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爆发之前的欧洲诸国中,尽管苏联拥有广袤的国土,但它很难进入到欧洲强国之列。这是因为整个西欧的工业革命比俄国早了将近100年。
虽然沙皇彼得一世早早推动了俄国的工业化改革,但由于沙皇专制体制的限制,俄国的工业化成果并不显著。
因此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强国看来,俄国这个粗鲁、庞大、野蛮的国家只是"大而不强",根本没有资格与他们并列。
进入到20世纪后,俄国经历了苏维埃革命、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苏联工业发展,但二战的爆发几乎将整个苏联拖入了地狱,苏德战争让苏联的大部分核心城市化为废墟。
原本国力不如英国、法国等国,再加上战争破坏,按理说苏联的国力应该大幅倒退。
然而,苏联却在二战后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与美国并列的世界超级大国。
那么,苏联是如何实现这一壮丽转身的呢?
首先,这要归功于苏联建国后在举国体制下进行的20多年的工业化建设。
苏联建立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地开始了国内建设。
在二战爆发之前,苏联通过1928年启动的五年计划,将整个国家从一个落后农业国,改造成了一个初步工业化国家。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苏联的举国体制,像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短短五年内实现转型的第一步,靠的就是国家集中财力、物力和资源,全国上下重点发展工业。
刚成立的苏联非常穷,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既没有丰厚的家底,也没有西方国家那样的殖民地和廉价劳动力。
那怎么办?
那就只能通过压榨农民来获得所需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联的农民就是苏联的“黑奴”。
于是农业集体化运动展开,苏联通过这种举国体制,通过集中农村的资源,全力以赴发展重工业。
苏联的农民苦是苦了,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后来赢下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工业化建设,苏联还抓住了经济危机的机遇。
从1929年到1933年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而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却陷入了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
经济危机导致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破产倒闭,美国、英国等西方强国不得不低价出售工业设备,这导致了这些西方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反观刚刚开始工业化建设的苏联,则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向资本主义国家购买了全球先进的机器,同时实施移民计划,利用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量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才前往苏联。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了全球1/3的工业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全球50%的工业设备,美国、英国等国的机器设备中有近一半出口到苏联。
而待遇丰厚的移民计划,也吸引了约10万名美国技术工程师移民到苏联。
例如,在苏联的重工业部门工作的近7000名外国专家中,大约有1700人来自美国。
这些数据表明,苏联利用全球经济危机,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仅购得先进设备还收割了一批世界顶尖人才。
这让苏联得以快速发展国内工业,弥补了之前的农业大国的不足,甚至超越了许多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其次,苏联广袤的土地之下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自然资源储备。
在沙皇执政时期,俄国积累了大量黄金,后来这些都成了苏维埃政府的囊中之物,因此苏联的黄金储备占全球1/3左右。
当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时,苏联利用这些黄金向全世界各国购买工业设备,什么先进要什么,为工业化建设大把撒钱。
此外,苏联广阔国土下雄厚的资源储备,不仅支撑了战争需求,即使在二战之后,在保持自给自足的同时,还能向世界各国出口资源。
这使得苏联能够在其他国家因战后疲惫而处于低迷状态时,快速恢复生产力,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当然了,有人问苏联坚守城池战死那么多人,哪来的劳动力重建国家啊?
这难不倒斯大林,一纸令下就让各加盟国迁移人口援建莫斯科。
众所周知,苏联在二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其在胜利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苏联在苏德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它可以自豪地说,最终击败了纳粹德国,帮助同盟国赢得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苏联居功至伟。
这不仅让苏联人引以为傲,也让世界各国的革命者对其寄予了厚望。
这样一来,原本在西欧列强中没有太大影响力的苏联,一战成名成为了全球革命者的领头羊,在全世界各国的注视下,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最后,苏联强大的军力也是其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
在二战期间,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约有2700万人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但在如同修罗地狱的苏德战场上,苏联却淬炼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精锐部队。
这支数百万人的军队在苏联扭转局势后几乎是无敌的,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凭借这支军队的存在使得苏联的地位大幅提升,也使苏联的势力不断扩展,并最终将东欧和部分中欧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
特别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苏联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地位。
你前面说苏联 很穷。后面又说有很多黄金。用点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