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大变局”!今年3大怪相,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年味淡了

刘葎强罚 2025-02-04 14:01:38

人们盼着过年,但年真正来临又觉得没意思,越来越多的人大喊:“年味变淡了”。

记忆中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哪三大怪相改变了这一切?这样的变化是好事吗?

年味的来源

小女孩戴花,小男孩放炮,这是山东菏泽内某县流传的一句歌谣,孩子们过年主要是玩,有新衣服穿,有肉吃和拿压岁钱,生活好不快哉。

但大人过得就是“忙年”了。

过年的第一步:家务活。

因为新年在中国人群中的特殊含义,人们将大年初一作为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希望,年前的打扫,也不是往常的擦洗和扫地,而是将屋里的角角落落,从前没有打扫到的地方也打扫干净。

比如卫生间的死角,厨房的油烟机墙面,这一通折腾下来,人们年还没有过,却已经累的快瘫痪了。

过年的第二步:备餐。

商户也都回家过年才买,备餐是春节的一项必备工作。以前物质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进入正月就开始了杀猪宰羊的日常,欢欢喜喜扛着肉回家。

为了招待好亲戚,家家户户我还会买烟酒,茶糖,果蔬和菜品,更会在过年的前几天开始炸年货(糖糕、丸子)和蒸馒头(包子、花卷、豆馅馍)。

阖家团圆、扫岁除尘、张贴春联、除夕守夜、迎接祖宗、新衣着身、初一拜年;除夕夜,看春晚、放鞭炮,跨年守岁;繁忙中形成的仪式感,就是人们口中的年味。

如今,人们口中说的“年味淡了”,那么淡在了哪里?

三大怪相

小朋友过年最期盼的是收压岁钱,而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唐朝。

唐朝时期春节那天是立春日,官方有春季散钱的习惯,民间并无这一项规定。

宋元之后,春节的出现也将散钱的习俗演变成了给孩子发压岁钱。

当时的红包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放在床脚的用彩绳做成的龙形红包;另一种就是放在孩子枕头边的压岁钱,用来保平安和驱邪。从古至今,压岁钱都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但现在压岁钱已经变成了长辈身上甩不掉的负担。

某些地区,小朋友能收到上万元红包,五六千更是常态,这也难怪网友吐槽“每年春节都要大出血”“压岁钱用光了年终奖”。

那些人丁兴旺的家庭,长辈看见孩子的第一感觉都不再是亲近,而是赶快逃离。

对于那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发完压岁钱就要发愁之后的房贷、车贷。

更令他们痛苦的是,长辈的催婚、催生压力,十分令人厌烦。

所以短暂的春节,已经回家的年轻人只愿意躺在床上刷手机、看电视,不耐烦走亲戚,维系人情关系。

另一部分聪明的网友,开始了异地过年,也就出现了春节期间的第二大怪相。

最后一大怪相则是年货的购买量下降。

不得不承认,年味的改变是事实,但抛弃不好的过年仪式,我们的“年”才更有价值。

1 阅读:88

刘葎强罚

简介:让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