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期,萧何的一个后代自杀,为何会间接导致西汉灭亡?

转转历史迷 2025-02-17 15:57:59

在西汉权力斗争的漫长历史进程之中,萧望之的离世,无疑堪称是一个极为重大的分水岭式的事件。其意义非凡,对整个西汉权力斗争的走向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且关键的影响,使得局势在此之后有了明显不同的发展态势。

在此之前,西汉时期的大臣们或者说官员群体,构成了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其前期被称作开国功臣群体,到了后期则被称为儒家官员群体。这一群体能够直接对国家大事进行参与并左右其走向,拥有着极大的话语权。

然而,自萧望之离世后,西汉便再难寻这般举足轻重的大臣了。随之而来的局面是,宦官与外戚掌控了大权。至于那些凭借察举制得以入朝为官的大臣们,他们别无他法,只能选择去依附其中一方势力,或者投靠某一个外戚家族来行事。

在此之后,西汉的高层政治格局便全然不同了。而且这也表明,从这时起,西汉高层权力斗争的规则已彻底改变。甚至不少后世之人觉得,萧望之在西汉所起的作用,大体上就和后来明朝的首辅夏言差不多。

在他们离世之前,高层的政治斗争尚处于能够把控的状态。然而,待他们去世之后,这般政治斗争便全然失去了控制,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了。

历史上真实的萧望之究竟是何种人物呢?萧望之的离世为何会给汉朝带来那般巨大的破坏影响?这般重要的萧望之,为何在后世其名气却并没有那么大呢?

我们得从萧望之本人的经历着手来讲这件事。

汉朝的开国丞相萧何,乃是萧望之的七世祖。按常理来讲,有如此厉害的一位老祖宗在,萧望之自诞生之日起,似乎就注定能一直吃着老本,安安稳稳地坐享其成,无需再去辛苦打拼谋出路了。

但说实在的,萧望之压根就没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由于辈分相差极为悬殊,再加上他并非家主的传人。

这件事实际上是挺好理解的。要知道萧何的后人数量众多,历经七代人的繁衍生息,当时萧家想必已经有相当多的族人了。而且不只是萧家呢,就拿老刘家来说吧,那可是刘邦的血亲后代,可传了七代之后,估计也有不少人沦为普通人了呢。

毕竟当年萧何留下的家底再怎么厚实,传至萧望之这一辈时,分到他手上的已然所剩无几了。况且萧望之所在的支脉并非萧何嫡系诸脉的后裔,如此一来,萧望之小时候家境着实不宽裕,一家人只能靠着种地来维持生计。

在古代时期,种地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呢。要知道,古人可是很推崇耕读传家的。就拿萧望之来说吧,他的父亲与爷爷虽然都未曾入朝为官,可他们都算得上是知识分子哦。也正因如此,萧望之在长大成人之后,便渐渐踏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啦。

萧望之诞生之时,正值汉武帝当政期间。直至其年满28岁,汉武帝方才离世。如此一来,自萧望之呱呱坠地起,汉朝便已大力推行察举制了。在察举制施行后,萧望之即便不依仗家族门第,仅凭自身勤奋读书,同样拥有出仕为官的契机。

就这样,萧望之渐渐长大成人,而后便开启了努力求学之路。起初,他于家乡之地,跟随有名的大儒研习《诗经》。之后,他又奔赴京城,拜在当时堪称顶尖学者的夏侯胜门下,潜心学习《论语》。

就在这个当口,汉武帝驾崩了。紧接着,汉昭帝便接过了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执政时期。

在随后的数十年间,汉朝历史的主要脉络便是霍光一步步掌握大权。起初,霍光与其他几位辅政大臣共同执掌权柄。而后,霍光通过一系列手段斗败了其余几位大臣,自此开始独揽大权,直至其离世,这一状况都未曾改变。

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里,整个过程一直在持续着。这二十年间,汉朝大体上是霍光掌控着话语权,一切差不多都是他说了算。而皇帝呢,在权势方面,只能位居其次啦,凡事得排在霍光之后呢。

因而,当萧望之名震京城,且着手筹备入仕之际,恰逢霍光把控大权之时。彼时,霍光才刚刚成功斗垮其余数位辅政大臣,整个汉朝高层的人事任免大权,已然全部被其掌控在手中了。

