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穿着一身喜气洋洋的新郎服,而新娘却要穿着素色丧服前往婚礼现场,这看似十分不合理的事情。实则却是古人为了哄骗神明,不让其打扰新人,才会使用这种将喜事和丧事进行混淆的方法。而现在这个习俗早已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尤其是在现代的婚礼上,新娘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婚纱便可。
现代的婚礼和古代的婚礼相比,其实已经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了,不仅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就连意义也不再像是之前那样有些变迁了。
宿命。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生老病死都是人类必经的第一程。尤其是在这个不管是寿数还是健康都难以确定的时代,许多人对于死亡这件事都越来越感到惧怕,因此对灾害还有丧礼的仪式感更为重视。
而死亡这一概念本就给人一种悲壮感,再加上逝者一身素服,更添了几分低沉的色调,让活着的人们在这样一种情绪主导下,对死亡也会变得忐忑不已,往往还会将未死之人带入这种气氛中,不得不说也是十分精彩的安排。
生死本来就是人人都要经历的事儿,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去直视这一现实。按照我国传统来讲,在亲人离世后,家属会在逝者身上穿上一身寿衣,这是一个已经存在多年的习俗,却也不是人人都知晓其中缘由。
一般来说,寿衣又可以指逝者身上的衣服,也可以指整套丧葬衣物,里面装着很多工具,可以用来装身计数用,放置好后再点燃。这表面上看与我们现在的丧服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它们两者之间各有根本区别,算不上同一种东西。
寿衣之所以会受到重视,是因为它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还蕴含着深层的纪念意义。古代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并不会因为死亡就离开肉体,而是会在来世继续生活。这就意味着肉体的完整性,会直接影响到亡者灵魂的完整性,这在古代是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寿衣设计。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服饰,越来越多人都喜欢穿艳丽夺目的衣服,但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误伤现象。这个时候,一些工匠就从中得到启发,开始设计出一些颜色深沉,即使穿错了也不会太大影响的衣服,那就是寿衣,于是这个赢得民众心意的款式便兴起了。
这款寿衣上的款式也逐渐多样化起来,人们开始在寿衣上添加一些装饰,这些装饰物已经不再遵循亡者是否富贵高雅的标准,也没有什么地位阶层上的限制,全是一种人人可以拥有的时代风格。
虽然说“好死不如赖活”,但一般来说,亡者当生时名声越显赫,在死后便会有更多的人同他哭泣,然后为他祝福,希望逝者可以在来世幸福,这种幸福感便使得人们在设计寿衣的时候,在款式上也更偏向那些大富大贵的人士。
古人对于穿寿衣这件事也是相当讲究,不仅在寿衣款式上费尽心思,还进行了详细解释。许多人对亡者穿戴如何有疑问,其实有着许多规则,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复杂。首先在制作寿衣的时候,有许多小细节都需要认真斟酌!比如说扣子数量,就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代表着不同身份的人群。
这些身份包括亡者生前所处阶级贵贱、孝子身份、甚至还有亡者去世原因等等。
在古代,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身份都有一个定位,其中“七品”制,就分为七个等级:上、中、下、极、房、司、卫。如果亡者生前是哪一阶段,穿寿衣就是要遵照哪一阶段所搭配的衣物,一般情况下,要穿四粒扣;中间复印的话,则需要三粒扣;其余级别都有固定数量。
有的人还根据亡者去世的位置进行划分,如果是在一个地点死去,那么给亡者准备一件就可以;两个地点死去的话,那么就需要两件,对于多件情况,还要考虑到亡者生前穿过多少件,那么就按多少件来准备。这套流程下来,可以说为我们当下丧礼上的规则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任问题,而现在我们一般也会按照这些细节进行准备,因此可见其严谨之处。
古今对比。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人对于死亡保持着较为敬畏又恐惧的态度,也正因此,便有了给逝者穿戴寿衣这一规定,并将其发展成为一味向上攀升要求时尚程度和珍贵程度的大趋势。如今生活便利,将选择伸向了更广,许多人在为亲人准备寿衣的时候,还实现了定制。
在根据亲人的三围定做的时候,人们考虑的不仅仅是亡者当下的身材,也加入了对逝者未来身体变化的考量,毕竟每个人都会经历年岁的增长,身体上肯定会多出来一些赘肉,所以定做选择宽松样才是最佳选择。这虽说后来才逐渐加入考虑,但还是让它在审美上体现出一种十分奇妙又神奇的独特性。
除了这些考虑之外,还有许多人开始提前购买寿衣,为了此消彼长,他们专门将买号大一号,然后藏在家中,从而达到比别人选择更全面更优质的结果。购置足够合适且数量充足的寿衣,从侧面体现着对跟随家人身后亲人的照顾与期待,将这样一套充满想象力与真情实感的预备礼放入灵柩中,在葬礼开始时,就可以直接为逝者穿上,这才是典范做法。
结语生死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避免,但却能用另一种方式来弥补这种遗憾,将祝福寄托给逝者,让他们在来世感受到亲人的情意,也让活人更加坚强。
这样的思想在现代依旧流行,而我们也可以学会,将自己归属自己的那部分爱情留给来世的自己!
老人服装就是寿衣入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