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变更好了吗?又是谁来承担变革的成本?

苏飞说国际 2023-10-25 08:46:04

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他名为“新思维”的国家改革战略。

在展望苏联的未来时,他充满信心地说:“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我们国家如同一艘多年来一直停泊在同一港口的大船,如今已经扬帆启程,要去经历前所未有的航程。”

这艘由戈尔巴乔夫领航的“苏联号”大船的目标是什么?

民主化。

民主化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目标的改革。

然而,对于这一价值目标的高低与优劣 ,是不容易讨论的。

但它与国家战略选择息息相关,实际上是一种制度转型的过程。

因此,要公平地观察苏联及随后的俄罗斯改革,我们必须回顾历史本身,这才是公正的方式。

戈尔巴乔夫制定的改革战略显然是基于苏联的国情选择的。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最初于1985年出任苏共总书记时,是选择「经济改革」来解决苏联面临的问题,而非政治改革。

然而,经过近三年的经济改革,已经高度发展并成熟的苏联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几乎没有「漏洞」可供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时戈尔巴乔夫才改变方向,从经济转向政治,更准确地说是将「政治体制改革视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因素。」

政治改革成为苏联改革的主导方向。

然而,这一关键转折却经常被人忽视。

实际上,在确定政治改革来促进经济改革的关键时刻,戈尔巴乔夫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市场化”和“民主化”双重改革。

民主是政治改革的一个方向,但对于具体的政治改革来说,它当然涉及到利益关系的调整,特别是权力关系的重新构建。

戈尔巴乔夫采取的措施是,将原本由苏共中央控制的国家权力,转移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

因此,苏联的“民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此过程中闹出乱子,最终失控。

这无疑是一种精妙的制度转型路径设计。

然而,任何制度的改变都伴随着成本。

苏联的国家认同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即社会主义认同;

二是民族认同。

苏共权力的瓦解出乎设计者的预料,国家认同出现了不平衡,即意识形态认同急剧下降,而民族认同急速上升。

在苏联改革时期,以前由国家机构强制控制的民族问题成为困扰国家的主要问题,最终导致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迅速走向独立。

因此,回顾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苏联改革,他们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挑战。

在经济和政治双重改革的压力下,更加紧迫的民族问题却成为了决定苏联生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制度的变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然而,苏联的解体以及制度转型总是伴随着代价,这个代价的大小是可以讨论的。

1999年,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的最后一年,他面临第二次弹劾。

俄国家杜马列举的五项罪名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毁灭苏联”。

为何会有这样一条罪名?

为何这条罪名会排在第一位?

这就涉及到叶利钦在苏联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加速苏联解体的作用,可以说是一锤定音的作用。

然而,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变革的成功,俄罗斯反而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乐观的角度来看,苏联的解体使15个加盟共和国获得了独立,这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也是这些国家的新起点。

但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苏联的解体似乎只是满足了叶利钦个人对权力的极致追求。

在推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同样面临着原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问题的挑战。

独立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会迎刃而解。

政治问题上,发生在1993年的关于俄罗斯应该是“总统制”民主国家还是“议会制”共和国的争论中,最终军队成为解决争端的唯一手段。

俄罗斯最终建立了民主制度,但却不是通过民主方式,而是通过武力手段。

经济问题上,1992年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谢尔盖提拔为政府总理,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结果是俄罗斯经济在短短一年内崩盘,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经济元气大伤。

可以说俄罗斯独立头十年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是苏联末期大变革的延续,而这场延续了十余年的变革所产生的成本和代价由谁来承担呢?

由一夜暴富的七大寡头承担?

还是由夜夜笙歌、泡在酒缸里的叶利钦来承担?

都不是,他们都是这场变革中的受益者。

叶利钦更是被认为是当初苏联高层中,为了个人利益,为了自己多吃一口饭,把大家的锅砸了都在所不惜的人。

那么所谓的改革成本和代价究竟由谁来承担?

从苏联和俄罗斯的民主化改革历程来看,改革成本实际上由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民来承担,没有人能够逃脱。

由此而见,任何改革,如何发现社会共识,明晰改革成本,选择适当道路,并且形成社会共识,才是根本所在。

0 阅读:47

苏飞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