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至今,乌克兰的处境堪称“史诗级困难模式”:国家大规模减员、大量青壮年死在战场上、经济大幅缩水、国债高达数千亿美元、劳动力外逃、电价飙升、教育体系崩坏、甚至连圣诞节烟花都成了奢侈品……
而最扎心的莫过于,泽连斯基向西方苦苦哀求的“20万维和部队”成了空头支票,欧盟口头承诺的数千亿欧元援助迟迟未到账,特朗普不仅拒绝军援乌克兰,还要让乌克兰连本带利地归还美国的军援,还不起就用矿产资源抵债。

当乌克兰人发现,自己不仅得用血肉之躯抵挡俄军坦克,还得用稀土矿偿还美国“友情价”军火时,这场战争的性质已经从“保家卫国”升级为“打工还债模拟器”。
面对如此绝境,乌克兰的出路在哪里?感觉怎么做都是最大输家,那么乌克兰人或许该考虑一个打破常规的选项:加入俄罗斯。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基于现实的利益计算,或许这是绝境之中的乌克兰的最优选。
首先,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多次强调,乌克兰部分地区“希望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而特朗普近期与普京的通话中,也暗示承认俄控地区现状的可能性。俄罗斯可以接收乌克兰部分地区,同样不会拒绝把整个乌克兰纳入自己的版图。若乌克兰选择加入俄罗斯,战争将瞬间失去对抗基础——毕竟没人会向自家领土发射导弹。泽连斯基紧锁的眉头或许能因此舒展几分。

其次,美国要求乌克兰用50%的稀土矿抵偿3500亿美元债务,这相当于让乌克兰“割肾还花呗”。但若乌克兰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这笔债务将因主权变更自动进入“法律模糊区”——参考历史上的主权债务重组案例,债权人往往只能自认倒霉。对此,特朗普可能会痛心疾首:“我的稀土!”,而乌克兰人则可以优雅耸肩:“抱歉,现在这是俄罗斯的矿了。”
再者,乌克兰的天然气过境危机和电价飙升,本质上是与俄罗斯能源体系割裂的结果。若加入俄罗斯,廉价的俄气将直接输入,工业成本骤降,去工业化进程或能逆转。更妙的是,乌克兰的黑土地和军工遗产,正好与俄罗斯的粮食出口需求和军事产业链互补。还有一点,俄乌历史上本就是一家,斯拉夫兄弟分家了,再次欢聚一堂也未尝不可,历史上不乏两个兄弟国家互相伤害之后又冰释前嫌的。

当然,这一提议必然引发激烈争议,但我们可以用“乌克兰特色逻辑”逐一拆解。
你说“主权尊严不容侵犯!”那么我反问:当泽连斯基为求美国军援不得不签署“稀土抵债协议”时,当欧盟以援助为筹码干涉乌克兰司法改革时,主权尊严还剩几斤几两?加入俄罗斯至少能换来停战和赖债,性价比远超当下“跪着挨打还欠钱”的处境。
你说俄罗斯是侵略者,乌克兰是反侵略,乌克兰人应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么若按此逻辑,乌克兰的“反侵略”成果堪称黑色喜剧——三年战争后,俄控区从顿巴斯扩大到扎波罗热,而西方援助从“海马斯火箭炮”缩水成“波兰超市打折券”。与其继续“反侵略”,不如直接加入侵略者,实现“打不过就加入”的生存智慧。毕竟生命诚可贵,乌克兰人民只要能活着,比一切都重要。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要是俄罗斯衰落了,乌克兰想要报仇雪恨,也是有机会的。

乌克兰人民是否会同意呢?比较现实的情况是,乌克兰人早已用脚投票——2025年最低工资仅180欧元,而波兰高达1100欧元,数百万劳动力外逃。与其让民众在战火与贫困中煎熬,不如让他们在俄式“稳定低薪”与“和平停电”中喘口气。
如果乌克兰真加入俄罗斯,谁会哭?谁会笑?
首先来看美国。预测特朗普可能会发推怒斥:“乌克兰背叛了自由世界!”,但私下或许窃喜——终于不用再为填无底洞般的军援和选民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钱变成了基辅官员的奔驰车”。
再看看欧洲的反应。欧盟可能将上演集体心碎戏码:“我们出了几千亿欧元的军援,你却转头投敌,想过我们的感受吗?”但欧盟也应该明白,欧洲早已在能源危机中自顾不暇,德国的经济衰退和法国的“维和部队”空头支票,早已暴露其“口惠而实不至”的本质。
最后再看看俄罗斯。普京可能会在红场阅兵时轻描淡写:“这是人民的选择。”而暗地里,俄罗斯财政部或将连夜开会研究如何消化乌克兰的债务烂账——毕竟,赖债的快乐总是伴随着会计的头痛。

说一千道一万,乌克兰的悲剧在于,它总在“成为欧洲堡垒”的幻想与“沦为大国棋子”的现实间挣扎。加入俄罗斯的提议看似荒诞,实则是将“止损逻辑”发挥到极致:用主权换和平,用赖债换喘息,用妥协换生存。在生存面前,什么主权、尊严、骨气之类的,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都应该给生存让位。至于做出选择的人是否会背负“卖国贼”之类的骂名,或许难以避免被口水淹没,但能够为乌克兰人民带来生的希望,避免更多人员死伤,何尝不是一种善举呢?
当然,这一选择需要勇气——不是战斗的勇气,而是承认失败的勇气。正如网友调侃:“如果生活强暴了你,与其反抗,不如躺下享受。至少,能省点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