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覆灭引起了无数争论,在这场清朝崩溃后的“亡朝大戏”中,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大家普遍将责任归咎于慈禧,然而,溥仪却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奕劻。
明明慈禧太后是口诛笔伐的传统靶子,而为什么溥仪要把矛头指向了奕劻?奕劻到底是谁,他做了什么?溥仪和奕劻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
本文接下来就要探究这个问题,看看其中到底怎么回事。
(溥仪)
一、颇受争议的慈禧太后的历史角色慈禧太后是清末历史中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她在外交上摇摆不定,既进行仇外又媚外,而在内政上则大权独揽,搅弄风云,甚至在死前毒死了光绪帝。
(慈禧太后)
纵观历史进程,慈禧既有推动也有阻挠。
洋务运动初期,她支持洋务派的“自强”和“求富”方针,通过引进洋枪、洋炮,培训军队,设立新型工业,加强清朝实力。
然而,她也同时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为了给慈禧修建颐和园,朝廷有心人士以颐和园工程作大旗实际上是以海军名义敛财,影响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力。
(颐和园)
当有人建议将工程资金用于军费时,慈禧却大发雷霆、拒绝停止修建,间接导致甲午中日战争里中国战败。
戊戌变法也在慈禧感到光绪帝对她统治有威胁时被强制中止。一次本可有机会改变清朝命运的改革努力付诸东流。
时间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仓皇西逃。
(八国联军侵华)
这次屈辱经历让她决心通过变法来雪耻。于是清末新政的力度远超以往改革,但这最后的改革却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势。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明明是清朝最后孤注一掷的新政立宪,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军事改革的新军把矛头刺向了清朝。
可以说慈禧是大清王朝腐朽不堪中最典型的一个代表。
(慈禧)
二、谥号曰“密”的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咱们先来了解一个文化常识——谥号。
古代王公贵族大臣死了后,后人会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评定一个称号,这就是“谥号”。比如说周平王的“平”,汉武帝的“武”,文官的最高谥号“文正”。
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孙,大清王朝末代“铁帽子王”,在晚清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奕劻)
所谓“铁帽子王”,就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一般的爵位承袭需要降等,铁帽子王不用),他们会比其他亲王有更多特权和恩惠。
然而,他逝世后所得到的“密”谥号却是清代亲王中最不光彩的。
按《谥法》的解释,“追补前过”曰“密”。
奕劻死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关于他的谥号还是家人向已经逊位的溥仪讨要的。过程中颇有一番波折。
(1917年的溥仪)
据说溥仪最初选择的四个字是“谬、丑、幽、厉”。其中,“谬丑”是因南宋孝宗憎恨秦桧之恶而给他的谥号。“幽厉”则指的是周代著名的昏庸残暴的两位君主幽王和厉王。
奕劻的家人觉得难以接受,于是找到了溥仪的父亲载沣求情,最终溥仪才十分不情愿地将谥号更改为“密”字。
为什么溥仪对奕劻那么痛恨?原来是他认为大清的江山就是折在奕劻手里。他大骂奕劻:“收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奕劻剧照)
三、奕劻的“贪”和他与辛亥革命走向奕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奕劻是靠着慈禧才一步步走上高位的,其贪污腐败是出了名的,堪为“晚清第一贪”。
他生前擅长精心伪装清廉,于1917年去世后,美国《纽约时报》撰文称他:“庆亲王一生,以一无所有的皇族旁系开始,以亿万富翁的身家辞世。”
当年朝廷有一句流行语:“不见庆亲王,就别想做官”。即使捐官有了名额,但奕劻不发声,也拿不到官位;即使得了官位,没有他的示意,吏部也不会给“照身”(派遣证)。
(奕劻)
奕劻不仅自身道德有亏,而且在客观上成为推动清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关键人物。奕劻有意无意地推动关系着辛亥政局的走向。
1911年,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5月8日,清廷设立责任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企图以此缓和时局,渡过统治危机。奕劻本知道此事不妥,但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选择沉默,并没有阻止。
结果内阁因满汉阁臣比例失调,被国人称为“皇族内阁”,反倒加剧了危机。最后他破罐子破摔,消极对待。
(奕劻与其他晚清高官合影,可能与“皇族内阁”有关)
5月9日,奕劻签署了铁路干线国有令。他明知这个政策对清政权有害,却为避免得罪载沣而签字。
此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朝廷调兵入四川镇压运动,造成湖北防备空虚,间接导致辛亥革命爆发。
武昌事变后,面对各省独立和清王朝即将崩溃的形势,奕劻力荐袁世凯出山代替自己收拾时局。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的合影)
列强此时也不站在清政府这边,而是主张清政府向革命党妥协。
终于袁世凯接管了清王朝实际权力、与南方革命党谈和。
(袁世凯)
奕劻看到维护清王朝统治已经彻底无望了,他改变了态度,转而支持袁世凯关于清帝退位的主张。
他利用其特殊身份极力劝说隆裕太后同意清帝逊位,以换取优待清室条件及南北重新统一。
(清帝退位诏书)
从历史进程上说,奕劻为政权的和平过渡、避免更多流血牺牲是有贡献的。但在清朝遗民看来,他不可谓不是推动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溥仪本是皇帝,却只能退位,甚至后来还被没收了优惠待遇,被迫搬出了紫禁城。
(紫禁城老照片)
于是溥仪对奕劻的痛恨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清朝灭亡是多方面博弈的结果,我们综合分析,辩证看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