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刘少奇结婚4年后离婚,余生不再结婚,晚年奉献教育,活到100

流年梦相随 2025-03-03 20:24:13

谢飞作为刘少奇第三任妻子广为人知,但其传奇一生少有人晓。1913年生于贫农家庭,11岁入海南公学展才智。长征中与刘少奇结缘,婚姻四年而终,她选择终身不嫁,经历成谜。

【少年立志 革命生涯】1913年,海南岛上一个农家迎来了女孩谢飞的诞生,原名谢琼香。她的双亲为朴实农民,勤勉耕作却仍难以保障家庭温饱。1924年,年仅11岁的谢飞成功考入海南公学,该校为当时海南顶尖学府之一,由华侨陈铁军创办。入学后,谢飞首次接触并了解到新文化思潮。海南公学不仅是知识传授之地,也是革命思想摇篮。进步教师常述五四运动及国内外形势,其中林姓女教师讲述俄国十月革命,使谢飞初识“共产主义”。1926年,14岁的谢飞加入共青团,后在组织培养下参与地下工作,负责情报传递。时值海南岛局势动荡,国民党常搜查学校,谢飞与同学们在秘密斗争中度过紧张的少年岁月。1928年春,谢飞送重要文件时遇国民党军检查,危急中将文件藏于卖菜老农担中,佯装选菜。此举保护了机密,也赢得了组织的信赖。同年秋季,她被组织派遣至广州执行任务。在广州,谢飞亲身经历了广州公社起义,此经历更加坚定了她的革命决心。1929年,她正式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谢飞被派往江西中央苏区,任湖山联区妇委会书记。她动员妇女投身革命,不仅组织制作军衣军鞋,还创办识字班,并鼓励她们参与生产劳动。1934年秋,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谢飞作为少数女战士参与其中。两万五千里途中,她与战友共渡难关,翻雪山、越草地,历经非凡艰辛。

翻越夹金山途中,暴风雪突至。谢飞与战友们在雪地中蹒跚前行,她的棉鞋已破旧。此时,一位老红军默默递给她新军鞋,助她渡过难关,这份红军间的情谊她永生难忘。【战火相逢 情定刘少奇】众人皆知谢飞与刘少奇长征途中结缘,但少有人晓其初次相逢实则在中央苏区之时。1933年,谢飞任湖山联区妇委书记时,刘少奇在中央苏区主持工作,并在会上对妇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会后,谢飞汇报了妇女革命情况,两人首次交集,但因战事紧急未能深谈。

1934年,中央红军启程长征。翻越雪山期间,谢飞负责指挥女子运输队,负责部队物资运送。某夜,暴风雪骤降,女子运输队遭困山腰。危急关头,刘少奇率小分队及时增援,他们在冰雪中以绳为引搭建简易牵引,助运输队脱困。此番经历,让谢飞对刘少奇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战火中,两人逐渐熟识。日间,共赴会议研讨工作;夜晚,则并肩坐篝火旁,畅谈革命志向。1935年秋,这对伴侣在延安简单完婚。婚后,谢飞身为刘少奇的妻子兼秘书,每日清晨整理前日文件电报,白天参会并记录,夜晚则协助刘少奇修改文稿、誊写所需材料。

1936年春,刘少奇被派往华中工作,临行之际,他特为谢飞争取了中央党校妇女干部培训班主任一职,既认可其能力,也助力其工作发展。然而,工作岗位的分离导致他们相聚甚少。刘少奇在外地工作时,谢飞仍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于革命事业,常收到刘少奇的来信,多是工作指示与建议。1937年末,谢飞获通知赴西安参加要会。她匆匆抵达会场,见刘少奇亦在。两人分别半年,仅能在会议空档简短交流,倍感珍惜。【婚姻转折 人生抉择】

1939年,延安召开了一场干部会议,会上谢飞向组织请求与刘少奇离婚,这一决定是因两人长期的革命生活中聚少离多所致。四年间,刘少奇常在外地工作,谢飞留守延安负责妇女事务。战时通信困难,夫妻联系渐稀,有时仅每月一书,多为工作进展汇报。周恩来获悉情况后,特地与谢飞交谈,表示组织充分理解其困境。经他协调,该离婚申请迅速获得组织批准。离婚后,谢飞并未消沉。1940年,她出任延安妇女干部学校校长,领导学校培育众多杰出女干部,其工作成就还受到了延安《解放日报》的专门报道。1941年,谢飞迎来重要机遇,被组织选定参与起草新中国首部婚姻法,她将自己对婚姻的亲身体验与深刻思考,悉数融入法律条文之中。