在那之后,萧望之经他人大力推荐,得以出现在霍光跟前。他的才学、品行等方面受到一些人的赏识,所以这些人极力举荐他,让他有了面见霍光的契机,由此开启了他人生在这一方面的新境遇。

彼时年仅三十岁出头的萧望之,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此次举荐一事,竟会成为其人生至关重要的两大抉择之一。要知道,在那之后霍光离世,汉宣帝旋即对霍家展开清算。如此一来,诸多曾受霍光提拔的官员,也都陆续被汉宣帝贬黜并外调他处了。

这么说吧,要是在这个时候萧望之表现出色,进而获得了霍光的大力重用,那便意味着,等到日后汉宣帝登上皇位了,他必然会遭到清算。可要是他在此时未得到霍光的重用,说不定在未来汉宣帝上位后,反倒有被重用的可能呢。

萧望之在做那个选择的时候,肯定未曾料到后续会发生的诸多事情。哪能想到呢,可接下来,命运像是特意安排了一般,凭借一个巧合,竟将他悄然推到了那个正确的选项之上呢。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萧望之获举荐后,有一天要去拜见霍光。彼时霍光刚铲除了其他几位辅政大臣,心里老是担忧有人来寻仇报复,于是安排在身边的警卫核查极为严格。任何去见霍光之人,在进门之前,都必须先接受搜身检查。

随后,萧望之前往某处时,负责警卫的人员打算对其进行搜身检查,然而萧望之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搜身要求。

就这样,双方迅速争吵起来,动静闹得挺大,霍光也听到了这边的情况。随后霍光过来了,可萧望之仍旧没有服软低头的意思。他径直对霍光讲,如今是霍光掌握大权,理当效仿昔日周公那般做到礼贤下士。要是总像现在这般,随便来个人都要被搜身的话,那可就没人愿意为他效力啦。

后世史学家大多持有这样的看法:萧望之之所以拒绝接受搜身,并非是企图刺杀霍光,亦非存在其他缘由,实则是他根本就没把霍光放在眼里!在萧望之心中,自己身为正统的读书人,又是萧何的后人,骨子里就极为清高。而霍光呢,以往不过是汉武帝身旁的一名亲信,凭借着皇帝的信赖,才有幸居于高位罢了。

萧望之面对霍光时,觉得要是任由霍光的那些警卫对自己进行搜身的话,这在他看来,无疑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侮辱啊。

再看霍光这边,在听闻萧望之的想法后,可没对他客气!彼时的霍光正处于权势如日中天之际,整个汉朝的大权都被他牢牢掌控着。在霍光心里,自己着重强调一下警卫安全方面的事宜,本就没什么不妥之处。萧望之既然不肯接受这样的规则,那么即便之后自己提拔了他,他估计也不会为自己所用。

在此次见面过后,霍光对萧望之极为不喜。之后,萧望之虽顺利通过了汉朝的公务员考核,可依旧未获重用,反倒被霍光径直安排去当了个负责看门的小官吏呢。

就这样,萧望之由于坚决拒绝接受搜身这一要求,进而彻底与整个霍光时代擦肩而过。在那期间,他始终不过是处于底层的一名小官员罢了,并未在霍光时代获得什么重要机遇,只能在低微的职位上默默度日。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那一天,与萧望之一同去拜见霍光的还有另外一人。此人接受了搜身这一要求,结果没过多久便得到了提拔。仅仅数年的时间,就获任光禄大夫给事中一职,一下子就跻身成为了国家的高层顾问。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般奇妙又奇特。不经意间,我们便来到了命运的岔路口。毫无准备之时,就得做出那极为重要的抉择。而随后,我们便朝着一个全然无法预料的未来前行而去。

彼时的萧望之,便是这般情形。在那个特定的时候,萧望之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这样的,就如同所描述的那般模样,处在当时情境下的他,情况恰恰就是如此。

不过呢,在有些时候,当我们做出了一种选择,踏上某条道路,起初看起来好像是选错了。过了几年去审视,可能依然觉得这确实是个错误的选择。然而,当时间继续推移,又过了许多年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当初的那个选择,说不定又会发现其实它是正确的呢。

