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些年出手可不慢,收割盟友的动作一个比一个利索。从欧洲的工业到日韩的高科技,美国下手从不含糊。
可一转头,看见印度这边——经济增速全球第一,股市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智能手机出口连年猛涨,连苹果公司都抢着在那设厂,美国却迟迟不敢“动刀子”。

2024年5月,印度的气温在首都新德里飙升至50摄氏度,同时,股市市值也升到了5.0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证券市场。
联合国将印度2024年GDP增长预期上调为6.9%,印度央行则直接喊出7%的增长目标。这一经济热浪不是虚火,而是有据可查的数据堆叠起来的产业爆发。
根据印度商工部2024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印度2023—2024财年智能手机出口额为156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激增158%,达到56亿美元。

iPhone的组装在印度已达到全球产量的14%,苹果公司在孟买和清奈两地设有生产中心,正计划在未来3年内提升至25%的全球份额。
在钢铁和汽车产业方面,2024年4月,印度钢铁产量同比增长3.6%,达到1210万吨,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产量不降反升的大型钢铁生产国。
同期,印度还成为亚洲季度汽车投资数量最高的国家,印度政府对本土汽车供应链实施了“本地化优先”补贴机制,鼓励减少对外零部件依赖。
然而,经济增长未能带来平均收益。根据“世界不平等实验室”2023年发布的报告,印度最富有的1%人口控制了全国40.1%的财富,其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22.6%。这是全球最严重的贫富分化之一。

根据印度财政部的数据,2023—2024财年FDI净流入下降至266亿美元,为17年来最低水平。FDI流入行业集中在IT、金融服务、可再生能源和高端制造业。资本净流出背后,是外资面对印度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选择。
2024年3月,孟买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过100家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公司。这一数字在疫情前仅为30家。
资本市场繁荣,经济基本面火热,但印度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的联邦结构,使得资本的流入带有极强的“短期套利”性质。美国多家投资机构因此维持“观望”态度。

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2024年4月的一份联合评估报告指出,“印度经济增速高,但系统性制度壁垒和强烈的保护主义政策构成投资隐患。”
这份报告直接将印度归为“战略协作但非经济融合型国家”,正式标注出“快速发展,无法收割”的经济态势。
左脚踩东盟,右脚踹外资,美国插不上话2022年5月,印度执法局依据《外汇管理法》,冻结中国小米在印度账户中的46.63亿元人民币。2023年4月,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裁定小米败诉。此案从指控、查封到宣判,历时11个月,成为外资企业在印度“产权不保”的典型案例。
小米汇出的资金是向美国高通等公司支付的专利授权费。印度执法机构认定这些费用“不构成实际服务”,判定小米违规。这起事件背后,是印度以法律为手段限制资金外流、遏制外企影响力的经济民族主义本质。
2020年至2023年,印度政府累计封禁414款中国App,并针对中国产品征收五年期反倾销税。与此同时,印度在2021年退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立即宣布对电子零部件、钢铁、汽车零件等13个行业加税。

据世界贸易组织2023年报告,印度是全球累计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共计972次,其中对中国发起的为232次,居全球第一。
2021年,印度还对美企亚马逊处以20亿卢比罚款,理由是“披露不实”;沃尔玛则因违反零售法被罚13.5亿美元,随后宣布撤离印度市场。
印度财政部数据表明,从2014年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在印度的公司或办事处。据此计算,约六分之一的外资企业退出印度市场。《福布斯》2023年10月专文称:“印度正由‘世界工厂候选’转向‘投资迷宫’。”

印度当前推行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虽对部分行业提供补贴,但对参与企业设有高度行政化的门槛与审批机制,并且规定必须“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与原材料”。多项规定将外资企业排除在主要利益分配之外。
印度国家安全局在2023年1月公开表态:“要确保本国数据、本地存储、本地审计,避免数字殖民化。”该政策导致谷歌、微软等美企在数据存储、云服务业务中面临更严监管。
在这样一套机制下,美国即便在全球资本层面具有强大影响力,也难以在印度“拦腰割肉”。资本进不去、监管过不去、利润拿不出,这一“有门槛的合伙人”形象让美国战略界选择“退一步”处理印美经济关系。

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提出“印太战略”概念,明言“印度是美国在亚洲安全结构中的支点国家”。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将此战略升级,将印度定位为印太战略中的“核心合作者”。
印度对此反应积极。2022年6月,在东京举行的第四次“四方安全对话”(QUAD)峰会上,印度提出扩大在南中国海的军事侦察行动。
2023年8月,美国宣布与印度共同设立“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IPMDA)”,加强海上监视与预警系统共享。2024年3月,印度与美国在安达曼群岛开展联合反潜演习。

印度通过积极参与印太战略,意图借力强化“印度洋主权”主张。2023年,印度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设立“区域航运调度中心”,并向毛里求斯派遣常驻军事顾问。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公开表示:“印度要从南亚区域大国,成长为东亚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美国则试图利用印度的地缘优势,实现“由东而西”的包围圈策略。然而,美国2023年国务院内部报告也指出:“印度不会成为美式安全同盟的一部分,而更像一个利益共同体中的战略节点。”

2024年2月,美印“2+2”部长级对话在新德里召开。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联合声明中提到:“美国理解印度的战略自主权。” 这句话在印度媒体广泛传播,被视作美国默认印度“不选边站”的现实状态。
印度对南中国海的战略介入,在战术上服务于印太战略,战略上却维持与中国不直接对抗的姿态。2024年1月,印度海军宣布取消原定于南中国海的单边演练计划,改为“东盟框架内参与演练”。

美国要靠印度制衡中国,但又无法掌控印度的行动自主性。这种“既依赖又无法合作深入”的关系,成为美国在亚洲战略布局中的最大结构性矛盾。
三重无奈,构成美国无法收割印度的核心困局:经济上火热但不开放,制度上复杂且不透明,战略上依赖却不控制。面对这样一个既火热又难以操控的“准盟友”,美国的算盘响了半天,结果是——算盘珠子掉了一地。
参考资料印度,开始直接抢了!-新浪-2023年04月25日
胡志勇:美国印太战略的印度角色及影响-《联合早报》-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