婚姻法的起草历时数月,期间谢飞赴陕北多村调研农村妇女婚姻状况,倡导“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这些理念深得中央领导认可。1943年,毛泽东于延安主持妇女工作会议,高度赞扬谢飞在妇女工作上的成就。同年,谢飞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妇女联合会主席。延安时期,谢飞创立了首个妇女识字班,她自编教材并采用贴合女性特点的教学法。短短半年,便让上百名妇女掌握了读写能力。1945年,一名美籍记者赴延安进行访问,目睹谢飞主持的妇女工作后,赞叹道:“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大地上真正的性别平等。”谢飞在婚姻转折期仍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其努力获朱德、刘少奇等领导肯定。1946年,她被选为中央妇委委员,肩负起全国妇女工作的统筹重任。【投身教育 法学先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谢飞赴中国人民大学。彼时,人大正筹建法学专修科,亟需兼具法律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领导,组织遂委任曾参与起草婚姻法的谢飞。踏入人民大学首日,谢飞即遇挑战:无现成教材如何开展法学教育?她率教研室同仁,日间授课,夜间编讲义,办公室常灯火通明至深夜,被誉为“不倦的谢校长”。1950年春,法学专修科首批学员入学,多为各地法院、检察院选派的干部,年龄文化各异。谢飞创新提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她安排学员赴北京市法院观审,邀资深法官来校交流,并带队至基层调研。此教学法在当时颇为创新。老学员忆道:“谢校长传授的不仅是书本智慧,更是法律人的合格之道。”1952年,谢飞决定报考法学研究生,时年36岁。她白天忙于学校事务,夜晚则勤奋学习。次年,她凭借出色成绩成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读研时,谢飞着手系统研究婚姻法,其硕士论文《论婚姻自由》备受法学界瞩目,该论文既总结了建国初期婚姻法实施经验,又提出了完善婚姻法制度的独到观点。1955年,谢飞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致力法学教育改革,创立新中国首个婚姻法研究所,促使人民大学法学教育逐步展现独特风貌。1957年,人民大学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学实验课”,谢飞特邀最高法法官参与,共演模拟庭审。此教学法轰动一时,并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同年,谢飞主编的《婚姻法教程》面世,作为新中国首部系统性婚姻法教材,该书融合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广受各大法学院校青睐,成为必修教材。【桃李满园 最后岁月】1991年春,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公安部于此举办特别颁奖礼,78岁的谢飞荣获人民警察一级金盾奖章,以表彰她在公安法制教育40载的杰出贡献。领奖时,谢飞提及1978年收到的一封特别信件,来自已成为某省高院院长的昔日学生,信中感激道:“谢老师教会了我们运用法律捍卫正义。”1992年,年近耄耋的谢飞仍每周赴人民大学授课,新开“中国婚姻法发展史”课程,既述法律条文演变,又分享其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课后,研究生问谢飞:“您为何选定婚姻法为终身研究领域?”谢飞答道:“婚姻法关乎无数家庭的幸福,所以我选择了它。”1995年,谢飞促成人民大学建立“婚姻法与妇女权益保护研究中心”,该中心既从事学术研究,也为全国妇女提供法律帮助,成立当日,众多昔日学生特地前来祝贺。2000年,87岁的谢飞著成《中国婚姻法六十年》,该书详述了解放区至新中国婚姻法制演变,被誉为“新中国婚姻法发展历程的珍贵见证”。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95岁高龄的谢飞在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表示:“目睹现今青年自由恋爱、自主择偶,深感我们往昔的付出皆有其值。”2012年,谢飞99岁寿辰之际,人民大学法学院师生特为她举办庆祝会,会上展示了一段1950年她率领首批法律专修科学员的珍贵老照片。2013年2月14日,谢飞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享年100岁。其追悼会上,众多学生出席,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及大学教授。一位老者感慨:“谢老师虽逝,但她培育的法律人才仍在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