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是明朝为“茶陵诗派”领袖,不愧大诗人,写春七绝4首惊艳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2-17 04:30:58

李东阳(1447~1516) 明代官员、学者。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生于北京。天顺八年(1464)进士(传胪),授编修,充东宫讲官。弘治七年(1494)入内阁,参预机务。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为宰辅长达十五年。卒赠太师,谥文正。喜奖掖后学,推挽才隽,为“茶陵诗派”领袖。有《怀麓堂集》等。

春在二首 其一 明 · 李东阳

睡足东窗眼倦醒,城中尘土昼冥冥。

风光隔眼不相见,春在西涯旧草亭。

首句:“睡足东窗眼倦醒”,描述了诗人在东窗下的一场酣睡,醒来时眼睛还带着几分倦意。这句诗通过“睡足”与“眼倦醒”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刚刚醒来时的状态。

次句:“城中尘土昼冥冥”,笔锋一转,将读者的视线从诗人的卧室引向了繁华的城中。这里的“尘土昼冥冥”不仅描绘了城中尘土飞扬的景象,还暗示了城中的喧嚣与纷扰。与诗人宁静的卧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句:“风光隔眼不相见”,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眼前风光的隔绝。这里的“隔眼”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既表达了诗人无法亲眼见到风光的遗憾,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隔阂或无奈。

末句:“春在西涯旧草亭”,则点明了春天的所在。这里的“西涯旧草亭”是诗人曾经熟悉和喜爱的地方,也是春天栖息的所在。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追寻,还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在二首 其二 明 · 李东阳

雁去平江烟水空,短蒲脩竹自成丛。

东风一片沧浪梦,春在潇湘细雨中。

首句:“雁去平江烟水空”,描绘了大雁南迁,江面烟雾缭绕的景象。大雁的离去象征着季节的更迭,而“烟水空”则给人一种空灵感,仿佛整个江面都被烟雾笼罩,显得神秘而宁静。

次句:“短蒲脩竹自成丛”,蒲草和竹子自然生长,形成了一片丛林。这里的“短蒲”和“脩竹”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植物景象,还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蒲草和竹子的自然生长,也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第三句:“东风一片沧浪梦”,东风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也带来了一片沧浪的梦境。这里的“沧浪梦”可以理解为诗人对春天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也可以理解为春天本身就像一场美丽的梦境,让人陶醉其中。

末句:“春在潇湘细雨中”,点明了春天的所在。潇湘是湘江的简称,这里代指江南水乡。细雨绵绵的湘江之畔,春意盎然,让人流连忘返。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还展现了江南水乡春天的独特韵味。

先春亭 明 · 李东阳

幽人屋近梅花住,载酒呼童出每迟。

误向花间问春色,不知春在未开时。

首句:“幽人屋近梅花住”,点明了隐逸之人的居住环境,靠近梅花,充满了诗意和雅致。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隐逸之士,他们追求的是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而“梅花”则是高洁、坚韧的象征,与隐逸之人的品格相得益彰。

次句:“载酒呼童出每迟”,通过描绘隐逸之人出游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其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他们载酒出游,却并不急于出发,而是呼唤童子慢慢来,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正是隐逸生活的写照。

第三句:“误向花间问春色”,诗人以“误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期待和探寻。然而,他并没有直接从梅花中寻找春天的迹象,而是向花间询问,这既体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也暗示了春天的难以捉摸。

末句:“不知春在未开时”,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不知”二字,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顿悟。原来,春天并不在已经盛开的花朵中,而是在那未开的梅花之中,寓意着春天的希望和生机就孕育在看似平凡无奇的事物之中。

黄莺 明 · 李东阳

柳花如雪满春城,始听东风第一声。

梦里江南旧时路,隔溪烟雨未分明。

首句:“柳花如雪满春城”,以柳絮飘飞如雪的场景开篇,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柳絮轻盈飘逸,如同雪花般洁白无瑕,覆盖了整个春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次句:“始听东风第一声”,这里的“东风”指的是春风,而“第一声”则是指黄莺的啼叫。诗人通过听觉的描绘,将春天的气息进一步传递给读者。黄莺的啼叫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也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萌芽。

第三句:“梦里江南旧时路”,诗人将笔触转向了自己的梦境。在梦中,他回到了江南的旧路,那条曾经熟悉的道路,充满了他的回忆和情感。这里的“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末句:“隔溪烟雨未分明”,以烟雨朦胧的景象作为结尾,进一步渲染了梦境的迷离和不确定性。隔着溪水看对岸,烟雨朦胧中景色并不分明,这种朦胧的美感既体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



1 阅读:29
评论列表
  • 2025-02-18 12:19

    春日阳台赏花 原野满眼绿 小城漫春意 阳台无巫女 探花登徒子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