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932年3月,日军发动侵占中国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30年代初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日本以沉重打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日本为转嫁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加速了以武力侵略中国的步伐。继"东方会议"、"大连会议"策定《对华政策纲领》之后,陆军中央部于1931年6月制订了《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伺机发动战争。据此,关东军相继制造"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为进攻东北寻找借口,正当其剑拔弩张时,8月16日,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达对日军的寻衅不予抵抗的命令。张旋即向所部转达了此令。日本关东军乘中国国民还没有集中力量诛除异己和"围剿"工农红军以及东北边防军主力部队入关,东北防守减弱之机,以1.05万余人,采取以寡击众、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方针,向中国东北三省19万守军发动攻击。由此东北出现好多抗日女英雄,你知道她们是谁吗?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
一.赵一曼
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大姐夫郑佑芝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1927年夏,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翌年,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赵一曼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的珠河县处死“示众”。1936年8月1日,日军将她押往珠河。8月2日,日军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此时,赵一曼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二.许成淑
许成淑,女,朝鲜族,1915年生于吉林省延吉县茶条沟仲坪村。她读完小学三年级后便进了朝鲜革命者办的夜校。1930年她参加了村里的反日活动,第二年加入了少年先锋队。后成为东北抗联第二军机枪手,因作战勇敢,官兵佩服,大家都叫她"女将军"。1936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6月,千余名日伪军从三面将一团围在间三峰上,二十一岁的许成淑浴血奋战在最前线,9月,她的丈夫朴光奎连长在战斗中牺牲,许成淑化悲痛为力量坚持战斗。
许成淑
许成淑相继参加攻打大蒲柴河镇、抚松县城、安图县东清沟、临江县大阳岔伪军据点,间山峰遭遇战、濛江那尔轰集团部落、四方顶子等战斗。出色地完成了桦甸木棋河、敦化大蒲柴河战斗的战前侦察任务。1939年 4月,在安图西北岔战斗中,她冲锋在前,打死了许多敌人,并缴获了一挺机枪。1939年8月,在攻打大沙河战斗中,为掩护部队她腿部负伤被俘。敌人用各种酷刑折磨她,但她都不肯屈服。无奈,只好让她的父亲劝降,都折服不了她钢铁意志。敌寇只好判处许成淑死刑,临刑时,她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殉国。
三.冷云
冷云,原名郑香芝,1916年出生于黑龙江桦川县悦来镇,家境较好。上师范学校时,她立志为国为民而改名郑志民。秘密参加抗联时,为避免牵连家人及掩护故乡党组织,才从自己喜欢的唐诗中的句子取了这个化名。1931年,冷云进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在关内受过革命教育的董仙桥老师成为她追求新思想的启蒙人。1934年,她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佳木斯市委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
冷云
冷云1938年10月2日,冷云等人随部队行军到达牡丹江支流的乌斯浑河边,这条河的名字按满语翻译是“汹涌浩烈”,此时又正值秋后涨水。部队在河畔露营后,因寒气袭人燃起几堆篝火,冷云等人在火堆旁相依偎着入睡,年仅13岁的女战士王惠民还把手放在她怀里。此时日伪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到处布置了侦察炊烟和火堆的守望哨。他们燃起的几堆篝火被10公里外的奸细发现,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便指挥一千多人包围过来。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敌人,急忙向外冲,冷云率女战士猛烈向敌开火以垫后掩护。大部队冲上几百米外的柞木岗脱离了险境,却见八个女战士在岸边被包围,三次派人回救都被敌密集火力阻住。 这时有人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同志们,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敌寇从喊声中发现被围的都是妇女,便想抓活的。战友们听到枪声不久便停息,接着传来敌人的怪叫,显然女战士们已打完子弹,日伪军也停止射击冲上来。突然,河边响起几声爆炸,这是冷云她们向近前的敌人投出的最后几颗手榴弹。硝烟散后,一幅壮烈的图景出现——八位女战士搀伤相扶,一起步入寒冷刺骨的江水,随即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中。为掩护部队突围,冷云率女战士们战至弹药用尽,一同投江牺牲。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写下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冷云可敬之处,在于她是与旧式烈女完全不同的巾帼英雄。
四.孙玉凤
孙玉凤生于镜泊湖西北的沙兰西营城子,父亲是个读书人,家境殷实,从小读书,长大了心灵手巧,相貌出众,是沙兰方圆百里的漂亮姑娘。父母对她管束很严,平时不准许她出门如果有事非出去不可,必由母亲亲自陪伴,寸步不离。但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东北大地的时候,再紧的闺门也难以挡住热血青年爱国爱家的热忱。当抗日的呼声响彻环宇的时候,这个有胆识的东北女孩就开始酝酿离家抗日。然而这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父母却打算把她许给一个在伪警察中当巡官的表哥。让她以后衣食无忧,做一个官太太。开始,孙玉凤死活不同意,也不理表哥的上门纠缠,后来,她发现表哥带着匣子枪,便起了携枪抗日的念头。于是,她一改以前的冷漠态度,突然“热情”起来,非让表哥教她打枪不可。表哥以为孙玉凤开始对他有了好感,煞是殷勤地教着她,一来二去,孙玉凤学会了使用匣子枪。
孙玉凤
孙玉凤经过与日本鬼子面对面的斗争,越来越沉稳成熟了。1933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平南洋”反日总队的妇女队队长。这年冬天的雪下得特别大,孙玉凤、李荆璞带领战士们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在穆棱县东部的大森林中艰难地行进着,就在离边境不远时,日军的一支巡逻部队沿着他们在雪地留下的足迹追了上来。看到情况危急,孙玉凤对李荆璞说:“你先走,我在这里拖住他们。”身负重任,李荆璞没有办法,只好留给她两个排、两挺机枪,说了一声:“你要多加小心。”就带领其他战士向东部的树林撤去。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为他与孙玉凤的决别。
孙玉凤看着李荆璞向东撤了,就命令战士加大火力,吸引敌人,日军听到这边火力猛烈,以为遇到了游击队主力,攻势也更加强劲。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敌众我寡,孙玉凤和战士们被黑压压的敌人团团围困在一个小山崖上。子弹打光了,战士们也一个个倒在孙玉凤身边。她的腿上也中了子弹,鲜血渗透了厚重的棉衣,包围圈越缩越小,敌人看到有女人,便想捉活的,停止了火力,叽哩哇啦向孙玉凤扑来,孙玉凤强忍着伤痛,慢慢站起来,看看渐渐逼近的敌人,看看那湛蓝的天空,莽莽的雪岭,她多么爱这蓝天,多么爱这片土地,多么想与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守护着它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那群豺狼粉碎了她美好的梦想。两行清泪顺着眼角流了下来,她狠狠地甩甩头,向敌人打出最后一梭子子弹,抱着机枪毅然向悬崖下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