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的明朝人,大过年的都在干嘛?他们的年假有几天?

夏夜流萤迟归 2024-12-28 10:57:09

大年初一的早晨,南京的大街小巷已经人头攒动。天还没亮,街头巷尾的“拜年”队伍就开始了,叩头、祭拜、送祝福,仿佛现代的春节马拉松。

然后呢?更劲爆的是,春节的灯会可是皇家出资办的,简直比今时的跨年晚会还热闹!大家纷纷涌向街头,和灯谜、花灯、烟花“亲密接触”。

而这时,南京的餐桌上,水饺和元宵早已准备好,恭迎人们满桌的团圆。结果呢,明朝人的“年假”可没有今天这么轻松,很多活动都由礼节驱动,谁说“年假”是现代的特权!

拜年大典,腿都拜酸了

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节日,不论是今天,还是五百年前的明朝。每年这个时候,不光是吃好喝好,还是全家团圆、长辈祝福的时候,尤其是年初一。

可你知道吗?明朝的春节拜年,比咱们现代的春节要“折腾”得多!

别看我们现在拜年只需要一句“新年快乐”,什么双手捧茶、行个礼就能搞定,甚至有些年轻人直接来个微信红包了事。

可是明朝的人,拜年可没有那么轻松。大年初一一早,家家户户得先去祭拜祖先,罗拜天地,表示对先人的敬意。整个过程,讲究得很,尤其是天子脚下的北京,大家一个个得先在家里拜一拜,然后整装出发,走到街上去见亲友。

你可别小看这个拜年,它不是你随便一坐,一句祝福就能了事的。人家要叩头!那会儿不是站着拜,也不是坐着拜,而是跪着,叩头!说白了,那是“体力活”!

想象一下,早上醒来,腰酸背痛,准备好了要出门拜年。大街上,所有人都穿着新衣,笑呵呵地迎接来拜年的人。拜个年,得动真格的。最难受的是拜年时,不仅要行大礼,一见到亲友就得“磕头”,那真是跪得连老腰都快不行了。

现代拜个年不就点个头,扔个红包,大家笑一笑,寒暄两句。可是那会儿,见个亲戚,跪个大礼,头都磕得眼冒金星,直起身来都觉得快失重了!

如果你想像一下那时候的大街,大家一个个给亲戚拜年,头顶着香火袅袅升腾的香烟,笑声与叩头声混杂,真是别具一番年味。

那时的拜年,不单单是个礼节,更代表着对长辈和祖先的敬重,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你说,现代的“社会化拜年”,有微信、短信、电话,根本没有这些复杂的拜年程序。然而,五百年前,明朝人拜年的方式可算得上是“重礼”。

每一步都是个大事儿,真是充满了仪式感。那个时候,每一次跪拜,大家都希望得到祝福,或许这也是那时候春节最特别的地方——它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是你和亲友、你和先人之间的一种心灵对话。

灯会大游行,你的灯笼够大吗?

要说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活动,那绝对是灯会了。咱们现代有灯会,但比起明朝的灯会,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别的不说,咱们明朝的灯会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几个花灯挂在街头。

整个城市都能看到的大型花灯,规模堪比现代的春节晚会!从永乐时期开始,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灯会,已经不单是一个庆祝活动,它几乎是整个皇城的文化大祭。

想象一下,明朝的灯会你是根本想不到的!整个城市,几乎被五光十色的花灯笼罩。你站在街头,看着夜空中烟花与灯笼的交辉,简直能把所有的烦恼都忘得一干二净。那时候的灯会,可不是普通的灯笼那么简单。

那些灯笼,有的象征吉祥,有的象征团圆,还有的形态各异,甚至有动起来的,晃动着在空中飞舞的灯笼。那就是典型的“游园惊梦”,你走在大街上,几乎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梦境。

而且,谁能想到,那个时候的灯会可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全民参与的盛会。灯会期间,大家一边赏灯,一边猜灯谜,热闹非凡。

最神奇的是,当时的灯会不仅仅是欣赏艺术,还加入了娱乐成分。像谜语、表演这些元素,都成为了当时灯会的标配。那时候的灯会,已经是集艺术、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庆典,简直就像是现代春节晚会的“前身”,充满了娱乐精神。

有意思的是,那时候为了办这灯会,可得动一番脑筋。宫里每年都得准备好不计其数的灯笼,还得提前筹划,挑选各种精美的灯笼材料。

尤其是在皇家宫殿附近,所有的花灯都像是皇家的命令一样,必须整齐排列,给民众带来美的享受。很多远道而来的百姓,为了亲眼见证这灯会的盛况,甚至会千里迢迢赶到京城,真是够拼的!

而且,走在这灯会现场,几乎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猜谜语、看表演、吃元宵,简直成了过年不可或缺的乐趣。

这就说明了,明朝的春节,真的不仅仅是一个吃喝玩乐的节日。它是一场文化盛宴,甚至是一种集体的精神追求。你说,今天的灯会和元宵节,看似我们也热闹,但比起明朝的“盛大灯会”,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吃啥?水饺、元宵,年味十足!

说到春节,不提美食那可不行。咱们的春节餐桌上,年夜饭总得有个大菜,烤鸭、海鲜啥的。可你知道明朝人过年吃啥吗?没错,水饺和元宵。虽然这两样东西如今已经成为现代春节餐桌的标配,但你知道吗?它们的历史可是源远流长。

明朝人过年吃的是“水点心”,其实就是现在大家说的水饺。明朝的水饺,样式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它的意义却是一样的——象征团圆。那个时候的水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而且不同地方的做法也各有特色。

你要是去南京,水饺可得加上香葱和肉末,饺子馅的味道鲜美,做工讲究。而到了北京,水饺的皮儿可能就会更薄,馅料可能加入一些新的变化,像是素菜或者豆腐之类的。真是“同是水饺,不同风味”!

而元宵呢,大家都知道,它可是春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明朝的元宵制作工艺比今天的还要复杂一些。商贩们为了做出圆圆的元宵,得用手工做得很精细,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还得在糯米细面上撒水,把元宵不停地滚动,直到变得越来越大,象征着团团圆圆。

这不就是今天咱们做汤圆的感觉吗?只不过那时候的元宵可是“手工做大”,不像今天工厂里生产的那样流水线操作。

再说了,吃水饺、元宵的习惯,虽然简单,但也代表着一种“家人团聚”的意义。春节的餐桌上,明朝人吃的这些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一家人的感情,正如那句古话“家家户户都有年味,年味里藏着的是团圆。”

这样一桌丰富的年夜饭,明朝人吃得开心,喝得尽兴。而有没有发现,今天的春节餐桌,除了大鱼大肉,似乎少了些那个“传统味”?

结语

时光荏苒,五百年过去了,明朝人的春节已经远去,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但细细想来,今天的春节,依然能从明朝的春节习俗中找到许多影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