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读书时,听语文老师阅读分析。说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底就是深,只有这样写,才能有电影镜头的推送感。显得画面感十足,而且非常饱满。但是,如果是上百亩的枣树林,成千上万株的枣树,是否还能按这种写法去写呢?我觉得也可以,不过就是不好玩了吧!
在新疆工作时,认识一个在南疆种枣的老哥。这次打电话去,叫他邮寄10公斤红枣。帮他解决点困难,顺便问问今年收成怎么样?想不到,一唠就讲了半个多小时。

这是一家从四川来的人家,在大渠子对面包土地,搞种植。一共有一百多亩,全部是红枣。今年的红枣已经全部捡拾完毕,还算是个丰收年吧。
他们一家子,每天把枣子装在筐里,运到不远处路两边。远远看去,红彤彤的,就像是两条红色地毯。这可不是显摆,这叫晾晒红枣!

他们的住房是南疆农村典型的院落式民居,建的非常宽敞,收拾得也很干净。院子里有两部车,一部是越野车,还有一部是三磞子车。
他说,去年的这个时候,家里的枣子都被枣商收购完了。今年商贩来得也不多,价格又压得很低。所以,没舍得出手。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商贩也不来了。看来,只能抓紧晒干,存到明年春天再说了。
他说,去年这个时候,都开着车,载着全家,回四川探亲过年了。今年得晚得走,万一还有人来收购呢?一年的投入,还没有一分钱回报呢。看来商贩日子也难过,咱得体谅一些。既使能讲个合适的价格,付一半钱,分期付款也行呀!

他说,现在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再等等机会吧。今天又听说大枣收购价有回升的迹象,这也可能只是安慰我的话吧!
他说,本以为,今年红枣收成好,会比去年多卖点钱。没有想到,就是按去年的收购价,怎么就卖不动了呢?

他说,大渠子北面的农户,去年就把一百来亩枣树给挖了,改种棉花。他说种棉花,比管理枣树轻松点。种棉花还有国家补贴,实行统购统销。只要地价不高,棉价起伏一点也没事,多少还是能挣钱。棉花是基本农业产品,种着踏实,不用担心卖不掉的。
他说,他也得再盘算一下,明年是否也转种棉花的事情。可是,这田间整理的活就大了。这么些枣树都这么大了,砍掉多可惜呀!

听了他讲这么多,心里不是个滋味。我也只能祝福他了,希望他有一个理想的枣价,早一天把红枣出售掉。
听着南疆这老哥的话,突然感觉有点类似。好像有点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的感觉,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