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有个绝妙的计划——反击匈奴!于是他派出张骞,带着一百多人,踏上了一个艰辛的西域之旅,目的是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夹击匈奴。可惜一开始就碰壁,张骞刚走出玉门关就被匈奴抓了个正着。匈奴一看这个中原来的使者有点儿面子,居然让他娶妻生子,试图彻底打消他的回国念头。但张骞才不吃这一套,他心里一直想着要完成皇帝的使命。等到时机一合适,他悄悄溜了出去,辗转寻找大月氏,结果又遭遇了大月氏“咱都搬家好多年了,和你们的仇早就不记得了”的冷遇。没办法,张骞只得再次启程回国。不过,一路上他又被匈奴逮住,关了整整一年。总之,张骞这次西域之行,13年,11年在牢里。任务没完成,但他倒是把西域30国的风土人情都摸了个透,成了“西域通”。

张骞这13年波澜壮阔的冒险故事也为汉武帝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根据他的探访和总结,西域的最大国——乌孙国有62万人口,最小的楼兰只有1万4千人。每一个小国都渴望与汉朝建立联系。这些信息为汉武帝打下西域的战略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宣告了西域地区正式归入中央政权的统治。从此到今天,新疆已经是中国的一部分,整整两千多年,怎么可能是“东土耳其斯坦”?要知道,这片土地的历史,注定与中原的命运紧密相连。

接下来,故事的主角从张骞转到了班超。班超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家族可谓文武双全。父亲班彪写过《汉书》,妹妹班昭不仅当过皇帝嫔妃的老师,还写了《女诫》。而班超呢,少年时在家中抄写文献,后来一心想建功立业,就抛笔从戎,带着36人奔向西域。这一去,就是大显身手!他先到鄯善国,见国王款待异常,饭菜美味,美女伺候——简直是五星级待遇。然而,班超一琢磨,这五星级宾馆的待遇,怕是有诈。没多久,他就发现匈奴的使者也混在其中,于是决定采取行动。趁着月黑风高,他带人放火攻占了匈奴驻地,300多匈奴人被一网打尽。鄯善王被吓得不轻,知道自己惹上了硬茬,连忙投降,把兵权交给了班超。班超于是顺利地用西域各国的军队一国一国地攻占,巩固了在西域的统治。

班超在西域的年头也很长,30年,他不断受命治理西域。但他也有想回家养老的打算,常常上表请求皇帝允许他“乞骸骨”——就是说,他想早点回国,结束这趟“千里跑单帮”的差事。然而每次皇帝都答应他,接着西域的各国人民就来挽留他。比如乌孙国的总司令为了阻止他离开,甚至在他面前拔刀自杀!最后,班超在西域待了30多年,直到七十多岁才被召回。回到中原时,班超已经满头白发,但依然硬朗如初,接过儿子班勇的旗帜,继续在西域效力,父子俩合计在西域统治了50多年。
再来说说另一个英雄——伏波将军马援。马援可不是一般人,他在平定交趾(今天的越南)方面功不可没。交趾自古属于中国的一部分,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独立。马援打下交趾,巩固了中国的南方边疆。班超和马援这两位名将,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贡献也许比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更值得赞美。蔡锷将军病逝时,孙中山先生为他写的挽联中,便提到了这两位英雄:“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这不仅是对两位英雄的缅怀,也让人深刻反思——其实,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要死得轰轰烈烈;有些英雄,一生平凡,却为国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