在霍光手握大权之时,萧望之由于坚决拒绝接受搜身,结果只能落得去给人看守大门的下场。并且在此之后,因其弟弟犯了些许事情,进而牵连到他,使得他连看大门这份差事都没资格再做了,最终被直接送回了老家,在那里当了一名基层小吏。

就这样,一晃眼,十多年的时光便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溜走了。一直到公元前68年,彼时萧望之已然47岁,在这一年,他的人生终于又迎来了另一个机遇。

就在这一年,霍光离开了人世。

霍光离世后,对于萧望之而言,此前重重压在其头上最为关键的那座“大山”,已然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整个汉朝高层的政治局势,也逐渐呈现出暗流涌动的态势。随后,汉宣帝表面上仍旧对霍家极为看重,可在实际行动中,却着手把霍家的人员,从那些重要的岗位上调离出去了。

就这样,一场针对霍家的“清算风暴”渐渐开始有了成形的态势,犹如暗中涌动的潮水,正一步步汇聚力量,逐步朝着掀起波澜的方向发展,那股要对霍家展开清算的势头已然越发明显起来。

起初,萧望之定然是没那个资格知晓其中内幕的。彼时萧望之地位着实不高,哪有资格去了解那么多高层方面的情报。就这样,一直过了一年的时间,萧望之才总算把大致的格局给看清楚了。

就在那时,萧望之极为敏锐地察觉到,这兴许就是自己得以翻身的绝佳契机!既然皇帝已然有了要对霍家进行清算的意图,那么接下来,肯定得有人主动站出来,去挑起这一场政治方面的风波。要是自己能够担当起这个角色的话,事后必然会获得皇帝的大力重用。

就在那特定的时段当中,长安城里降下了一场冰雹。这本是寻常之事,可萧望之却借由这场冰雹的契机,向皇帝递上了一封奏疏。于该奏疏内,萧望之倾尽自身的才学与智谋,生生把一场平常不过的冰雹之事,同霍家权势过大且对皇帝构成威胁联系到了一块儿。

就这样,在这封上书被呈送至汉宣帝跟前的时候,汉宣帝刹那间便觉眼前一亮。

彼时的汉宣帝,历经一年精心布局,已将霍氏族人差不多都调离了至关重要的岗位,还把他们家掌管宫廷禁卫的权力给剥夺了。可关键在于,后续若是打算对霍家展开清算,汉宣帝却没法亲自出面行事。在古代那种权力的博弈游戏里,皇帝通常是不能亲自下场参与其中的,大多时候只能充当裁判的角色。

皇帝一旦参与其中,那就表明事情已然毫无转圜的可能了。要知道,政治这场游戏,向来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运作的,其规则并非如此,一旦皇帝涉足,事情往往就被逼到了再无退路的境地。

汉宣帝面临着一个麻烦,而萧望之的出现恰好将其解决了。明眼人都能瞧出来,萧望之所写的那封信,分明就是针对霍家而言的。如此情形下,要是汉宣帝后续对萧望之加以重用,那么满朝的文武官员肯定都会知晓,汉宣帝这是有对霍家进行清算的想法了。

于是,在接到这封上书以后,汉宣帝即刻就派人去核查萧望之的具体情况。

结果这么一查下来,汉宣帝当即就察觉到,萧望之完完全全就是老天爷赠予他的一枚极为合适、堪称最佳的棋子。

其一,萧望之乃萧家后裔,其学问造诣颇高。就其经历而言,他既位列开国功臣群体之中,又身处读书人团体之内。让这般人物去弹劾霍家,无疑是极为合适的。其二,萧望之曾遭受霍光压制长达十几年,与霍光存有私怨。这便表明,一旦这场斗争开启,萧望之决然不会退缩。

更有趣的是,当年萧望之被举荐至霍光跟前时,举荐他的人乃是丙吉!要知道,这个丙吉,正是在汉宣帝年幼时,于监狱里全力保住他性命的那位监狱官员呢!

