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月15日,就是周总理病逝后3个多月,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会见了杨振宁。
邓颖超首先对杨振宁表示了感谢,因为在周总理病逝后,纽约侨胞为周总理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杨振宁参加了这次追悼会,并致悼词。邓颖超说,自己看了杨振宁的悼词,非常感动。
杨振宁回答:我在美国认识的所有人,无论是华人、华侨还是美国人,尽管他们都没有见过周总理,但提起周总理的名字,他们没有一个不钦佩的。这次我来北京,就是代表大家向周总理敬献花圈,并看望一下邓先生。
杨振宁伤感地回忆了自己在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后的反应:当他听到噩耗,他还能控制自己,但听到周总理生前曾留下遗言,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和土地上时,他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痛哭了起来。
据当时在场在的熊向晖同志回忆,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杨振宁再次“失声痛哭”,“在座的除邓颖超同志外,也都痛哭失声”。
邓颖超安慰杨振宁,说你是世界文明的物理学家,比我更了解“物质不灭”的道理。50年代初,中央提出遗体火化的时候,恩来同志就找我谈过一次话,说我们死后也不要增加任何人的麻烦,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到河里,可以做鱼的饲料;撒到耕地里,可以做庄稼的肥料,最后起一点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这是我们早就约好了,互相保证过的。
对于自己的骨灰能不能撒播在祖国的大地上,周总理生前是有一些担忧的。尽管他和邓颖超约定好,但他毕竟是总理,是中央的重要领导,邓颖超未必能做这个主。后来,周总理病逝时,邓颖超向中央提出了周总理的这个心愿,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让邓颖超放下了一桩心事,她兑现了对周总理的承诺。
说到这里,杨振宁含泪问道:周总理的骨灰为什么一点也没有保留?
邓颖超回答:当时也有同志建议,可以保留一点骨灰,象征性地放在八宝山公墓。我不同意,因为那样不彻底。保留一点和全部保留的差别不大,不符合恩来同志生前的愿望。
听了邓颖超同志的回答,杨振宁拿起手帕擦拭眼角的泪水。邓颖超告诉他,在国际上我们知道,恩格斯生前就有遗言,要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他逝世后他的战友们遵照了他的遗言。在新中国,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同志也留下过遗言,以后把骨灰撒掉(注:许广平病逝于1968年)。
周总理的骨灰撒向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是邓颖超和在西花厅工作的几个同志共同商量很久才想好的。他们去玉泉山、京密引水渠等好几个地方看过,觉得都不合适。如果简单地把骨灰撒在地上,那么全国人民出于对总理的爱戴,一定会想方设法搜集一些作为纪念的。想来想去,他们觉得还是派飞机去撒比较好。
1976年1月15日晚,邓颖超委托长期在总理身边工作的张树迎、高振普,以及罗青长、郭玉峰(中组部部长)4个人去执行这个任务。
当时邓颖超已经72岁,又刚刚经历了巨大的悲痛,所以没有参加这次飞行。她来到通县机场,朝着执行任务的小型飞机挥手,做了最后的告别。这架飞机平稳起飞后,把第一把骨灰撒到了北京上空。
北京是周总理青年时代学习、工作、奋斗过的地方,建国后的27年时间里,他更是在北京的很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留下无数个忙碌的身影。把骨灰撒在北京上空,就是要让周总理永远和北京人民在一起。
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他一生最关心的事有两件,第一件事是上天,也就是两弹一星和航天飞行,另一件事就是祖国的水利事业。
在建国前,北京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为了满足北京工、农的发展和百姓的日常使用,周总理在北京的水利工程上耗费了巨大的心血,他亲自参加过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参加过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的修建。这些重大工程,都是周总理日日夜夜和专家们仔细推敲,反复论证后确定下来的。
为了纪念周总理对北京水利事业的巨大贡献,大家把第二把骨灰撒在了密云水库上方。
随后,飞机向南飞去,来到了天津,这里是周总理起步闹革命的地方。1913年,周总理随他的伯父来到了天津,并考入了南开中学。在南开期间,周总理组织进步学生成立了“觉悟社”,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因此遭受了半年的牢狱之灾,他在这里认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和同志,其中就有他的终身伴侣邓颖超。
所以,大家把第三把骨灰撒到了天津的海河入海口。
接着,飞机继续向南,来到了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周总理生前曾说过,自己离家很早,此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是周总理一生的遗憾,每次说到这里,他都难掩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周总理曾说,人除了有生他养他的母亲,还有一个祖国母亲,祖国是每个炎黄子孙的母亲,他愿意在死后回到“母亲河”的怀抱。
据参与这次任务的罗青长同志回忆,第四把骨灰撒在黄河入海口还有一层深意,就是希望海水能把总理带到台湾。因为,祖国统一是总理生前最大的几个愿望之一。
为了尊重周总理丧事从简的遗愿,在撒完第四把骨灰后,飞机没有继续向南飞。至此,周总理永远地和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长眠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