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一个厦门大学女同学当当拍摄的视频,视频中记录了她一天作为i人的行程。
上午7点半起床,简单收拾完后8点前往食堂一人食。
简单的豆浆,搭配油条、蛋饼让一天能量满满。
上午9点来到教室,听一堂关于AIGC的创作课,让她接触到了许多有趣有用的知识。
中午12点半课程结束,趁着阳光正好,题主来到沙坡尾吃午饭。
这是题主前一天刚了解到的美食,眼看就能吃上了,这让题主激动不已。
午饭后13点半,题主选择去看一场久违的电影。
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让题主在视觉和身心上都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
看完电影17点半,题主回到学校简单吃个晚饭,就要赶去上18点半的晚课。
老师的授课知识密度很大,题主必须全程专心致志地听课,琢磨每一个要点。
晚上20点49分下课,题主赶忙前往咖啡厅点了一杯咖啡,开始晚自习。
对于题主而已,自己的夜间学校效率超高,所以通常题主都会留出晚上的时间专注自己的学业。
看完厦大女同学的视频,不少网友纷纷感慨这一天的美好与充实。
在许多人看来,追求社交,追求合群才是快乐的源泉,但其实做一个i人,远离人群的生活也有别样的快乐。
现代社会心理学通过对人际交往的跟踪研究发现:
“人即便在完全独处的状态下,也能感到满足。
相反,只有当我们社会接触的数量或亲密程度的质量未能达到预期时,我们才会产生孤独感。”
换句话说,冷淡社交带给你的体验,或许超乎你的想象。
2
网友@岭溪大队长 曾是一个热衷于发布朋友圈的年轻人。
无论生活中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搞笑的,他都会忍不住拍照上传。
不仅如此,发布之后,他更是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
每过三五分钟,他都会重新打开微信,刷新朋友圈,以免错过任何一个红色数字的提示。
那种打开盲盒的快乐,是他日常最期待的活动。
每天早上叫醒他的是朋友圈里的消息,每天晚上睡前不忘的依旧还是朋友圈。
网友坦言:只要有闲暇时间,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打开朋友圈页面,一遍遍刷起来。
网友的这种经历,不知戳中了多少人?
作家王开岭曾经说:“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
总有一些人,在人群中慢慢迷失了自我的人,只会跟随他人的脚步盲目前进,而忘了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可惜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生会因为盲目合群而活得精彩,相反的,只有在自己的世界沉淀积累,人生才有可能变得绚烂多彩。
3
知乎上有一个热帖:“长期一个人独居是什么体验?”。
网友@田可乐讲述起自己的独居生活,让人有了一番更深刻的思考:
“吃饭,睡觉,走路,读书,一个人;
装修,居住,看病,冒险,一个人。
一周三次打扫屋子,擦、抹、扫、拖、洗、晒;
一周上班五天,不迟到不早退,写3、5篇稿子,从不拖稿。”
除了生活的细碎,网友发现长期的独居,让她更相信自己。
以前出现任何意外情况,第一想法不是逃避就是否定自己。
如今,她只想着怎样以最快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在下次避免同样的错误。
更为重要的是,曾经她不敢倒下,是因为身后空无一人;如今,她倒觉得因为身后空无一人,她才不会倒下。
长时间的独居,除了让她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更让她强大了自己。
记得周国平在《独处是一种能力》中写到寂寞的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等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诱发出关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经历过深度独处的人,往往会在平凡的日子中让自己活出了诗意。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