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五路伐夏虽然失利且因党争导致王安石罢相但西夏也受到重创

史海撷英 2024-11-15 19:04:05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第二位君主李谅祚驾崩,遗诏儿子李秉常继位。也是在这一年,宋英宗驾崩,宋神宗继位,两个老对手,都迎来了少年天子。

不过宋神宗继位的时候已经十九岁了,执掌朝政没有问题,但李秉常不过七岁,朝政大权只能由其母亲梁太后执掌。

梁太后垂帘后,立即安排弟弟梁乙埋为宰相,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梁氏家族成为继没藏氏之后权力最大的外戚家族。

只是梁太后和梁乙埋尽弃李谅祚时期的汉化政策,对内恢复李元昊时期的政策,对外则放弃和北宋交好,多次派兵劫掠北宋边境,让北宋西北边境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啰兀城一战,算是打醒了梁太后,自知西夏国力无力和北宋打消耗战,转头就和北宋交好。此时宋神宗正忙着改革,急需稳定局势,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这件事。

北宋形势图

当然,梁太后和宋神宗都知道,这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梁太后需要休养生息,宋神宗需要变法,仅此而已。

只是梁太后掌权多年,丝毫没有放权的意思,引起李秉常的不满。

和一心恢复旧制的梁太后相比,李秉常非常崇尚汉文化,经常向被俘虏的汉人文士里请教和学习宋朝的礼仪制度,意图复行汉礼。只是权力都被梁太后掌握,复行汉礼受到了阻碍和反对,为此,李秉常打算借助宋朝的势力清除梁氏外戚。

元丰四年(1081年),李秉常派汉人将军李清出使宋朝,却被梁太后半路截杀,得知李秉常居然要拿河南地换取宋朝的援助,气得梁太后直接将李秉常囚禁了起来。

消息传来,满朝震惊,此前西夏皇族就已经对梁太后擅权不放不满了,如今又囚禁了李秉常,加上李秉常这么多年,也培植了一部分亲信,一时间,各地反梁势力纷纷举兵,整个西夏处于混乱之中。

当然,这个消息也传到了宋朝。

此时对于西夏的内乱,宋朝出现了主战和反战两种声音,主战派以鄜延路总管种谔为代表,种谔认为,西夏内乱,这是天赐良机,本来西夏和北宋是兄弟之国,李秉常算起来,是宋神宗的“兄弟”,兄弟被囚,理应“搭救”,出兵名正言顺。加上西夏支持李秉常的人不少,里应外合,足以灭了西夏。

而反战派代表知枢密院孙固等人认为,大举出兵,胜负难料,万一西夏大敌压境的时候团结一致怎么办?因而孙固主张,政治上扶持,借此分裂西夏,然后徐徐图之。

两种声音都有道理,但此时的北宋经过王安石变法,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而宋神宗自信心满满,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西夏问题,认可了种谔观点。

元丰四年(1081年)七月,命宦官王中正、李宪以及大将种谔、高遵裕、刘昌祚五人领兵,兵分五路直取西夏。其中王中正领步骑六万人,为第一路;熙河路、秦凤路总管李宪统领步骑十万人,为第二路,是兵力最强的一路,且骑兵中还有三万吐蕃骑兵;鄜延路总管种谔带领九万三千人种家军,为第三路;外戚高遵,带领环庆军步骑八万七千人,为第四路;泾原军由刘昌祚率领,步骑共五万人,为第五路。

五路大军共计三十五万人,加上后勤的民夫,数量已经超过了五十万,成为北宋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可以说宋神宗将所有的本钱压在这场战争上。

而在战略上,王中正和种谔负责右翼进攻西夏军队,而李宪负责在左翼进攻西夏军队,中路则交给高遵裕和刘昌祚,由高遵裕节制刘昌祚,二人负责攻下灵州,从战役层面上,三十五万大军是完全碾压西夏的。

李宪

同年八月,李宪从熙州出兵,一路打到西使新城,击败西夏两万骑兵,而后进兵汝遮谷,击溃这里集结的数万西夏军,这一战,死于宋军手上的西夏兵没多少,反而在溃退中因自相践踏死伤众多。

八月中旬,李宪逼近西夏最为重要的后勤基地龛谷城,但此前两战,西夏接连战败,以至于士气低弱,望风而逃,李宪不费吹灰之力,直接拿下龛谷城,将城内囤积如山的粮草补给纳入麾下。

