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假装单身一小时,解救了多少已婚女性?

十点人物趣事 2025-03-18 13:06:46

每天假装单身一小时,解救了多少已婚女性?,十点人物志,17分钟

采访、撰文|刘小云

编辑|灯灯、野格

十点人物志原创

结婚生子后,你有多久没再拥有过独属于自己的时间?

最近,小红书上一篇题为《不敢告诉老公,也不敢发朋友圈》的帖子引发了许多女性的共鸣。博主写到,自己生完孩子复工后,有一年哺乳假,每天能提前一小时下班,但她没告诉家人,也没发朋友圈,每天偷偷利用这一小时健身、插花、读书、做医美,享受“单身”的自由。

或许连博主本人也想不到,这篇随手发的感言竟引发了6万多人点赞,1万多人留言。评论区有许多女性分享自己在婚内假装“单身”的时刻:午休三小时,从来不回家,瞒着老公办了按摩卡、洗头卡;晚上借口要去学校上课,实际上去逛书店、看电影,或者什么都不干,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待着;周末说是要去加班,实则开个钟点房泡澡、点外卖、看电视,重拾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过去,影视作品常常展现男性喜欢在车里独处片刻后再回家,现实里,众多已婚女性在婚姻间隙里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喘息时刻。只不过,这份快乐通常是隐秘的,也往往会带来一些复杂的感受。

陀螺一样的24小时

琳琳刚把快递拿回家,还没来得及拆包装,孩子们就欢呼着骑着扭扭车冲到她的小腿上。她挂好衣服,赶紧给手消毒,俯身照看孩子。

每天中午,琳琳在公司食堂火速吃完饭后,都会骑电动车赶回家——午休一个半小时,她要轮替婆婆和阿姨照看一岁半的双胞胎儿子,陪他们玩耍、读绘本,才能给老人腾出吃饭的时间。孩子睡着后,她得用消毒纸里里外外擦一遍孩子的爬爬垫,吸地,擦玻璃上的脏手印。等一切安顿好,睡不够20分钟,闹钟就响了,她弹射起床,匆匆返回公司。

这天,朋友送给琳琳一本新书《当我生的是儿子》。她满心欢喜想读几页,学习怎么教育出一个懂得女性主义思想的男孩,结果刚把书拿起,连封皮的字都没看完,就听到“Duang”的一声,调皮的大宝“越狱”了,重重地摔到了地板上,脑袋着地,即刻爆发出尖锐的啼哭声。这下,全家人的饭都吃不成了。琳琳后悔不已,也疲惫不堪。

自从孩子们会走路以后,琳琳没有一刻清闲。家里的按摩椅按一次20分钟,她每回躺进去,从来没有按完过,因为总会被各种突发案情打断:孩子拉裤子了,孩子跳上来了,孩子乱按椅子关机了……等到晚上9点以后,孩子们睡了,她终于盼来自己的独处时刻,想看看书、看看电影时,却发现大脑已经木了,只能刷点没营养的短视频“奶头乐”一下,一直刷到睡着。琳琳总觉得,她沉浸在一刻不停又一事无成的焦灼、无力情绪中,周而复始。

琳琳和双胞胎玩耍

幸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琳琳的状态,是表姐英子所羡慕的——至少琳琳是“职业女性”,一生完孩子就能回归职场,不像自己,生了二胎三孩子后,彻底失去了工作机会,与社会断联。

英子原先在公立医院做护士,怀老大时被诊断出妊娠高血压,不得不辞职保胎。大宝三岁时,她再次踏入职场,进了一家社区卫生机构,没过多久,又检查出怀了双胞胎,英子想打胎,又舍不得,最后只好含泪再度辞职。

等三个孩子都安顿好,英子也过了30岁,专业知识忘得差不多了,求职环境也不像原来那么宽松,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她找工作处处碰壁。更要命的是,孩子给公婆看管了一段时间后,都染上了手机瘾,每天不给手机就闹。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索性放弃挣钱,严加教育。

如今十几年过去,英子的日常被三个孩子的琐事填满。老大上初中,需要开车接送,一天两趟;双胞胎用“老头乐”送,一天四趟;期间还要做三顿饭,做家务。小孩子们到了社交的年纪,过生日、请同学来家里玩,英子都得在网上买礼物,挑回礼,备餐食。她的下午过得很快,送完孩子回来,刚小躺一会儿就四点了——小学实行双减教育,这么早就放学了!有时候她好想给自己放个假,什么都不干,好好睡一场,睡到天昏地暗,无我无他。

琳琳姐妹俩的孩子,是她们“累”的根源。而如果有个爱折腾的老公,妻子也会操碎了心。

琳琳的同事小米,老公之前出了事,坐了三年牢。小米和琳琳讲掏心窝子的话:她男人进去的三年,虽然自己嘴上喊着“苦”,引发别人同情,实则变相实现了“婚内单身”,不光时间自由,赚到了钱,婆家还出于愧疚替她看孩子,日子过得并不赖。

