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为什么成为高中教师的领头羊

宁拙说 2025-03-25 18:44:38

偌大的高中语文教研组,硕士普遍,也有免师,但总是由极少中师生领头。免师生瞧不起中师生,硕士生轻视中师生,可最过得硬的往往是中师生。

未来五年,大概中师生就要退完了。我们担心,两年后,我们退了,语文组哪来领头羊。

学历出身与工作才干不是一回事,中师生为什么就成为领头羊呢?

第一 中师生读了点书,科班出身的很少读书。

能教到高中,中师生一般都热爱文学,研读过几本文学经典,读与写的素养较深厚。回想早年教书,埋头研读经典是日修课,也是最深刻的娱乐。

80年代,咱们都是文学青年,那些阅读经历跟教书经历一样刻骨铭心。记得在省教院读本科离职班时,每天阅读都在10个小时以上。上课时,极少听课,都是埋头阅读。

《追忆逝水年华》第一次翻译到国内,14人翻译,7本之多。我一口气读完全书,那些极富艺术趣味的生活细节唤醒美好的想象,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并成为发现现实美好生活的慧眼。

《战争与和平》读到最后,每天规定只能读20页,生怕读完了。与托氏对话,我感到莫大幸福。

单是热爱文学,那些科班出身的似乎就极少见。大学也好,硕士也罢,都读过几本经典,像我一样深刻地研读,获得极大的审美快乐?

只要听课,我们总是痛心的发现,年轻教师往往对文本理解很肤浅,说得不客气,连班级里的优生也理解得更深刻。

拥有深厚的文学根底,中师生才脱颖而出。

第二 中师生有思考和研究的习惯,科班出身的很少反思和研究。

中师生不仅有文学素养,更有思考研究教育教学的习惯。

怎么跟学生打交道,怎么重塑生命,绝对是研究一辈子也弄不清楚的。

怎么教语文,怎么阅读和写作,绝对是研究一辈子也弄不清楚的。

年轻人都很忙碌,看似很敬业,却没有深度思维的工作,忙的表面功,怎么查阅资料,怎样制作PPT,可拒绝研读文本,研究学生学法,也拒绝研读经典。

我反复讲,语文教师就是教方法,养习惯;把正确的读写方法教给学生,督促学生按方法学习,并养成习惯,不再需要教师教。

可年轻教师似乎不屑于听,沿平庸的习惯轨道滑行,注定平庸到底。

中师生教得轻松,不折腾,学生功夫下到刀刃上,高考考得好,可科班出身的怎么也学不会。

第三 中师生从小学教到高中,往往是极少优秀者。

在小学,中师生也有不少平庸者,只要教到初中,再教到高中,往往都是有追求的优秀者。

因为热爱文学,总是渴望教上去,甚至到大学。如果不是外语等限制,奋斗到大学,也一定是优秀教授,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中师生因为年龄较大,跟年轻的优秀者往往也格格不入,不是因为保守,恰恰因为用头脑思考,也才清醒,时髦的不一定正确。

我们也非常注重文本,可年轻人大唱多读的理念,课堂时时有朗读声。听着学生青蛙叫,却没有情感和思维的深度,就知道是在瞎读。

我们注重文本研读,是在中心任务驱动下,用笔读,写作短评,课堂简洁深刻,哪里是朗读声声催无聊?

我们力求把语文变成深刻的生命塑造,年轻人力求把课堂打造得热火朝天。

当目光聚焦所谓顶层人物的课堂或理论,我们仍对其缺憾甚至肤浅一目了然,怎么能不骄傲呢?

1 阅读:123
评论列表
  • 2025-03-27 09:06

    少说了一点最关键的,中师生有专门的基本功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板书,书法,讲报,演讲。这些高师生基本都没有,所以说做科研高师生乃至教育硕士生有优势,上课基本都不如中师生,即所谓茶壶装饺子。我曾经带过二十多年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