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广阔的大陆垂涎已久。早在1592年,在日本刚刚完成其首次全国统一后,丰臣秀吉便指挥着二十余万日军跨过海峡冲进东亚大陆,欲借道朝鲜半岛入侵中国,“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直入大明国,使四百州化我俗,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愿。”
鉴于自身分裂状态及实力不如于中国,日本在其后三百年间,不敢挑战中国;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力见长,加之中国清朝政府因腐已进入暮年,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清廷完败,日本“欣喜若狂”,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2.3亿两白银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
此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凭此飞速扩张。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却陷入长年累月的急剧动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板桓征四郎一遍又一遍的电话中,“我是板垣,立即按计划进行。”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之前的8月下旬,日本铁路守备队即秘密向苏家屯、沈阳一带集中,同时驻在朝鲜境内的第19、第20师团全部开抵图们江沿岸,南满铁路沿线日军多次举行演习。
在张学良转来蒋介石主要内容为“采取不抵抗政策,竭力退让,避免冲突,千万不要‘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等语的铣电中,“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的20万东北军未经战斗,撤出时,蒋介石正在江西督阵“围剿”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由中共领导的中央红军。
其后,不到半年时间,有着日本面积四倍余的东北沦陷。仅东北军兵工厂一处即损失步枪95000余支、各式机关枪2300余挺、各种口径大炮650余门、各式迫击炮2300余门、各式飞机260余架;其他各类弹药、器材、被服、粮秣、银元、金条等其他物资,不计其数。
将诺大的中国东北出乎意外顺利地拿下,从此,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军人信心爆棚,随后入关,发动了“七七事变”,又轻易地拿下平、津;因此,在第二次(1937年8月13日始)攻打中国上海(第一次是1932年1月28日)时,日本政府和军人已开始叫嚣着要“三个月灭亡中国”。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好战的狂潮已席卷整个日本岛,就连一些新生儿,都取名征服的“征”和胜利的“胜”字,全民陷入一种病态的癫狂状态。当时的日本,上至天皇,下至一般民众,只要日军每次在中国取得一次胜利,都要举行庆祝仪式:集会、游行,乃至集中收看当年日军军部拍摄的各式各样在中国的“入城仪式”。
淞沪会战
为使“三个月灭亡中国”,日本在国内先后进行了多达九次全国动员和先后多达五次派出增援部队,攻打当时占中国贸易量达90%的上海;日本从当初的1万人,增加到30多万人。
开战初期(8月13日始),日军在浦东登陆失败后,调集约五十八艘运输舰,运载第3师团、第11师团主力、及吴港、横须贺海军陆战队为先遣队,在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指挥下,集结于引翔港镇、殷行镇、张华浜、吴淞镇、宝山、狮子林、川沙镇、浏河一带江面。
9月初,计有第3、第11师团及第13、第9、第101师团、台湾旅团、伪满军各一部与海陆战队等,共10万余人,炮300余门(不含舰炮),战车300余辆,飞机200余架。
9月底,日本增援的第9师团、13师团、近卫师团、101师团、102师团、107师团、114师团、116师团之一旅团及台湾军、伪满军于芷山、李春山等部,先后到沪,总计兵力在20万人以上。
11月5日,日军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率领第6、第18、第114师团及其国崎支队,集结舰船八十余艘,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附近的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嘴、柘林等处同时登陆(日军实施迂回战略,当时杭州湾中国方面防御最为薄弱)。
11月12日,日军得到了第5次增援,其主力为从东北调来的第12师团大部,由晋北调来的第5师团之第9旅团,至此,日军投入淞沪战场计有14个师团,近30万人(这还不包含当时日军投入使用的特种兵、海军陆战队及伪满军队)
为抵御日本“举国之力”的侵略和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中国军民进行了一场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第二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结束,历时3个月,中国军民在付出伤亡30万人的沉重代价下,以劣势装备同敌人拚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当时所谓“速战速决”的美梦。
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击日人的侵略14年矣!
期间,中国军民与日军大小战斗165000多次,歼敌1500000人,占二战日军阵亡人数的70%,与此同时,中国山河破碎,付出了无数生命和鲜血,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1亿多民众妻离子散,按当时物价计,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超过6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