反倒是老公出来后,不仅因为有前科不好找工作,还心比天高,不想伺候人,要自己当老板。小米不得不把这两年工作攒的十来万尽数给他投资了串串香店。奈何餐饮新人没有经验,又舍不得雇人,小米下班后还得去店里“上二班”。两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一会儿在前厅算账,一会儿在后厨和料,还得端茶送水。没几天小米就累惨了,店也赔了两三万,挂出转让牌。

她隐隐怀念那三年“隐秘的快乐”,却不知与何人说。

主动制造“车内十分钟”

和男人回家前的“车内十分钟”一样,已婚女人们也正从家庭中剥离出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单身时刻”。

在公司,小米没事儿就爱去厕所刷几集短剧摸鱼一下;回到家,以前想快点冲完的澡,现在也拉成了0.5倍速,增加了身体乳、护发素等“悦己”项目,她一边洗澡一边想心事,非常享受;下楼扔垃圾,她也要专门绕远路走,以此获得透口气的空间。

这种“课间十分钟”的快乐是随机的、碎片化的,却能显著提升个体的幸福感与心理满足感。而整块的“单身时刻”,是小米更大的追求。

每逢公司安排出差,小米都会积极争取,工作之外的时间,她会用来“特种兵旅行”。每去一个城市,她都要在小红书上查这座城市的一日游攻略,有时候还要来个极限旅拍,和女同事喝奶茶、逛街、蹦迪。回到酒店,她也不想睡,几个人点外卖聊八卦,能熬到后半夜,各自吐槽家庭、孩子、老公和职场,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小米出差和同事们吃火锅

爱看书爱写作的琳琳一直信奉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那句话:“如果女人想从事写作,一定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无奈生了孩子之后,为了方便照顾他们,琳琳只能和公婆同住,别说自己的房间,就连上厕所多蹲几分钟,门都会被孩子们的手拍得嗡嗡作响。她渴望有片刻喘息,专门报了本地的读书会,138元一年,每周末能和同好们聚在一起阅读观影,谈天说地,哪怕只有一个小时,也成了她的精神港湾。

一到分享家庭的环节,她总是苦口婆心地劝未婚的姐妹们,珍惜单身,享受当下,不要草率进入婚姻,因为你这一生结婚的时间会非常非常漫长。

两个月前,老公带老人和孩子们去海南过冬,琳琳因工作走不开,难得地迎来了自己的单身时刻。

她假装不舍,实则内心雀跃。她早已在办公室计划好了这个冬天无人打扰的“进修计划”——朋友送给她一张爱奇艺高级会员卡,她想把豆瓣高分没看过的电影刷20部;今年的阅读任务没有完成,正好趁这段时间赶紧看;减肥是孤独的旅程,往常家里人多饭好,她一直没有意志力,这下她一个人做减脂餐,过午不食,也不会有人端着碗劝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琳琳婚后最自在的一个冬天,一回家就躺到按摩椅上解乏,有时候就此睡过去,半夜醒来就玩儿手机,整夜整夜地追无脑短剧,被子不用叠,地不用拖,碗筷放到第二天中午洗也没人管。家里贴满了她要减肥的励志标语——以前她是很不好意思展露雄心的;饿疯了的时候,也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半夜点外卖。

家人孩子去海南后,琳琳在家一个人开启自律生活

琳琳之前参加过一个舞蹈班,女老板很会营销,每年还给一群三四十岁的女士过儿童节,有模有样地给大家系上红领巾和小发夹,说“今天你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母亲,不是谁的儿媳,你就是你自己,是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当时很多姐姐都哭了,琳琳不能理解,如今她终于懂了:每天能有一点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多少女性婚后梦寐以求的事。

英子生完孩子后,腰椎间盘突出严重,不能下地。为了康复,她找了个地方做推拿,一个礼拜做两次,一次一个小时。起初英子还觉得麻烦,不愿意折腾,后来渐渐喜欢上理疗时间——暂时搁下家里的琐事儿,和推拿师谈天说地,聊镇上的八卦,回去后对老公孩子的态度也更平和了,“就像wifi一样,断了会儿再连,信号更好”。

做推拿这件事,浅浅地启发了英子的自我。2019年,她破天荒地决定拿一万钱和朋友来场泰国闺蜜之旅,结果疫情来了,一耽误就是三年。她以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单独出门、永远被绑在家里时,2023年夏天,朋友问她有没有兴趣一起从太原自驾旅游去成都,她答应了。

4000块钱走了10天,环线绕了一小圈。孩子扔到婆婆家,给老公买了一箱子自热小火锅、螺蛳粉等方便食品对付,就像电影《出走的决心》里的女主角一样,那段时间,英子的抖音不再更新孩子的变装大头照,取而代之的是她旅行的日常碎片,照片里的她活力四射,笑容满面,状态是肉眼可见的轻盈。

