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叔虞略考

老醯儿谝史 2020-11-02 22:39:02

晋祠唐叔虞塑像

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西周时期岐山人,因生于古唐国,封于古唐国,所以史称唐叔虞。姬虞为周武王姬发次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其母亲为邑姜(即姜太公的女儿),并且是周朝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始祖。周武王病故以后,由于周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辅政。就在这时尧之后裔刘累在古唐地发生针对周朝的叛乱,区域就在现在的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周公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彻底平定了叛乱,把刘累之后人迁到了杜地(陕西汉中地区,即把古唐国封给姬虞,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任,燮父继位后迁居晋水之阳,并且上书申请经过周康王恩准将国号改唐为晋,是为晋侯燮,这就是晋的来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灭亡商朝建立起周王朝政权,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病故,周成王继位,因为周成王继位时年幼所以由其叔父周公旦辅政。

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035年)周朝之诸侯国古唐国(地处于黄河,汾河东边,区域有百里之遙,当时古唐国发生了叛乱,直接威胁着新兴政权的安危,直接影响着周王朝对于河东地区的统治,同年十一月周成王委派周国旦率领周军平息了这场叛乱,将原古唐国的人们迁到了杜地,将周王朝的子民迁到了古唐地,以起到拱卫京衢的作用,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将古唐国封给其弟姬虞,从此以后唐叔虞就成为古唐国的国君,因此史称唐叔虞。

唐叔虞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姬燮(亦称燮父)继位,姬燮继位以后为纪念父亲唐叔虞治国有方“(晋)敬献嘉禾”于周成王及周公旦,且考虑居住地又处于晋水之阳,故上报并申请周王朝将古唐国之名讳改为晋国,经过周康王恩准,晋国从此以后而产生,是为晋侯燮,至武侯、成侯、历侯这样延续下来。

当时由于古唐国地处夏人故墟,也就是上古时期夏朝的遗址,那么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古唐国遗址位于古晋阳古城北二里。”《古帮城记》四周围遍布戎狄部族,加之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安,老百姓是人心惶惶,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唐叔虞抵达古唐国以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周天子的命令“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之“一国两制”的策略和方法,以夏朝有利的制度去治理夏地的社会管理以及民间治理,以夏朝有利的法理去管理夏朝的子民,推行一年初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形容为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政绩斐然更是可观。

周成王十一年(公元前1032年),当时上天喜降祥瑞,姬虞所治理的古唐国,农民耕种的土地上长出多株一株双穗的谷子,人称“嘉禾”。姬虞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马上就把“嘉禾”晋献给周成王,古时“晋、敬”同假,周成王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遂命唐叔虞将嘉禾送往东土,馈赠给在东土作战的周公旦,并且亲自撰写了《馈禾》一文,周公旦接受嘉禾以后感觉确实是天降吉祥,也写下了《嘉禾》之历史名篇,周公旦受此鼓舞便一鼓作气平息了“三鉴之乱”,为西周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司马贞《史记索隐》:“天命叔虞,率封于唐,桐圭即削,河汾是荒。”

《左传,绍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也,以服事夏商。”

著名史学家杜预先生确认大夏即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周围。

近人杨伯俊也曾经进一步证实唐叔虞之子姬燮改唐为晋就是在太原市晋源区无疑。到燮父去世后晋成侯才迁往曲沃。

《古都城记》载:“古唐城在古晋阳遗址北二里,即上古夏朝遗址,也是古尧后裔所封。”

唐叔虞的后人——晋侯燮——晋武侯——-晋成侯——-晋历侯………。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司马迁《史记》之晋世家第一句话便讲明了唐叔虞的身份,唐叔叔,姬姓,名虞,所以称姬虞,西周开国天子周武王姬发次子,西周第二代天子周成王姬鏞之弟。

那么,司马迁写《史记》中为什么写唐叔虞的名讳前要加一个晋字呢?为什么不可以直接写唐叔虞即可,这就是姬虞为什么叫唐叔虞的学问所在。晋,今山西省的简称。晋来源于晋国,而最初的晋国并不称之为晋,而称之为古唐国。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尧的故地,西周初期唐尧后裔刘累在古唐地发生叛乱,被周公剿灭以后将古唐国封给了姬虞,故称唐叔虞。当时国号还是唐,一直到姬虞的儿子姬燮继位后才把国号改为晋。

由于姬虞被封在了古唐国,那么有一点是肯定的,古唐国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区域内,所以我们说晋源是晋国之源,也是晋水之源。因为原古唐国曾经有一个称唐叔的人,所以姬虞封唐地以后延用了这个名字,故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该事件时用晋,唐叔虞来区别于原来的唐叔,这就说明姬虞封唐不仅延用了国号而且延用了唐叔之名称,这样一来唐叔虞就名正言顺了。所以我们在史料中看到古唐国这样的叫法,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姬虞所接受的唐国与上古时期唐尧后代治下的古唐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古唐国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域。所以,当唐国公李渊来到晋阳古城时,心里特别高兴,他认为自己是回到故地,也预感到了什么总而言之就是一种祥兆,也预示着自己将拥有唐的天下,历史的必然结果是李渊从晋阳起兵,三个月就攻入长安建立起大唐盛世!