有些事情就是这般凑巧!萧望之有着那些经历,在这时候一下子就变成了汉宣帝眼中极为看重的人物。随后仅仅一年的时间,萧望之便实现了巨大跃升,出任汉朝的丞相司直,就此顺利进入到汉朝的中央管理层当中。

此外,萧望之获提拔这一情况所释放出的信号极为明显。对此,霍家方面随后便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霍家最终无奈选择了孤注一掷,妄图举兵造反。然而,其结局可想而知,自是被汉宣帝提前就给成功镇压下去了。

在霍家被镇压下去后,萧望之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所期盼的一切,其仕途可谓是顺风顺水。萧望之这人着实才学非凡,能力出众不说,还特别会讨上司的欢心。就冲着这些,汉宣帝理所当然地便动了要重点提拔他的心思。

就这样,萧望之在四十多岁时,还从事着看守大门之类的差事。然而,待其年近五十之际,情况却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一下子就跻身汉朝的高层官员行列。在霍家垮台之后,他更是获任左冯翊一职,这要是类比到现代,大体上就等同于某个直辖市的市长呢。

萧望之崛起极为迅速,且才学相当出众。待汉宣帝正式掌权后,他已然成为朝堂上儒家官员的关键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汉朝有好几件大事发生,萧望之均有参与其中。像汉朝平定西羌以及嫁公主至西域等事宜,他不仅深度参与谋划,更是对最终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这一系列事件之中,萧望之将其极为过人的能力充分展现了出来,由此愈发获得了汉宣帝的肯定与认可。

因此,在公元前59年的时候,这距离霍光离世已然过去了9年。而就在这一年,萧望之恰好56岁,他最终得以晋升为御史大夫这一要职,成功跻身成为汉朝处于最高层级的那几位官员当中的一员啦!

然而在此之后,萧望之的仕途之路,竟又一次遭遇了极为重大的波折。

后世多数历史爱好者,对萧望之接下来遭遇的那个波折,都觉着有些费解。而绝大多数人所持的看法是,大概是那几年萧望之晋升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人都变得有些飘飘然了。

大致情形是这样的:在萧望之出任御史大夫后,已然位列朝堂几大巨头行列。并且其身后有着诸多儒家学派官员力挺,这就好比在朝堂上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山头。如此一来,接下来的萧望之或许便开始琢磨着更进一步,朝着丞相之位去努力奋进了。

可问题在于,那时担任丞相一职的,恰恰就是曾经举荐过他的丙吉。

在汉宣帝的心中,丙吉与萧望之所处的地位截然不同。对汉宣帝来讲,萧望之不过是个值得予以重用的聪慧之人,而丙吉可是他的救命恩人呐!关键在于,丙吉极为会为人处世。即便当上了丞相,他也从不恃功自傲,始终极为谦逊,这让汉宣帝心里格外舒坦。

于是,就在萧望之着手借故向丙吉展开攻势之际,汉宣帝却率先不答应了!彼时萧望之率先呈书给汉宣帝,称诸多高层官员的任用存在弊病。并且表示,这方面的责任,理当算在身为最高层的三公身上。

彼时,萧望之已然位居三公之列。而在三公当中,位居首位的乃是丞相丙吉。如此一来,萧望之竟通过这种方式,朝着丙吉展开了攻势。

汉宣帝获悉相关情况后,没过多久便给出了批复。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因这件事去责怪丙吉,恰恰相反,他还特意寻了个恰当的时机,当场就免去了萧望之所担任的御史大夫这一职务。

就这样,萧望之的为官之路又一次跌入了低谷之中,其仕途发展再度遭遇挫折,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境地,前景变得一片黯淡,仿佛又回到了那种诸事不顺、难以在官场顺遂前行的艰难状态。

然而,汉宣帝终究未曾有赶尽杀绝之意。尽管萧望之所做之事,确实让汉宣帝心里稍有不悦。但随后,汉宣帝并未将萧望之完全罢黜免职。在撤掉其御史大夫这一职务后,汉宣帝反倒安排他去担任太子刘奭的老师了。

就这样,萧望之又一次因着意外的契机而得福,成功与太子这一关键人物牵连到了一起,好似搭上了一趟前景可期的班车,开启了或许充满机遇与变数的新旅程。

在随后的数年当中,萧望之始终在东宫履职做事。在此期间,他所参与的朝政方面的大事数量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不过,有一件事却极具重要性,即在数年之后,汉宣帝举行了一场“石渠阁会议”,而萧望之彼时是以大儒的身份,径直参与到了这场会议之中。

