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澎湃新闻曝光嘉兴、威海等地“婚恋房托”骗局:诈骗团伙通过伪造人设、虚构婚恋关系,诱导受害者高价购房,形成“情感+房产”复合型诈骗产业链。此类案件并非孤例,2025年3月惠州“刘佳案”中,36名男性因“闪婚购房”被骗走百万资产,揭开了这一黑色产业的冰山一角。
1. 精准狩猎:瞄准婚恋焦虑人群诈骗分子筛选30-45岁、面临催婚压力的单身男性,通过交友平台建立“贤惠持家”人设,以“婚前购房增加父母认可度”为诱饵实施操控。如惠州案中,虚构的“刘佳”通过分享城中村生活、主动提出婚后AA制等细节,营造“不物质”的假象。
2. 专业分工:开发商与中介合谋中介公司批量培训“房托”话术(如《三天建立信任的27个话题》),安排同伙扮演楼盘销售,虚构“深惠地铁规划”“内部折扣”等利好。开发商则以“去库存”为由,默许每套成交支付3万元佣金。
3. 法律擦边:利用合同漏洞脱责诱导受害者签署合法购房合同,但“女友”不参与产权登记,导致受害者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追责。惠州仲恺高新区涉事楼盘的购房流程表面合规,实则通过心理操控完成“合法诈骗”。
1. 个体层面:房财两空与信任崩塌受害者不仅面临数十万至百万的房贷压力,更因情感背叛产生心理创伤。惠州多名受害者购房后才发现,通勤距离超80公里,房屋既难自住又无法转售。
2. 行业层面:房地产信任危机加剧涉事楼盘被戏称为“前任公寓”,开发商“玖璟台”等项目因多次卷入骗局,品牌价值暴跌40%。此类事件进一步削弱购房者对市场信息的信任度。
3. 社会层面:婚恋市场恶性循环本已失衡的婚恋市场(适婚人口性别比108.3)因骗局频发加剧对立情绪,部分男性受访者表示“不敢再相信婚恋平台”。
1. 婚恋焦虑的经济化一线城市相亲市场将房产与婚恋价值直接挂钩,85后男性用户中73%认为购房是结婚必要条件,成为诈骗分子精准狙击的弱点。
2. 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惠州新房去化周期达28个月,开发商默许中介采取非常规手段促成交,形成“销售数据至上”的扭曲生态。
3. 平台监管形同虚设诈骗分子以每条2-8元购买婚恋平台用户画像,利用AI换脸技术同时维护数十个账号,而平台对虚假信息举报响应率不足15%。
4. 违法成本过低现行法律对“情感诱导购房”定性模糊,惠州31名报案者中仅3起进入司法程序,多数案件因“证据不足”搁置。
1. 强化数据监管与技术反制
要求婚恋平台实施“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双重认证,建立“婚恋购房”类交易风险自动预警系统
禁止开发商向非备案中介支付佣金,推行购房资金流向追溯机制
2. 完善法律定性与跨区域执法
将“虚构婚恋关系诱导消费”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范围,明确开发商连带责任
建立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联合执法机制,破解“注册地A市、作案地B市、购房地C市”的监管难题
3. 重塑行业生态与公众认知
住建部门定期发布“婚恋购房”高风险楼盘名单,强制开发商在售楼处公示中介合作信息
通过社区普法揭露“杀猪盘”话术特征,重点培训30岁以上单身人群识别“情感捆绑式消费”
“婚恋房托”骗局既是个人信任危机,更是社会治理短板的显性投射。唯有从技术防控、法律完善、行业整顿三向发力,才能斩断这条寄生在婚恋焦虑与房产经济之间的黑色产业链。当购房不再成为情感博弈的筹码,社会治理现代化才真正迈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