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对肾脏的伤害有多大?控制不好,会发展成为尿毒症?

刘用的备忘录 2024-03-31 02:31:15

“还好我几年前有及时到医院治疗,而且听医生的话对尿蛋白加以控制,我的病才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治疗的程度。”这是一段来自何先生的话。那为何何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几年前,何先生偶然发现自己的尿液中总是会有一些泡沫,到药店买了金钱草颗粒等去服用后无明显效果,就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之后,何先生才明白自己是得了肾小球肾炎,而尿液中总是出现泡沫,是出现了蛋白尿。

从医生那里得知,如果对蛋白尿不管不顾,持续性的蛋白尿很有可能影响肾炎的预后,会进展成为慢性肾衰竭,最后发展到尿毒症。

何先生听了之后庆幸自己没有不当一回事,并听从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再次复查,尿蛋白已经接近正常,肾病也未再进展。

那尿蛋白指的是什么呢?

尿蛋白是指在尿液中含有的蛋白质,正常的肾脏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结构被称为肾小球,肾小管。肾小球有一层滤过膜,是用来阻止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等通过的。

而肾小管可将从肾小球中滤出来的95%以上蛋白再重吸收回去,因此,正常人尿液中仅含有微量的蛋白质(<150mg/24h)。

当蛋白超过100mg/L,或超过150mg/24h时称为蛋白尿,超过3.5g/24h时我们称为大量蛋白尿。随诊尿中蛋白的含量增多,尿中便可出现细密的泡沫且不易消失,这是蛋白尿的表现。

尿蛋白对肾脏的伤害有多大呢?

值得一提的是,出现蛋白尿并不是一定是因为肾脏疾病。高热、寒冷、剧烈运动、妊娠等也可引起蛋白尿,这就是生理性蛋白尿,也叫功能性蛋白尿,大多数为一过性的,诱因去除之后便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的蛋白尿却有很大的危害,具体有哪些呢?

1、蛋白尿的毒性:

持续大量的蛋白尿的出现,对肾脏具有明显的系膜毒性,蛋白可在系膜区过度沉积,从而造成系膜硬化;还可引起肾小球、肾小管相关细胞缺氧、损伤、衰老,诱导肾脏纤维化,引起肾脏萎缩,肾小球滤过率减退。

此外大量的大分子物质进入肾小管之后,就会与小分子物质进行竞争,蛋白质被重吸收增多,造成过度沉积,诱使相关酶活性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构会被破坏,肾功能就这样一步步衰退。

蛋白尿的出现,更多的是提示肾脏疾病的发生,如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临床表现均会出现蛋白尿。而肾小球、肾小管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蛋白尿对其还有毒性作用,如此一来,对于肾脏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恶性循环,肾脏最终也只能走向衰竭,最后发展到尿毒症。

2、蛋白尿可加快肾功能的恶化速度:

有研究表明,加速进入肾衰终末期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基础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而是诱发因素。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年龄、蛋白尿、高尿酸血症等与肾功能下降独立相关,24h尿蛋白定量与慢性肾功能呈负相关,由此可见,蛋白尿就是加速肾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因素。

持续性大量蛋白尿可导致肾小球高滤过,加重肾小管和肾间质的损伤,进一步导致肾小球硬化,长此以往,肾小球滤过率反而会降低,肾小球无法发挥自身功能,肾小球硬化不断发展,最终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丧失,加快肾脏衰竭,最终发展到尿毒症。

3、蛋白尿对全身的危害:

出现蛋白尿不去控制,24h尿蛋白含量只会越来越高,而尿中蛋白质越来越高就会导致血中的蛋白变少,而蛋白质在人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可维持血中渗透压,血中蛋白质减少,血管中以及细胞内液体就会跑到细胞间质中,引起组织水肿。

蛋白质还起到免疫作用,球蛋白是主要的免疫物质,血中球蛋白减少,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免疫力下降便容易感染,而蛋白尿产生原因中便有因为肾脏感染引起炎症,进一步感染只会在原有基础上加重肾脏损伤。

总的来说,机体内蛋白质的减少,会导致整个身体处于低糜状态,物质代谢障碍,失去活力,食欲差,容易导致感染等,而这些只会导致肾脏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肾衰竭、尿毒症的可怕之处

在前面我们经常提到肾衰竭,尿毒症,很多人应该这两个词不陌生,肾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病发展到肾功能不全的一种病理状态。

尿毒症是慢性肾病的终末期,由于肾脏在体内有排毒的功能,慢性肾病进展到终末期,功能几乎丧失,体内毒素无法顺利排出,堆积在体内累及多个器官,导致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不加以控制尿蛋白,对肾脏的损害是及其大的,当肾脏发展到终末期时,再来挽救就已经晚了,这也是我们需要控制蛋白尿的原因。

蛋白尿作为一个肾衰竭危险因素,也是一个可逆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常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酶抑制剂类药物来进行治疗,以减轻蛋白尿对肾脏的损害作用,从而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