在西汉的漫长历史长河之中,石渠阁会议看似毫不起眼,实则意义非凡。要知道,此前依据儒家学说来讲,皇帝不过是一种爵位罢了,一旦皇帝德行有亏,是能够另换他人的。而在这场会议里,参会的诸多大儒找出了不少理论依据,成功将这一漏洞给补上了。

在那场会议结束之后,皇帝这一身份便被赋予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特质。自此,即便皇帝出现过错,其下之人也是绝不能举兵造反的,皇帝的地位在当时的情境下被推到了一种不容置疑、不容挑战的高度。

在那场会议里,萧望之显然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凭借自身深厚的学识,他为汉宣帝奠定了充足的理论根基。正是由于参与了此次会议,在此之后,萧望之总算再度赢得了汉宣帝的信赖。

就这样,在这场会议画上句号之后,时间并未过去太久,汉宣帝的身体状况便急转直下,已然是不行了。

随后,在汉宣帝临终之际,他指定了三位辅政大臣,来协助太子操持朝政方面的诸多事宜。萧望之呢,恰恰便是这三位辅政大臣当中的一员。

公元前48年的时候,汉宣帝离世而去,随后汉元帝刘奭登上了皇位。就在汉元帝举行登基大典的同一时刻,萧望之也正式开启了他作为辅政大臣的新征程,直接着手去处理汉朝那些至关重要的朝政方面的大事。

到此为止,萧望之已然抵达了其人生的巅峰状态!在历经诸多之后,他成功站在了人生历程中的那个至高点上,实现了自身在人生之路上的一种高度跨越,这一刻,无疑是他人生之中极为耀眼且关键的时刻呢。

萧望之得以上位的大致过程便是如此了。这一过程乍一听似乎有点像流水账般平淡无奇,可实则不然。要知道在汉宣帝所处的那个时代,诸多重大事件里都有萧望之的身影。虽说在这些大事当中,他并非领衔的主角,然而每一件事里,他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呢。

要是把这些故事逐一详尽道来,那篇幅可就太长啦。很明显,历经诸多事情之后,在汉宣帝刚离世之际,萧望之已然抵达了其人生的巅峰状态。

彼时的萧望之,身为萧家后人,是有资格代表开国功臣团体的。这一团体历经汉朝历代皇帝的压制,虽说已不复往昔那般强势,但其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并且,由于萧望之是凭借读书而获得高位的,所以他还能够代表读书人这一团体。

萧望之兼具这两个身份,如此一来,在当下这个时候,他差不多已然能够代表整个官员群体了,就此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外朝第一人!

在这一年的时候,萧望之已然是67岁的年纪了。

就在如此这般的状况之下,紧接着,汉朝统治阶层内部便展开了那场政治斗争,其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

当时的情形,大致是如下这般的。

汉元帝登基后,萧望之身为其老师,自是备受信任。汉元帝这皇帝较为特殊,他可是极为狂热的儒家信徒。以往汉宣帝及之前几位汉朝皇帝,大多爱搞外儒内法那一套做法。然而汉元帝却不同,他真心认为,凭借儒家那一套便能解决所有难题。

于是,在汉元帝登上皇位之后,便着手于全国范围之内,全方位地开展起儒家化改革举措了。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萧望之身为儒家官员的典型代表,其重要性自是愈发凸显出来了。一时间,在整个汉朝的高层当中,差不多形成了皇帝位居首位,而他萧望之则紧随其后、位列第二的这般局面。

另外那两位辅政大臣,其中一位是史高,他来自汉宣帝奶奶的家族,显然就是外戚身份无疑了。还有一位是周堪,此人同样是个读书人,并且算得上是儒家官员的典型代表。不过呢,他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萧望之的副手,其影响力跟萧望之相比,还是要稍微弱一些的。

在那样的历史大环境之中,彼时的萧望之已然权势滔天,达到了极为鼎盛的状态。要是再往前发展一步,那就和霍光所处的层级不相上下了。于是乎,接下来萧望之便着手展开大规模的行动,依照自身的理念,对整个国家施行各式各样的变革举措,全力推动汉朝走向全面儒家化之路。

历史上有这么一件事,其影响极为深远。后世每每提及此事,多数人都觉得汉元帝当属这一事件的核心主角。而萧望之呢,往往被视作只是个做事干活的角色罢了。可事实上,萧望之这个干活的人,自身是具备很强决策能力的呢。

