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九月,伟人遗体告别时,异常情景显现:仅其两女守灵,工作人员在旁,毛岸青缺席,引发众人好奇。传统上儿子应出席父葬,毛岸青何故未至,背后奥秘鲜为人知。
毛岸青的故事始于其坎坷经历。他诞生于一九二三年,时值国内战乱频仍。为救国运、改民命,岸青仅四岁,父亲便毅然离家,领导秋收起义。一九三零年十月,杨开慧被捕入狱,她大义凛然,拒不屈服,终遭杀害。岸英、岸青与年幼的岸龙分别仅八岁、七岁及三岁多,从此失去了母亲。
组织为安全起见,让舅妈秘密送他们姐弟从长沙至上海。弟岸龙因年幼体弱,途中颠簸,抵沪后病逝。兄弟虽暂安,却为生计奔波,历尽艰辛,露宿街头。岸青更遭殴打,落下头痛病。逆境中,他们磨炼出坚韧品质。
一九三六年,岸英与岸青迎来了命运转机,组织安排他们赴苏联深造。五年流浪生涯告终。两人倍加珍惜,刻苦学习,迅速完成学业。岸青尤为出色,俄语流利,且才艺兼备。一九四七年春,岸青学成回国。鉴于其才华与能力,有人建议调其至中央工作。然而,伟人得知后,或许有特别考量,坚决反对。因此,岸青致力于俄语翻译,且乐此不疲。
一九五零年,岸英牺牲,岸青悲痛欲绝致旧疾复发,遂被组织安排至大连休养。身为伟人唯一子嗣,岸青养病期间却鲜少被探望。不让其任职可解,但何故不看望病儿?
伟人深思熟虑,言谁不疼爱子?岸青历经坎坷,幼失母,少父爱,流落沪上,身心受损,中年丧兄,岂会不思?然其貌似母,见则忆往昔,亦盼岸青远离政事,享安宁,传烈士精神,为国为民效力。
伟人如此行事,实则另辟蹊径保护岸青。岸青才华横溢却体弱,伟人忧其独子再遭不测。故一九七六年九月临终前,伟人屡嘱勿让岸青出席葬礼,唯恐儿因丧父之痛病情加重。
父爱是座崇高沉默的高山。知晓父亲不让参加葬礼的隐衷后,岸青深刻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如山般厚重,心中对父亲满怀敬仰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