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计划于2025年首次采用申请考核的方式招收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无需参加联考,直接提交申请材料就可入学。
这种新模式为在职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授课形式包括周末授课、网络课程或面授结合网络课程,允许异地学习,减少了通勤时间。
申请要求包括拥有本科学历或硕士学位,并有一定的相关工作或学习经历。
非全日制博士毕业后同样能获得川大双证,证书可用于考公、考编、评职称、积分落户等。
读非全日制博士的难度确实不小。

博士教育的零淘汰制被打破,主要是为了确保在职博士生的培育质量。
许多学员难以达到毕业要求,因而无法获得博士学位证书。
由于未能满足毕业条件,不少学生不得不反复攻读博士课程,导致难以顺利毕业。
大家需要明白,在博士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导师的协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而言,在报考之初,就应当挑选适合自己的导师。
而在招生环节,多数导师更倾向于选拔全日制博士生,这使得考取在职博士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毕竟博士阶段主要专注于学术研究,非全日制学生想要学好并非易事,导师选择全日制学生也是为了让其能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职DBA的考取难度愈发凸显。进行在职博士招生的院校数量有所减少。

一所高校除了开展博士教育外,还设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
由于资源有限,在难以保障在职博士教育质量的状况下,高校不得不停止招生。
如此一来,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可供选择的在职博士报考院校减少,自然考取难度也会相应提高。
一些东南亚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免联考博士项目作为其招生的一个热门选择。
原因在于,众多渴望提升学历的人士无法完全放弃工作来全职学习。
因此,出现了一种模式:每年寒暑假集中出国几个月,几年后即可获得博士学位。
与全日制博士通常需要4-5年才能完成的最快时间相比,这种非全日制项目很多声称3年内就能毕业,其学术价值可想而知。
对于追求学历提升的人来说,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该学位是否能够通过留服认证,而许多此类非全日制项目可能在这一点上已被淘汰。
除了考虑认证问题外,学历本身的含金量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非全日制博士的考生主要是社会在职人员,并且报考时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满5年,这是一项硬性规定。
考生的年龄不宜过大,而且他们需要在学习的同时兼顾工作。
而全日制博士的考生则主要包括应届硕士毕业生以及众多“二战、三战”的考生,他们无需边学习边工作。
还有一类考生已经参加工作,但选择辞职继续深造。
在这一类考生中,教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他们会与原工作学校协商采取“停薪留职”的方式,待博士毕业后再返回工作岗位。
即便非全日制,那也是博士。
只要是博士,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研究属性或许就是学历中最强的。
所以,从录取环节到修读过程,大多都并非易事。
就认可度而言,都已经是博士了,即便是非全日制的又能如何呢?

只要有正式的证书和学位在手,照样能超越绝大部分人的学历。
从理论上来说,正常单位对于学历设置的限制,除了多数为本科外,就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了。
而这里的研究生,包含硕士研究生以及更高的博士研究生。
要知道,学术性质极强的工作岗位,很少会要求博士学位,比如某些化工企业的实验室科研工作人员等岗位可能会有这样的要求。
四川大学这场接受接收非全博士,也算是一件好事,至少对学生来说就是如此。
但学费肯定不会便宜。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