也恰恰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萧望之察觉到,于这规模宏大的帝国内部,仿佛存在着一股势力,凭他自己是没办法应对得了的。

有这样一种力量,连萧老师面对它时都感到棘手,难以搞定,而这种力量其实就是宦官。

西汉时期,宦官大多时候是不得势的。但到了汉元帝在位之时,宦官却难得地有了一次出头的机会。那时的汉朝高层,划分成了内朝与外朝两部分。内朝主要以皇帝作核心,承担着决策方面的职责;外朝则由丞相等大臣领头,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

当汉元帝自己懒得去做决策之际,这群宦官便顺势成为了帝国的决策之人。

在这种情况下,萧老师哪能容忍得了。于是乎,他迅速采取行动,接连上书陈情,毫不客气地与那些宦官展开激烈的争辩对骂,一心盼着汉元帝能够将这些宦官统统给革职查办,一个都不留呢。

如此一来,萧老师的上书在被送至内朝以后,宦官们便也同步知晓了相关消息。接着,汉元帝并未直接对宦官们采取什么处理举措。但就是从这之后,整个宦官集团彻底地对萧老师心生恨意了。

就这样,接下来一场极为经典的政治斗争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那时,宦官群体率先联合起外戚势力,从而将内朝牢牢掌控在手中。就外戚方面而言,由于萧望之彼时的权势极为庞大,他们便对这位萧老师心存忌惮。特别是身为外戚阵营之首,且还是辅政大臣之一的史高,对萧老师的不满情绪更是溢于言表。

于是在这之后,那些宦官便与外戚勾结到了一起,妄图共同给萧老师布设下圈套。

在他们一番安排过后,没过多长时间,汉元帝便收到了诸多的上书。这些上书内容皆是指责萧望之为人嚣张跋扈,甚至还对外戚构成了威胁。汉元帝得知此事后,觉得理应派人去详细了解一番情况,于是便把这件事交给了宦官们去负责处理。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宦官们此次竟玩起了文字游戏,打起了一个概念上的擦边球。原本是说“请萧望之去答话”,可到了他们手里,却硬生生地直接将其改成了“抓捕萧望之”,行事着实令人意想不到。

就这样,萧望之在全然不知是怎么回事的情形下,被人径直抓了起来,随后就被关进了廷尉大牢之中,整个过程他毫无心理准备,完全是懵然的状态就遭受了如此变故。

身为堂堂文官领袖,居然就这么被径直抓进了大牢,这可着实是狠狠地触动了一众官员那敏感的神经。这不,随后汉元帝便又一次收到了臣子们的上书,也由此知晓了萧望之被抓起来这件事儿。

此后,汉元帝对那些宦官们予以了严厉的责罚。在惩处这些宦官的同时,也把萧老师从被拘押的地方给释放了出来,让其重获自由。

然而与此同时,汉元帝把萧望之手中的兵权印绶给收了回去。不仅如此,对于文官集团位居二把手的周堪,汉元帝更是采取了极为严厉的举措,直接将其彻底免职,使其一下子沦为了普通百姓。

汉元帝的这一选择,是不是显得颇为奇怪?萧老师明明是受了冤枉,可为何在其被释放之后,汉元帝竟剥夺了他的权力呢?而且不只是萧老师,就连整个官员集团也都被汉元帝一并加以惩处,这究竟是为何呢?

实际上,这恰恰就是此局最为精妙的地方。

从名义上来说,宦官们似乎是领会错了意思,这才不慎将萧老师给抓了起来。可实际上呢,他们这一行为无疑是借着皇权的名头去打压大臣们。而随后,大臣们对此做出的反弹举动,已然构成了对皇权的一种挑战态势呢。

就这样,原本存在于宦官们跟官员们之间的矛盾,这下竟转变成了官员们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啦!

