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缔造三秦大地的钟灵毓秀,滔滔渭水造就关中平原的人杰地灵,凤鸣岐山吹箫引凤又一脉相承,方成了凤翔古城的源远流长。凤翔,这个坐落在黄河中游的小城,虽不及山水之城阳朔、古城凤凰、稻城亚丁那般闻名,但经历千余年岁月浸染,凤翔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
凤翔,古称雍,又称雍州、雍城。相传在周文王时期,陕西凤翔、岐山一带,就有“凤凰集于岐山,飞鸣过雍”,自此周朝顺遂兴盛的传说,后到了唐朝,为了纪念凤凰栖落之地,便将雍城改为凤翔并沿用至今。凤翔是周秦发祥地、始皇加冕之地,这里诞生了中国炎黄文化、周秦文化、凤鸟文化,而在这些古老文化的影响下又催生了众多文明瑰宝,西凤酒便是其中的翘楚。作为凤香型白酒的典范代表,西凤酒恪守古法酿制工艺,将凤翔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酿造于一体,缔造了一杯独具人文色彩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名酒,同时这杯酒也将凤翔千年的凤酒文化娓娓道来。
自仰韶文明时期起,这座城市便弥漫着酒香。古雍州时,居住在此处的先民便尝试酿酒。在《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我们就可以窥见最早的人工谷物酒——“醪醴”的制作过程。而后,凤翔境内6000多年前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酒器,更是酒存在最有力的证明。
后来到了周秦时期,酿酒技艺愈发成熟,粮食酿酒已经非常普遍。据《周礼》中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六清”即指稻、黍、粱三种粮食酿酒,由此可知先秦时期人们就把“黍、稻、粱”作为酿酒的原料。而在酿酒原材料相对丰富的前提下,也在酒文化长期孕育下,一种以谷物为酿造原料的美酒应运而生,它被称为秦饮,也是西凤酒最早的雏形。
之后,在周公旦的大力倡导下,酒与礼相结合,催生一种古老的文化——“酒祭文化”。所谓酒祭文化,就是将酒用到祭祀上,把它作为祭祀祖先、天地、神祇的媒介。据1924年出土的文物周公东征方鼎记载,周武王去世后,幼子成王即位。管叔、蔡叔见成王年幼,意图合谋反周。摄政王周公旦得知后亲自率军队东征,历经三年终于平定叛乱。军队凯旋时,周公旦在隆重的祭祀大典用家乡产的“秦饮”祭祖庆捷,场面极其壮观。而周公东征方鼎上铭文记载的“戊成、饮秦饮”,也成为了西凤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品牌酒的最佳物证。
汉朝时期,凤翔地区酒产量和酿酒工艺日益提高,同时也影响着民间制曲技术的发展。在酿酒艺人的推动下,凤翔酒开始使用“酒曲春酒法”。由于“曲”的制作工艺和制作过程比较独特,所以酿出来的酒很受欢迎,很快就征服了凤翔及其周边区域的人们。“百礼之会,非酒不行”,酒的风靡也使凤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礼文化。在当时,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亲朋聚会、节日庆典、祭天祭祖等等,酒都是必不可少的。据《凤翔县志》记载,自汉高祖到文景帝,曾19次到凤翔举行祭祀活动。每逢祭祀,文武百官必定日夜饮酒。而所饮美酒中,以改名为“秦州春酒”的秦饮更甚。而且在官府采买和散市经营中,秦州春酒更是至关重要。后来,张骞出使西域时,其给友邦的礼单中,也有秦州春酒的身影。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酿酒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公元618年,凤翔城内的“昌顺振”作坊成立,成为了陕西最早的民间私人酿酒作坊,也成为了西凤酒最古老的酿酒作坊。昌顺振作坊继承了秦州春酒的基础,将过去发酵度数较低的黄酒理化为经过蒸馏的度数较高的白酒。这样酿出来的酒,酒精度和香味浓度都要高出数倍,酒味也更加醇厚,口感也更好。就这样,此酒以香气浓郁、口感丰富,备受王公贵族的青睐,被列为了国宴珍品。贞观年间,凤翔就有“开坛香千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北宋时期,一位大文豪的到来让凤翔的酿酒产业达到空前繁荣。嘉祐六年,苏轼到凤翔任职签书判官一职。当时朝廷实行酿酒专管专卖,对酒曲的管理更是严格。许多民间酿酒艺人买不到酒曲,自然也酿不出好酒,只能另谋生路。长久以往,凤翔的酿酒作坊七零八落,越发萧条,百姓也怨声载道、哀声连连。苏轼了解了这一情况后,为了让凤翔的酒业重振往日荣光,他向朝廷提出:“失之酒课,而偿之以税缗”。简单来说,就是把官卖转给民卖,“让利于民”的同时征收一定的税收来保证财政收入。苏轼的建议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同意,凤翔酿酒业也再次飞速发展。公元1077年前,凤翔酒税收入在天下诸州酒税岁课中占据第三位。
与此同时,也是在这里,苏轼还与凤翔最负盛名的橐泉酒有过一段缘分。苏轼来到凤翔的第二年,凤翔连续三月不下雨,地里干得不行。苏轼心急如焚,四处奔走祈雨。终于在一个晚上,凤翔哗啦啦地下起了雨,而且这个雨一下就是三天,解了凤翔的干旱难题。苏轼开心不已,为了庆祝这一喜事,便邀请好友来家中聚会。宴会上,苏轼和好友共饮橐泉酒,酒后还写下了“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绝世名句。后来专家研究发现,橐泉酒便是现在的西凤酒。
明清时期,蒸馏技术被用到酿酒上,凤翔酿酒业蓬勃发展,处处烧坊遍布,满城飘香,凤香型白酒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在盐商的带动下,凤翔酒开始向全国各地传播,如此更多的人熟知并爱上了凤酒文化,同时也促进了华夏大地南北方白酒业的繁荣发展。
清末民初,凤翔城内涌现了烧酒作坊80余家,其中以“昌顺振”老作坊最为出色。其集凤翔酿酒百家之长,酿造而成的凤翔烧酒更是个中翘楚。1910年,凤翔烧酒在南洋劝业赛会上荣获银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得金奖;1933年,世界博览会上凤翔烧酒再次获得金奖,并正式定名为西凤酒。从此,西凤酒声名鹊起,香飘海外。
都说好山好水好环境才能酿出来好酒,黄土高原酿造好酒,似乎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然而世间万物就是这般神奇,大自然在肆意刻画黄土地粗犷面容的同时,也给予了它黄金般的酿酒资源。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都为西凤酒的原料生长、酿酒取水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也造就了西凤酒神秘的凤香。
周秦文化的浸染、名人墨客的传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这座城市“无酒不成席”的凤酒文化。而这独特的凤酒文化又与千年岁月一同沉淀,让西凤酒酿造技艺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三千年无断代传承的凤香型酿制技艺和“活化石”般的酒海储存绝技,在一代代酿酒师的口传心授和实践中不断发展,成就了西凤酒“清而不淡,浓而不艳”的特点和“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的口感。2021年6月,西凤酒酿造技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12月,西凤酒酿酒工艺遗产群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始于殷商,兴于唐宋,盛于当代,西凤酒以三千年无断代的历史传承,始终贯穿华夏酿酒文明的传奇,也成为了凤翔悠久的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大秦崛起、开元盛世、一带一路、中国-中亚峰会,西凤酒早已渗透到凤翔的各个方面,成为凤翔的靓丽名片。未来,西凤酒也将与凤翔继续携手同行,共同谱写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