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战期间沙俄当然可以选择不参战,因为一战归根结底就是沙俄挑起来的,如果沙皇尼古拉二世能够再有耐心一些,再能忍耐一些,沙皇俄国绝对不会在1917年就完蛋了,但怎么着续命二十年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沙皇尼古拉二世没有一点儿耐心,他着急给法国人还债,选择了和奥匈帝国头铁到底,最终引爆了欧洲的全范围大爆炸。
在20世纪初沙俄的斯托雷平改革给沙俄政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斯托雷平上台之后和之前的维特一样立主强力维稳,另一方面开展土地改革减少社会矛盾。而斯托雷平对内维稳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所有反对者全部吊死,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对斯托雷平恨得牙痒痒。
他们将吊人的绳子叫做“斯托雷平的领带”,可见斯托雷平在他们眼中有多可恶。尔斯托雷平的改革政策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工人罢工率大幅度降低,全国暴力活动的势头也被遏制,因为国内革命形势的低谷,在1905年托洛茨基和列宁被赶到了国外,列宁天天在瑞士读书看报,天天骂沙俄政府。
到了1910年,俄国的社会民主党党员从巅峰时期的十万人下降到几千人,俄国国内的革命形势让人着急。列宁同志没办法在国内展开活动,看着斯托雷平江俄国一点点儿从泥潭中拽出来心里边干着急,甚至只能对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产生幻想,比如俄国突然陷入经济危机、突然进入战争等。
斯托雷平很像是那种在王朝末期力挽狂澜的人,他的农业改革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扩张了新的耕地面积,沙俄的粮食出口量年年攀升,粮食出口换取了宝贵的外汇,为沙俄的工业化提供强劲的动力。在当时的全世界看来,沙俄就是下一个美国,毕竟每年经济高达10%的恐怖增速看着就吓人。
在斯托雷平看来,当时的沙俄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刚建国时期的中国非常相似),因此对于各种外部事物主张和平解决,甚至于付出一些利益也在所不惜,但是他是这样想,不代表其他人也是这样想,在20世纪初这样一个民族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泛斯拉夫主义在俄国大肆发展。
在1911年9月14日斯托雷平遇刺身亡,执掌沙俄大权仅仅五年就去世,实在是让人惋惜。在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大公费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杀,斯托雷平想要置身事外,但是却在关键时刻遇刺身亡了。没有了斯托雷平的限制,整个沙俄国内战意思凛然,所有人都渴望进行一场战争。
沙俄皇帝尼古拉二世也因为受到了法国和英国的鼓舞和支持,决定对奥匈帝国采取最严厉的外交措辞:塞尔维亚的命运不能让俄国无动于衷。而当时的奥匈帝国也收到了德皇威廉二世开的一张无限制支票,不管奥匈帝国想打谁,德国一定支持到底,就这样因为各种条约和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
被BBC洗傻了吧? 英国当时对法国夸下海口,征兵一百万推平柏林,抢回阿尔萨斯地区。 阿尔萨斯人在德国治下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