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为何现在没声音了?窦文涛当年说:被搞后没人敢捐钱慈善了

琪雪 2023-03-03 15:09:17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穷困时就经营好自己,发达了就多兼顾、救济天下人。在穷困时管理好自己,相对容易做到;在发达时愿意“兼济天下”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陈光标在做慈善的16年里,他捐出了20多亿善款,帮助了70多万户的特困家庭,还曾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带着救援队,深入汶川地震中灾区救人,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

他的慈善足迹遍布中国,只是曾经那么高调的陈光标,为何现在没声音了呢?是为了什么呢?窦文涛当年曾说:在陈光标先生被言论冲击之后,被搞后没人敢捐钱慈善了。

陈光标在贫困童年里,不忘本心地做“慈善”。‍‍‍

陈光标,1968年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家庭十分贫困。他的父母靠种地为生,又生养了5个孩子,在他4岁时,因为穷,他的一个哥哥和姐姐就被活活饿死了。

因此在很小的时候,贫困的恐惧,就深深笼罩着陈光标。自小,他就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定要脱贫致富,这不只是说说而已,他还真做出了一番成就。

10岁时,还在上小学的他,就利用每天中午放学时间,用扁担挑着两桶井水,到离家1公里的集镇上叫卖:1分钱随便喝,每天能赚个两三毛钱。

就这样每天坚持着赚钱,日子久了,也能攒下不少钱。在给自己交了1块8毛钱的书本费后,还能剩下一些。他心肠极好,当听说邻居没钱交书本费时,便毫不犹豫帮他把费用交了。

一个人只要努力赚钱,贫穷就会离他非常遥远。陈光标赚钱非常努力: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后来又骑车贩卖粮食,在他17岁时,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在经商上,陈光标无疑是成功的,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为他之后的创业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他并没有荒废学业,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后来还考上了南京大学。

在1996年创业之初,尽管公司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0万元,他就舍得拿出3万元资助一个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可见他的心地十分善良,也是此时,他开始了慈善旅程。

此后,陈光标做慈善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祖国或人民,有需要他的地方,那里就会出现他的捐款和身影。比如“非典”期间,他捐了200万和800台机器;在汶川地震中,捐了上亿元等等。

也许做慈善会上瘾,从第一次帮邻居交书本费起,陈光标就从没停下慈善的脚步,捐款的金额也非常大。因此他也获得了无数的殊荣:比如“中国首善”、“中华慈善奖”、“英雄模范”等奖项。

慈善做大后,本心不变,却遭到一片质疑。‍

慈善事业越做越大,陈光标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再者他做慈善一向很高调;又常常用自己“好人”的身份,为自己公司的产品打广告;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反感和质疑。

有人质疑他“第一桶金”来路不正;有人质疑他名片上的“头衔”惊人;有人质疑他“冰桶挑战”作假;有人质疑他“公章造假”等等,一时间,对陈光标的质疑声满天飞。

在一片质疑声中,这位“中国首富”的功绩几乎全部被抹灭,甚至还被扣上许多莫须有的“帽子”。有人说:他为了名利,才那么卖力做慈善;有人说他是个“虚伪的骗子”等等。

后来很多被质疑的事情,也没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有关部门也没有给出对应的证据。很多质疑,也没能分出个真假对错,就像“清官难断家务事”一样。所以,后来陈光标就没声音了。

结语‍

在我们传统的看法中,做好事就要不留名、要低调、不能掺杂私心等,不然就是“假慈善”。只是真假的标准是什么?谁又能说得清呢?只要心是好的,结果是好的,不就好了吗?你说呢?

况且我们都存在一种偏见:就是一个“好人”,就算他做过一千件好事,只要他做了一件坏事,他就变成了“坏人”;而“坏人”就算他做过1千件坏事,只要他做了一件好事,就立马变成了“好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好,你说呢?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