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1969年,我学手艺半道逃学,被人笑话,后来却令人羡慕

有缺的晚风 2024-12-15 16:23:01

知青岁月:木工传奇与时代回响

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历史的长河中,知青岁月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的故事犹如繁星闪烁,照亮了往昔的天空。你可曾想过,一位知青的木工之旅,竟能折射出那个特殊时代的万千光影?

学艺之艰:初入师门的磨砺

1969 年,一位年仅 17 岁的知青,怀揣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踏入了农村插队的行列。不久后,在国庆前夕的机缘巧合下,他拜师于一位木匠师傅,开启了木工学习之路。在当时的农村,匠人虽为农家子弟常见的出路,但知青投身此道,却引来了诸多异样目光,被视作“不务正业”。然而,他仿若未闻外界的质疑声,坚定地踏入了学艺的世界。

初学时,基础粗坯活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就拿刨椽子来说,那二斤多重的刨子在手中来回推动,起初,刨花似雪花般飞舞,倒也有几分诗意。可没多久,因技巧匮乏,仅靠蛮力,半天下来,双手满是血泡,双臂肿得如同发面馒头,这时他才深切领悟到木工活绝非想象中的那般轻松自在,与拉胡琴的悠然自得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不仅如此,木匠的工作作息极为严苛,除了中午那短暂的一小时休息,其余时间都在高强度劳作,全凭体力支撑。他身形单薄,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但一想到要学有所成,便只能咬紧牙关坚持。因为哪怕手中斧头的速度稍有减缓,师傅那严厉的目光便如利箭般射来,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学艺过程中,各种规矩更是如紧箍咒般束缚着他。作为小徒弟,那装满斧子、刨子、凿子等工具的沉重工具箱,便是他肩头不可推卸的责任。吃饭时,更是规矩重重。只能夹取面前的菜肴,目光不能随意游离,筷子绝不能在菜碗中肆意翻搅,否则定会招来责骂。肉只能享用一块,鱼则是禁忌,只为讨那“富足有余(鱼)”的吉祥口彩。徒弟还需在师傅之前放下碗筷,并且时刻留意为师傅和师兄添饭。收工之后,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只要主家有年轻女子,便必须摸黑踏上归程,哪怕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于泥泞小路上艰难跋涉也在所不惜。

记得有一次,冬夜的雪雨交加,道路湿滑难行,视线模糊不清,可他依旧在晚饭后毅然出发。归来时,整个人早已被雨水浸透,狼狈不堪。还有一回清晨出工,因天色昏暗误判,途中遭遇大雾弥漫,他在狭窄的田埂上迷失了方向,数小时都在原地打转,全身被雾气笼罩,湿漉漉的衣服紧贴肌肤,寒冷刺骨。

转折之路:挫折后的奋起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在一次干活时,他不慎犯错,竟遭到主家的几记耳光。年轻气盛的他如何能忍受这般屈辱?一时冲动之下,他愤然离开了师傅,中断了这段尚未完成的学艺之旅,原本计划好的谢师宴也随之化为泡影。

回到知青点后,他并未就此沉沦。他跟着村里的木匠,不计报酬地投身于建房工作中,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默默提升自己的技艺。同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自主设计制造一些独具匠心的工具。其中,他精心改造的“鸡公车”堪称一绝。

与传统“鸡公车”不同,他挑选当地质地坚韧、纹理致密且富有弹性的桦木和椴木作为原材料,对轱辘和车辕进行了巧妙的精密组装。经他之手打造出的“鸡公车”,轱辘与车辕的结合恰到好处,既稳固又灵活,车身轻巧灵便,载物能力出色,十分契合当地多山丘陵、梯田遍布且田埂狭小陡峭的特殊地形。当第一辆“鸡公车”成功问世并试用后,效果显著,引得知青点的同伴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竞相请求他帮忙打造。他也因此收获了工分与额外收入,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名声渐起:技艺绽放光芒

随着他打造的“鸡公车”声名远扬,生产队也注意到了他的精湛手艺。队长亲自找上门来,希望他能为生产队打造各类木制农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合作协议。他凭借着日益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安排,在完成生产队任务的同时,还承接了附近知青点的订单,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影响力,在公社知青群体中声名大噪。

此后,他的木工技艺愈发娴熟,谷风车、八仙桌、雕花木床乃至房屋建造等,无一不精。他在不断的实践中持续钻研探索,木工手艺日益炉火纯青。

知青岁月虽已渐渐远去,但那段经历却如同一座宝藏,蕴含着无尽的坚韧、拼搏与希望。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知青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农村的发展与变革。它让我们看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只要心怀希望,勇于探索,便能在困境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收获成长与蜕变,让生命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是否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