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村里凡是上过大学的,往往过年回家都很安静;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表现的很热情、滔滔不绝

斌斌随笔 2025-02-03 14:27:59

又是一年春节,当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村庄,目睹了一幕幕令人唏嘘的画面。

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如今却在餐桌上集体失语。博士、硕士、本科生,个个都成了"哑巴"。反观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青年,却成了家宴上的主角,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这一切,缘何而来?

高等教育,似乎成了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从象牙塔走出的莘莘学子,怀揣着"改变世界"的理想,却在现实的羁绊下止步不前。

七大姑八大姨的连珠炮似的盘问,更是让他们无所适从:"工资有2万了吧?""找到对象了吗?"面对如此直白的发问,他们只能语无伦次,落荒而逃。原来,在功利社会的衡量下,学历和理想主义,竟如此不值一提。

反观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青年,他们虽然没有太多文凭,但在人情世故的博弈中,却练就了一身本事。他们懂得察言观色,善于交际应酬,三句话就能把长辈哄得开怀大笑。

更重要的是,多年积累让他们有了更多真金白银的收入。在乡村舆论场上,他们俨然成了"人生赢家"。读书人的矜持和骄傲,在他们面前黯然失色。

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正在制造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苦心孤诣的学子,一旦走入社会,却发现自己竟如此格格不入。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高深的理论也没人愿意听。

在人情练达的乡村,他们拎不清红白喜事,也聊不来柴米油盐。高等教育赋予他们的,似乎只有无尽的孤独和困惑。

而有些早早打工的青年,尽管没有太多知识,但他们深谙世间法则。他们明白,在这个看重金钱和人脉的社会,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和社会关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也许就是当下农村社会的现实缩影:知识分子们高悬着"改变世界"的理想大旗,却在柴米油盐的现实中踌躇不前;而很多打工青年们虽然没有崇高的理想,却活得有血有肉。前者是无法安放的灵魂,后者是无法超脱的肉身。

但我并非要用二元对立的眼光,去评判读书和早早打工的优劣。

大学生们肩负着传承文明、引领社会的重任,是这个社会进步的希望。只是在功利化的乡村,有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罢了。在红尘俗世里摸爬滚打,往往更能才能参透世间百态。

而打工的伙伴们,更知世间人情冷暖,有了知识的武装,往往能更加如虎添翼。

我多么希望,每一个游子,都能在春节团圆时坦然面对亲朋。大学生们能侃侃而谈自己的理想,也能娓娓道来生活的艰辛;打工青年们能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成就,也能谦逊地向知识分子讨教。

家和万事兴的祝福,在欢声笑语中响彻云霄。

0 阅读:4

斌斌随笔

简介:职场辣评,失业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