纳入支持范围,优化补贴发放流程。“两重”方面,既要强化“硬投资”,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加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优化资金投向,加快推进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一、支持范围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支持领域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民生保障与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开。
(一)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项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乡村振兴: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现代种业发展:支持种业创新和种业企业培育。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提升粮食储备和物流能力。能源安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和配套电网升级。能源储备设施建设:建设石油、天然气储备设施,提升能源应急保障能力。能源科技创新:支持能源领域新技术研发,如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核心产业链自主可控:支持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物流枢纽和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支持物流枢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的建设。(三)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传统产业升级:支持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碳改造项目。高端装备制造:支持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设备更新。绿色制造:推动企业采用绿色制造技术和设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消费品以旧换新:家电、汽车等领域:支持家电、汽车等消费品的以旧换新,促进消费升级。绿色智能产品推广: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四)社会事业建设教育领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支持幼儿园建设和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支持职业院校和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等。医疗卫生领域: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设备更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医疗科技创新:支持医疗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如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就业和住房保障:就业创业支持: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五)其他重点领域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城镇建设:支持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等。支持边境口岸扩能改造,提升口岸通关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大气污染防治:支持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提升空气质量。水污染防治: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防治:支持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项目。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的建设和提升。二、申报要求
(一)项目规划依据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划: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十四五”规划、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复的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项目应纳入省级规划和相关实施方案,确保与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相一致。项目需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中完成录入,并纳入三年滚动投资计划。项目代码:项目必须具有唯一项目代码,且申报材料中的项目信息需与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中的信息一致。(二)项目建设阶段新开工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充分,具备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能够在2025年底前开工建设,确保项目能够快速落地实施。在建项目:开工时间应在2025年1月1日之后。能够在2025年形成较大实物工作量,投资额未超过80%。项目进度符合预期,不存在重大风险和问题。(三)资金拼盘资金来源明确:项目资金来源需明确,包括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方式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资金拼盘应完整闭合,确保资金链条完整,避免资金缺口。资金结构合理:各资金渠道的比例应合理,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资金来源。提供资金到位的证明材料,如银行贷款意向书、自筹资金证明等。(四)投资门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部分领域要求不低于3000万元或5000万元。项目总投资应合理,避免虚报或夸大投资规模。(五)其他要求项目单位资质:项目单位需具备良好的信用记录,未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项目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能够承担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项目审批程序:项目需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提供相关审批文件。项目需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要求等,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避免重复申报:已安排其他中央财政资金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项目单位需提供真实性说明,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项目效益分析:项目需具备明确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包括就业创造、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方面。提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详细说明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六)申报材料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单位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包括建设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内容、总投资、资金来源等。项目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库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证明材料。申请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项目建设方案,包括建设的必要性、选址、规模、工艺、产品方案及设备方案。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包括投资估算表、资金来源及融资渠道等。附件材料: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项目单位资质证明文件。资金到位证明材料,如银行贷款意向书、自筹资金证明等。项目单位信用记录证明。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如环评批复、土地使用证明等。(七)审核要点项目合规性: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划要求。项目是否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项目是否完成审批程序,是否具备开工条件。资金合理性:项目资金拼盘是否完整闭合,资金来源是否明确。资金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资金缺口。项目可行性:项目是否具备实施条件,是否具备明确的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是否具备良好的信用记录。避免重复申报:项目是否已安排其他中央财政资金,是否存在重复申报问题。项目单位是否提供真实性说明,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申报流程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申报时间紧迫,各地市发改部门将在1月底下发申报指引,要求项目单位在2月中下旬提交资金申请报告,3月上报至省级发改部门进行审核。
申报流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具体如下:
(一)线上申报项目信息录入:项目单位需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https://kpp.ndrc.gov.cn/)录入项目基本信息属地审核:项目信息录入后,推送至属地发改部门,由其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纳入滚动计划库:审核通过的项目将纳入国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库,逐级推送至省级发改部。(二)线下申报准备申报材料:项目单位需准备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真实性说明、资金承诺函等材料。报送至属地发改部门:将上述材料同步报送至属地发改部门,由其进行初审。省级审核与上报:初审通过后,由省级发改部门汇总并上报至国家发展改革委进行最终审核。确定支持项目清单: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通过后,确定支持项目清单并拨付资金。四、谋划措施
(一)提前谋划项目深入研究政策:政策解读:仔细研究国家和地方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特别是关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领域、申报要求和时间节点。规划对接:确保项目符合“十四五”规划、国家和地方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区域规划。项目储备与筛选:建立项目库:提前建立项目储备库,筛选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项目分类管理:根据项目类型(如新开工、在建)和资金需求进行分类管理。(二)完善项目前期工作项目立项与审批:完成审批手续:确保项目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提供完整的项目审批文件。合规性检查:确保项目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要求等。资金拼盘与融资方案:明确资金来源:制定详细的资金拼盘方案,明确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方式及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比例。资金到位证明:提供资金到位的证明材料,如银行贷款意向书、自筹资金证明等。(三)编制高质量申报材料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介绍项目单位的背景、资质和能力。项目基本情况:详细说明建设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内容、总投资、资金来源等。项目库及计划列入情况:提供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证明。申请支持的理由:阐述项目对国家和地方战略的支持作用。项目建设方案:包括建设的必要性、选址、规模、工艺、产品方案及设备方案。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提供投资估算表、资金来源及融资渠道等。附件材料:项目审批文件:提供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资质证明文件:提供项目单位资质证明文件。资金到位证明:提供银行贷款意向书、自筹资金证明等。信用记录证明:提供项目单位信用记录证明。其他证明材料:如环评批复、土地使用证明等。(四)加强沟通协调与发改部门沟通:及时反馈:与属地发改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申报进展和反馈意见。配合审核:积极配合发改部门的审核工作,及时补充和完善申报材料。与行业主管部门协调:联合审核: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审核项目,确保项目符合行业标准和要求。政策支持:争取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