自然,没过多久,汉元帝便回过神来,发觉自己竟被人利用了一回。于是,在这之后没多久,汉元帝再度下达命令,不仅给萧望之增添了封赏,还打算提拔他出任丞相一职呢。

可就在这一时刻,宦官们那狠辣的杀招,竟一同袭来了。

宦官们凭借着身处内朝所具有的优势,刻意让汉元帝能够看到那些为萧师父鸣冤的奏章。特别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汉元帝还看到了一份由萧望之儿子所写的申诉冤情的奏章呢。

这般情形下,汉元帝那极为敏感的关乎皇权的神经,又一次被触动了。在汉元帝心里,他已然对萧望之进行了封赏,这已然算是给萧老师的一种补偿了。可现如今,底下的大臣居然还接着为其申冤,这究竟是何用意呢?难道是想逼迫自己就此低头服软不成?

就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汉元帝身旁的几个宦官又凑到他耳边,讲起了萧老师的不是。这般情形下,汉元帝终是下定了决心,打算再给萧老师一个惩戒。紧接着,汉元帝迅速下达命令,吩咐宦官们去把萧老师带来,好让其说明相关的情况。

然而如此一来,汉元帝明显是再度遭到了宦官们的利用。

在此之后,那些拿到圣旨的宦官,径直派遣了军队,明目张胆地将萧望之的府邸给围了起来!随后,宦官们还向萧望之传递了诸多错误的信息,致使萧望之这位老师错误地以为,自己已然陷入了绝境,再无任何出路可言了。

就这样,在自家宅院被重重围困起来之后,有着多年官场起起落落经历的萧望之,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选择。他不愿遭受那份屈辱,最终竟直接喝下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待萧望之自尽的消息传开后,汉元帝顿时就懵了。此前汉元帝或许只是想压一压萧望之这位老师的风头,压根儿没料到会逼得他走上绝路。可事已至此,要是去追究那些宦官的责任,那无疑是在打自己的脸。于是到最后,汉元帝也只能无奈地认了,对萧老师的死予以默认。

萧望之不明不白自尽之后,整个官员集团一下子没了领头羊。从这往后,该官员团体便迅速走向崩塌,再也没办法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从而在朝堂之上独立自主地发出属于自身的声音了。

由此我们能够察觉到,在汉朝后期的时候,那些担任丞相以及其他高职的官员,大体上都沦为了宦官或者某一外戚家族的附和者。就他们自身的表现而言,压根就称不上是一股具备独立性质的政治势力。

实际上,这所有的一切,最初的源头就是萧望之自杀这件事。从萧望之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刻起,后续一系列的情况便由此而逐渐引发开来了,一切的开端正是源于此呢。

仔细梳理整个汉朝的历史脉络便会察觉到,萧老师的离世实则成为了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汉朝的政治舞台上斗争从未间断过,不过,无论是皇帝还是实际掌握最高权力之人,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把控住局势。就拿当年霍光辅政时期来说,虽说皇帝做不了主,但霍光自身是能够掌控局面的。

然而自萧望之自杀一事起,部分斗争所应遵循的底线便被全然打破了。打这往后,汉朝高层的权力争斗愈发没了底线可言。并且,在官员集团瓦解之后,汉朝高层的争斗局面随之改变,演变成了宦官与几大外戚家族相互角逐的态势。

如此一来,便给后来王莽家族逐渐发展至一家独大的局面悄然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种子,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下悄悄布下了一处暗礁,日后随时可能因之掀起波澜,为后续局势的演变预先做了一种不利的铺垫。

另外,倘若我们认真去了解萧望之一生的过往经历,便会察觉到:萧老师这一辈子实际上始终都处于斗争之中。起初是与霍光展开较量,之后凭借扳倒霍家,从而获取了充足的政治资本,得以成功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但到了汉元帝时期,他却又被宦官们给打败了。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萧老师自身的存在,实际上就等同于一个极为显著的分水岭。

在他出现之前,汉朝高层行事之时,斗争固然存在,不过总体而言,众人更多的心思还是放在开展各项工作上的。彼时各方虽时有内斗的情况发生,但并未将主要精力都耗费于此,正因如此,汉朝才得以完成诸多能够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然而自萧老师所处的时代过后,汉朝内部的权力争斗态势愈演愈烈,逐渐全然凌驾于正经做事之上了。打这往后,即便是身处汉朝高层的官员们,也鲜少有谁还一门心思地想着为国家效力做事了,更多的却是琢磨着怎样去为自身争夺权势、谋取私利。

至此,西汉政权已然踏上了下坡路,且一路疾驰而下。如此情形之下,这个朝代距离终结之日,已然为期不远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