这就进一步说明古唐国曾经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唐叔,实际上唐叔虞封唐国以后,就把他称之为现代版的“唐叔”,更有甚者。古唐国的国君称之为唐叔,所以,姬虞被封古唐国为诸侯,也就成为了唐叔虞。

关于唐叔虞的事情,我们知之较少,因为史料记载不祥,《史记》晋世家载:“自唐叔虞至晋靖侯五世,无其年数,甚至连纪年都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唐叔虞到唐国以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并且知道古唐国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农田里长出了多处一株双穗的谷子,即被视为祥瑞,唐叔虞非常高兴地将此嘉禾敬献给周成王,周成王亲自撰写《馈禾》命唐叔虞将它敬献给在东土讨伐由武庚参与“三监之乱”的周公旦,周公旦接受嘉禾以后即写《嘉禾》一篇予以回报。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在东土作战的士气,周公旦乘势一鼓作气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平息了叛乱,为进一步巩固新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后人为纪念唐叔虞对古唐国的贡献,建起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祠堂,这就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晋祠,最初是唐叔虞祠。

历史文献中最早谈到“唐”的所在区域是汉朝的司马迁,他在《史记.晋世家》曰:“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后来班固在《汉书》对司马迁的说法具体化,他在《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所属二十一个县中首列“晋阳县”,并注曰:“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古唐国君(上古时期尧的后裔刘累)封弟姬虞于古唐国,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班固认为晋阳古城就是在古唐国的历史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因为《诗经》有《唐风》为晋源区的民间乐曲或者是歌谣。班固之后谈到晋阳地域范围的学者当属郑玄,他在《毛诗谱》唐谱中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古晋阳也,,尧始居于此,后迁河东平阳。”《毛诗正义》据此评论《诗经》中(唐风)有尧之遗风曰:“上尧之都也!”《汉书》地理志:“晋阳县故《诗》唐地,晋水所出,东入汾,是汉时晋阳县也。”《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曾百里则尧为诸侯所居,故云“尧时于此”!

后于班固的应该是西晋的皇甫謚和杜预。皇甫謚在其《帝王世纪》中说:“尧始封于唐,今河北省唐河南岸,后迁至晋阳古城一带,今太原市晋源区区域,于《固礼》中的并州之城关系极为自然。”杜预在《春秋释例》中明确指出:“唐,晋阳县也。”后又在《左传正义》卷四十一:“晋荀吴率师败狄于大卤,并加注云,大卤晋阳县也!”后又云“实迁沈于大夏下加注:大夏今晋阳县也!”

皇甫镒和杜预之后提到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范哗,他在《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中指出太原市郡所属十六城户三万九百二十,口二十万一百二十四后云:“晋阳本唐国,有龙山,晋水所出。”

范哗之后是郦道元,郦道元在其《水经注》卷六“晋水”条中对唐之地名及晋水辩之甚详。

唐代李泰在晋阳与唐的问题上是个转折点,其编撰的《括地志》一书,在并州所属的《太原志》中太原市与晋阳县时曾经如下论述:“故唐城在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之尧筑也。”

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移居晋水旁,今并州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划为坊,城墙北半见在。”

《毛诗谱》云:“叔虞之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故曰唐侯。”

《史记.晋世家》:“燮父是为晋侯引!”

上古时期的历史主要以传说为主,没有详尽的资料记载,但是关于唐叔虞封唐以及抵达古唐国以后励精图治的有关历史文献确历历在目,所以我们把唐叔虞立为唐氏始祖是有历史根据的,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唐叔虞抵达古唐国以后的施政理念或者说纲领“一国两制”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因为他属于周朝的诸侯国,应该执行的是“周礼”就是周公旦制定的礼乐规范和宗法制度,也就是周朝的礼制,但是考虑到当时封地古唐国的特殊性——古唐国——夏墟,周公旦便按照周成王的指示下达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之“一国两制”的治国方略,通过唐叔虞不折不扣的执行,实际效果非常理想,好就好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国家与老百姓的和谐程度你都不敢想象,并且天降吉祥,农田里生长出一株双穗的谷子,古人称之为“嘉禾”,唐叔虞赶紧将此吉祥之物敬献周成王,周成王看到吉祥之物非常惊讶!也非常高兴,遂命唐叔虞将此吉祥之物转赠在东土作战的周公旦,并亲自撰写《馈禾》。周公旦受此馈赠,

第一是感恩待德。

第二是士气大振。

第三是平叛的决心大增,平叛的速度遂之加快且凯旋而归。

周公旦也赶紧回敬一篇《嘉禾》上报周成王,感谢成王对自己的信任。《馈禾》《嘉禾》等文章的佐证也是对唐叔虞治国有方的一种表彰,唐叔虞故后其后人姬燮继位,于晋水之阳建都即晋阳古城,建祠堂——晋祠就显得名正言顺了。人称晋侯燮就不足为奇了。唐晋文化的历史源渊,唐晋文化的一脉相承是与唐叔虞息息相关。笔者孤陋寡闻述之拙见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盼望更多的更高的达人参与到关于唐叔虞的研究工作中来。

回顾唐叔虞的这段历史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

一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一国两制”的人是周公旦,最早贯彻执行“一国两制”的人是唐叔虞。

二是唐叔虞在治理古唐国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凡是符合周王朝的事情就坚决拥护并贯彻执行,凡是能够维护老百姓的事情便大行其道,事实无可雄辨地证明,唐叔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周王朝制定的“一国两制”治国方略是成功的,使得周公旦当时的制度安排得以实现,以周成王为主的周朝天下,以姜太公为辅的齐国屏障,以唐叔虞诸侯国古唐国为拱卫,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安全局面,很显然是一种积极的、安全的防卫体系,唐叔虞的后人在晋阳古城之风水宝地为唐叔虞修建祠堂予以祭祀这位唐之先人目的在于歌颂他的丰功伟绩。问题的关键在于唐叔虞“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早以深入人心,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要挖掘,宣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还是要抓住关键问题抓深,抓透,抓落实,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加发扬光大!

作者:王恭建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