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超过60%发病前毫无察觉,4类高危人群,做好预防

刘老养护 2025-04-03 13:29:0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及诊治共识》, 2021年第54卷第7期[2] 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早期识别与干预指南》, 2020年发布[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

一听“脑梗”,大多数人可能脑子里立马跳出“瘫痪”、“说不出话”、“偏瘫”这些词。但你知道吗?有一种脑梗,叫腔隙性脑梗塞,它不疼不痒、不红不肿,悄无声息地在你脑子里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地道”,你却毫无察觉。一查核磁,才发现大脑已经“千疮百孔”。

而超过六成的患者,在发病前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感觉到!等你发现走路不利索、手有点抖、记忆力变差,那可能已经是“后话”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沉默杀手”——腔隙性脑梗塞,它是怎么偷袭你的脑袋的?哪些人是它的“重点关照对象”?咱又该怎么预防?

腔隙性脑梗塞:藏在脑中的“隐形地雷”

腔隙性脑梗塞,又叫“腔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不是大范围的脑血管堵塞,而是直径小于15毫米的小动脉发生了堵塞,这些小血管分布在大脑深部,如基底节、脑干、内囊等区域。

这些区域虽小,但“兵家必争”,管着运动、感觉、语言、记忆等多个重要功能。一旦缺血坏死,轻则手脚不灵,重则行动受限、性格改变、痴呆上身。

腔梗的特点是:发作轻,症状淡,损害深,后果重。

许多患者在体检或做脑部影像时才发现,脑袋里已经“坑坑洼洼”,一问病史,啥感觉也没有。这就是它可怕的地方——“沉默性脑梗”,就像房子里白蚁啃梁柱,外头看不出,屋顶倒了才知道出事了。

为什么“悄无声息”?腔梗的隐匿性从何而来?

腔梗之所以容易被忽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症状轻微、不典型:不像大面积脑梗那样瘫倒在地,腔梗可能只是“走路有点飘”、“说话下意识慢半拍”、“记性差了一点点”,容易被误认为“老了”、“累了”。

发作时无明显体感:很多人描述,发作当天并没有头痛、晕厥、呕吐这些“警报”,就是平平常常过了一天。

多个小梗死合并发作,慢性进展:不像心梗那样“一锤定音”,腔梗常常是“蚂蚁搬家”,今天来一颗,明天来一颗,等你感觉不对劲,已是“脑白质病变”、“脑萎缩”阶段。

高龄人群易混淆:7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症状都可以被归结为“年纪大了”,容易掩盖病情。

四类高危人群,防腔梗要从“根源”下手!

腔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有明确的“目标人群”。我从多年经验出发,把这四类人群列出来,你对号入座一下,看看有没有中招。

一、高血压患者:最“铁”的风险因素

腔梗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硬化。

血压一高,血管就像水管里压强过大,时间一久,血管壁变厚、变硬,弹性下降,血流不畅,最终形成血栓。尤其是清晨血压升高明显的人群,是腔梗的“高发时段”。

建议:

家里常备血压计,每天早晚量一次,记录血压变化。

清晨起床别猛起,先躺床上活动几分钟,再慢慢起身。

盐少吃,腌菜、酱油、咸鱼要控制,一日食盐不超过5克。

二、糖尿病患者:血糖是血管的“腐蚀剂”

高血糖会让血管内皮受损,特别是小血管,最容易被糖“泡坏”。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是腔梗的重要诱因。

我曾接诊一个60多岁的老大爷,空腹血糖长期在9.5以上,自觉没啥不舒服,但最近总是“走走就累”,检查发现是多发腔梗,脑供血已大打折扣。

建议:

控糖要“稳”,别忽高忽低,空腹血糖控制在6以下,餐后不超过8。

少吃甜食,主食选择粗粮、豆类、玉米面、红薯。

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和脑血流图,早发现微血管病变。

三、吸烟酗酒者:血管最怕“烟熏火燎”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酒精则让血压波动大,尤其是“白的二两、啤的三瓶”的老习惯,最容易诱发梗塞。

我在农村义诊时见过不少老烟民,嘴上挂着烟,手脚却开始发抖,说话含糊,一查,原来是腔梗惹的祸。

建议:

烟酒要戒,尤其是中老年人,不建议任何形式的饮酒。

实在改不了,每天控制在白酒不超过一两,啤酒不超过一瓶。

四、有家族脑卒中史的人群

如果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在50岁前就得过脑梗或中风,那你就得留心了。家族史是腔梗的重要预测因子,特别是遗传性小动脉病变(如CADASIL)更要警惕。

建议:

这类人40岁后每年做一次脑核磁,早发现早处理。

生活习惯比常人要更注意,不能等到“有病”才开始“养生”。

腔梗的“前哨信号”你知道几个?

虽然腔梗大多悄无声息,但有时也会露出一些“马脚”,只是你没当回事。

一只手突然握不稳,拿筷子总掉

走路一瘸一拐,像踩了棉花

说话有点含糊,舌头不听使唤

一侧脸感觉麻木,像是刚打了麻药

情绪变化大,记忆力下降明显

这些细微变化,可能就是腔梗在“敲门”。不要拖、不要等,及时检查核磁或CT,是发现它的唯一途径。

腔梗不可逆,但可预防:农村老人也能做到的“保脑守则”饮食:清淡为主,粗细搭配

农村饮食多咸、油大、腌制品多,是高血压的温床。建议:

每天一斤蔬菜,深色绿叶菜优先。

主食搭配玉米面、高粱米、小米等,减少白米白面比例。

控盐控油,炒菜一勺油,盐勺限量。

作息:早睡早起,午休半小时

晚上十点前睡觉,早上六七点起床。

午饭后小睡20-30分钟,有助于大脑恢复。

避免熬夜、过早劳作,防止血压突变。

运动:动得多不如动得巧

适合腔梗高危人群的运动是快走、太极、八段锦、广场舞。

每天30分钟即可,但别剧烈、别气喘吁吁。

冬天注意保暖,别一大早就出门锻炼,以免血管收缩诱发腔梗。

预防腔梗,靠的不是“灵丹妙药”,而是日积月累的好习惯

控制“三高”是第一要务

早发现,早干预,别等症状明显才看病

饮食作息要规律,脑袋才有“活水”供应

中西医结合,因人施策,效果更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