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个游历四方的诗仙,他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可谓充满传奇色彩。你知道?他那令人咋舌的游历开销,竟然全靠父亲和“粉丝”们的支持!这位浪荡公子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友情和经济往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世界,看看这位伟大诗人是如何在金钱与诗歌之间找到平衡的。


唐代文人李白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实际上就是他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与社会的关系。李白的游历,既是寻找诗歌灵感,也是他自由和生活的追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701年,卒于76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因其游历和诗才被称为“诗仙”。

李白的游历开销巨大,第一次出川的开销30万钱,换算成现代现金大约158万,主要是他父亲李客资助的。李白的父亲叫李客,是蜀中的一个大商人,仅仅30万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你想啊,一个诗人,一个浪荡公子,吃喝玩乐用的钱从哪里来?除了父亲资助之外,还有来自于他的“粉丝”,比如说汪伦。


汪伦是河北饶阳人,唐代宰相汪皐的远房亲戚。唐玄宗开元年间,汪皐宰相任职于朝堂之上,李白21岁时入蜀游历,与汪伦结识。二人一见如故,汪伦就把李白当成自己人,这之后李白在蜀中的游历,几乎都是汪伦提供费用。根据史书记载,汪伦一共给了李白90万钱。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游历,这与他的性格有关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既然提到经济来源,那就不得不提李白的妻子,据说他的第一任妻子许氏,就是前任宰相许圉的孙女,许圉是唐初名相,在贞观年间去世的。许圉生前富贵荣华,死后留下了不少遗产给后代。


58岁那年,李白开始人生一次大游历,从金陵出发,途径江夏、洞庭湖、屈原故里、潇湘夜雨,到达武陵桃源,因病退回金陵。历史上有记载的《临路歌》就是他在这个时候写的,没想到这首歌竟成了绝笔之作,随后他就去世了。


其实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游历。早在18岁时,他就开始游山玩水,游历足迹遍遍江油、剑阁、梓州、成都、峨眉山等地。正是这些游历,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李白说“我欲抚凌云”,其实就是他的游历与高远的志向。


公元750年,李白51岁,那一年他应唐玄宗招揽入宫翰林任职,成为唐玄宗的御用词人。不过这个职位李白干得并不开心,次年便辞官回乡。其实不愿意干这个职务,与唐玄宗性格也有关系。唐玄宗34年(公元746年),宣宗之子王璟被贬为江南安抚使,王璟12岁就当上了太子的好友,说什么都不肯去南方,所以唐玄宗把王璟调到江南去安抚。王璟到任没几天,唐玄宗又下令调王璟回来,没过多久,王璟就死在了路上。



可以想象,这件事情对李白影响很大,因为通过这件事情,李白看到了权贵的不可靠,因此不愿意同权贵俨然做朋友,只愿意做游山玩水的逍遥人,这也正是他辞官回乡的原因。而正因为这种性格,才让他在民间与达官贵人中都能获得好评,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与汪伦的“合作”。这也难怪后人称赞他“将进酒,杯莫停”,把他当成知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诗句脍炙人口。


李白的生活真是让人感慨,游历与创作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不为金钱所累的洒脱。生活的背后却是朋友的支持和家庭的庇护。你觉得李白的这种生活方式值得推崇?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