这趟旅行对她人格的塑造相当深刻,她知道了女人要“自私”一点,要对自己好一点。

复杂情绪的拉扯

社会文化往往默认照顾子女是母亲的义务。因此,女性在平衡家庭与自我时,通常会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心理负担与情感压力。

琳琳的幸福“偷感十足”。她觉得看不见孩子还好,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单身时刻”;但凡孩子在家,让老人带娃,自己出去玩儿,总是于心不忍。

生娃以前,她每周固定去楼下按摩店做两个项目,脸部护理和头疗,还要洗完头发再吹干,用时共计两个钟头。以前不觉得有什么,有了孩子后她再走进美容店,每次躺在护理床上,看到双胞胎的屏保,再看到婆婆问她回不回家吃饭,总觉得心里愧疚。从女性主义者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年轻的“独立女性”为了自我实现,把育儿责任转嫁给老年女性了吗?

琳琳的护肤时间,是她难得的小憩

男人依然是旁观者。琳琳的老公在外地工作,这是他无法参与育儿的客观原因。

但是琳琳也发现,老公回来时,也能在孩子们满地跑时,理所应当地关门进书房玩手机。为此琳琳气愤得揪出他来几次,老公不理解:不是有人在看孩子吗?为什么还需要那么多人?没人的时候他肯定会出去看的。

琳琳这才反应过来,男人和女人终究不同。受过高等教育、经济自立、事业尚可的她始终无法摆脱母职带来的束缚。母亲的身份与无私奉献、家庭责任紧密绑定,从而形成了一份无形的道德压力。琳琳感慨,“妈就是妈,和爸爸不一样”。

就像今年元宵灯会,朋友约琳琳去海口,看时隔十几年才上演的史诗级七彩祥云烟花秀。琳琳兴致勃勃买了车票。那天中午,外面下着蒙蒙小雨,孩子刚睡着,她就蹑手蹑脚准备坐公交车前往高铁站,可是越往前走,她心情越拉扯。其实她内心很想去看烟花,尤其想让全家一起去,但老公怕带着孩子不安全,怕发生踩踏事故,怕人多堵车,老人又晕车。

老公“体贴”地表示,若琳琳想独自前往,他们都支持,会在家带好孩子。可琳琳仍无法安心。在公交车站等了十分钟,她内心煎熬得像过了一个世纪,最后她一跺脚,还是回家了。一推门,老公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不会丢下我们。”当晚,琳琳全家人在家门口看了“低配版”烟花秀,得知海口大雾,烟花放得一塌糊涂、观众怨声载道时,琳琳竟长舒了一口气,为自己的放弃找到了合理托词。

英子也一样,和闺蜜们出发旅行前,她反复纠结,差点放弃行程。理由是放心不下孩子们。她担忧的事情有很多:怕几天不见,孩子们不按时写作业;怕他们不好好吃饭,只顾着吃零食;怕爷爷奶奶老是让孩子玩手机。自驾旅途中,英子也快乐得不彻底,一面感慨原来旅行也用不了多少钱,外面俯仰皆风景;一面负罪感十足,总觉得背叛了家庭,没把娃娃们带上,不然肯定能让娃娃们长很多见识。

最开始的几天,她甚至往家里打四五个电话。朋友苦口婆心地劝她想开点,农村老话讲,为儿为女,苦了自己,孩子们这么小,将来有的是见世面的机会,你这么大,不为自己争取出门,老了可就真的出不去了。到时候想指望小孩,这代孩子又有几个能指望得上?英子听后,心定了不少,但回家时还是心怀愧疚地给孩子们买了一大堆纪念品、特产和衣服来弥补。

以前英子总挂在嘴上的话是,等三个娃娃上了大学,她就捡起老本行,去高档月子会所应聘月嫂,听说一个月能挣一万多。言下之意是,孩子们这几年需要她、离不开她。令她意外的是,回家后,天并没有塌下来。孩子该闹还是闹,该懂事时也懂事。老二还老缠着英子,提出想再去爷爷家玩儿。

英子带孩子们去新疆玩

英子明白了,是自己离不开孩子,不是孩子离不开自己。

她内心的一块石头落地,卸下了很多不值一提的责任,同时又有点空落落的。多年来,孩子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和生活动力,她把孩子看得比什么都重,不知不觉间,孩子轻飘飘地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一样,一说要被送去姥姥家,马上就哭断肠。她突然觉得不舍,仿佛看到了他们远走高飞时的样子,“还能陪他们几年呢,累就累点吧”——等到朋友再次约英子自驾新疆,她果断地带上了孩子。

文中图源受访者。

0 阅读:7

十点人物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