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回村,我沿着那条熟悉的乡间小路走,路边的野草疯长,比我记忆中任何一年都茂盛,它们肆意地占据着曾经的田埂,像是在宣告着某种胜利。村口那所小学,我小时候嬉闹奔跑的地方,如今大门紧锁,墙皮斑驳,窗户空洞,像一位垂暮的老人,默默诉说着曾经的热闹与如今的冷清。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农村人口流失的残酷现实。
在村口,我碰到了老王,他正忙着收拾他的三轮车,准备送走最后一波乘客。我跟他聊起了村里的情况,老王无奈地摇摇头,说:“现在的年轻人啊,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飞走了就不知道回家的路了。”一旁的老李接过了话茬:“还不是因为这里没啥奔头!你看隔壁村的小张,大学生毕业回来创业,种了一大片橘子,结果滞销,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橘子烂在地里,心血全白费了。”
老李的话让我想到,我们这个小县城,没有高铁,没有机场,就像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经济发展缓慢,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缺乏动力。每逢赶集日,农民们天还没亮就挑着担子、背着箩筐,装满自家种的瓜果蔬菜,涌进县城,希望能卖个好价钱。到了中午,很多人都不得不亏本甩卖,只为了赶上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家,那场景,看着就让人心酸。就像一群候鸟,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漫长而艰辛的迁徙。
“现在出租车回村要八十块,三轮车也要五十。”老王叹了口气,眼神里充满了无奈,“这点钱,够他们一天的收入吗?来回一趟车费就搭进去了,谁还愿意回来?”
我回想起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虽然交通不便,只有一条水路通往县城,但那时候的农村充满了活力。每天清晨,码头上人头攒动,小贩们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就像一曲充满生机的田园交响乐。那时,村里的年轻人都留在家里干活,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都充满希望,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
而如今,村里的大门紧闭的房子越来越多,只有零星的几个老人坐在村口晒太阳,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就像秋日里枯萎的树叶,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年轻的姑娘们要么嫁到城里,要么远嫁他乡,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农村。村里的光棍汉越来越多,每个村子至少都有二十多个,他们的婚姻大事成了老大难问题,就像一道解不开的难题,困扰着他们和他们的家人。
老王的一句话让我心头一紧:“听说村里已经三年没有新生儿出生了。” 这句话像一声警钟,敲响了农村未来发展的警报。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农村的希望又在哪里?
更让人担忧的是,留在村里的人还要面对更多的困境。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玉米,经常被野猪糟蹋,可野猪是保护动物,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农民们只能默默承受损失,就像被束缚了手脚的巨人,有力无处使。
我在深圳工作的时候,经常看到一条路短短半年内反复开挖三次,城市的基础建设日新月异,但在农村,修一条通往山里的路却难如登天,这巨大的反差,就像一道鸿沟,横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
“你说,这些年轻人还会回来吗?”老李望着远方,眼神迷茫。
“难啊!”老王重重地叹了口气,“没有产业支撑,光靠种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现在连公交车都只剩一班了,医生也没有,学校也关了,谁愿意回来受这份罪?”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看着两旁荒芜的田地,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一片萧条,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就像一个游子,看着自己日渐衰老的母亲,却无能为力。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不会再出现返乡潮,因为返乡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希望。
现在的农村,就像一片干涸的土地,亟需注入新的活力。农村的振兴不能只靠情怀,更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只有让农村重新焕发生机,才能让离家的游子找到回家的理由,“归巢”的梦想才不会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