休整一番后,李宪继续进攻,成功在九月份攻下了西夏重镇兰州,随即驻扎兰州,防御西夏的反扑。

初期势如破竹的消息极大地振奋了宋朝军心,连宋神宗都觉得,这次西夏必败无疑。

沉浸于灭亡西夏的宋神宗当即下令李宪不准休整即刻拔营,要么渡过黄河,攻下甘、凉,要么直接东下,和其他几路汇合,一起征讨。

尽管大军需要休整,但得到圣旨后的李宪还是决议继续出兵,在路线上,他选择东下,好在宋军士气正旺,三战三捷,于十一月份直接攻下了天都山,一把火将建在这里的西夏皇宫烧了个干净:“天都山内建七殿,极壮丽,府库、官舍皆备。宪入,系焚之。”

王中正

李宪在西边打得西夏溃不成军,但在东路,王中正却表现得一言难尽。

对于王中正来说,这一战和此前一样,顺风可以打打,逆风直接溜,完全不知道这一战在宋神宗心中的地位和意义,当时河东军粮草充足,但他只带了半个月粮食就出兵了。而从麟州出发后,仅仅只是捣毁了西夏几个小村寨,连西夏兵都没遇到。但王中正却以为是西夏畏惧自己,望风而逃了,开心地给宋神宗报捷,声称自己推进很顺利,已经进入西夏领土了。上报之后,就原地等待宋神宗下一步的命令,这一等就是九天。

宋神宗得到“捷报”后,误以为他和李宪一样,杀得西夏溃不成军,立即命他继续向西推进。

这让王中正有些傻眼了,报捷无非是邀功,在他眼里,已经取得“战绩”后见好就收,要么原地筑城结寨防御,要么凯旋回朝。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继续推进,事已至此,王中正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西进了。

说实话,王中正压根就没做好深入的准备,也没安排人前去探路,最终在推进中迷了路,甚至闯入沼泽,损失了不少士卒马匹和辎重。就这样,磕磕绊绊走了二十多天,王中正才带着疲军勉强抵达夏州城。

只是经过这么折腾,宋军早已人困马乏,而夏州的西夏兵却早已做好了防御的准备,王中正在缺乏粮草的情况下,选择攻打附近的宥州。

宥州只是西夏的小城镇,无险可守,西夏兵很快就逃了,王中正很轻易地攻下了。进入宥州后,王中正先将城内百姓屠戮一空,而后又向宋神宗报捷,声称自己“斩获贼首,不可胜计”。然而宥州毕竟是小城,城内的粮食不足以维系宋军的人吃马嚼,眼看有不少人饿死城内,王中正更不敢进攻夏州,干脆利落地跑回了宋朝境内,完全没发挥一点作用。

至于种谔呢?毕竟是老将,也是主战派,和王中正同一天出发,目标直指西夏重镇米脂,在这里,要面对西夏的主力。

米脂易守难攻,种谔打了三天都未能攻下,而在这个期间,种谔得知有八万西夏援军就要赶到,深知一旦西夏援军逼近,宋军就会腹背受敌,当机立断下令撤退。当然,不是真的撤退,而是给米脂西夏军营造惧援军后撤的假象,而后在援军必经之路的无定河边设下埋伏。就这样,八万西夏兵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入了埋伏圈。

尽管有人说北宋善于攻城,不善野战,但和西夏相比,在双方兵力和状态接近的情况下,西夏野战完全不是宋军对手,加上西夏现在是被伏击,人心惶惶下,很快就被击溃了,八万援军损失一大半。

而得知援军被击败后,米脂的西夏兵人心浮动,军心不稳。种谔则趁着大胜之威,再度包围了米脂,守将令介讹遇自知守城无望,选择献城投降。

五路伐夏形势图

米脂一战,种谔大破西夏主力,西夏兵畏惧种谔的攻势,一时间,夏州、石州、银州的西夏守将纷纷弃城而逃,种谔连得三州,加上此前北宋得到的绥州,相当于恢复了定难军当年的势力范围。

尽管有王中正的全程瞎折腾,但李宪和种谔的强力进攻已经让西夏人人自危,境内人心惶惶,亡国之象已经显现。

当然,还得看看中路主力高遵裕和刘昌祚,他们的目标是灵州。

此前因为李宪和种谔的疯狂进攻,中路守备相当空虚,借着这个机会,高遵裕和刘昌祚一路高歌猛进,其中刘昌祚直接追着西夏残兵到达灵州。而西夏残军逃亡城内后,居然忘记关了城门,这是攻入的大好时机。但刘昌祚认为有诈,不敢进攻,打算等高遵裕一起来再说。说实话,如果直接长驱直入,灵州必破,但刘昌祚却犹豫了,就在其犹豫的时候,西夏人手忙脚乱关闭了城门,得以逃过一劫。看到这个情况的刘昌祚大为懊悔,但战机已失,懊悔也没用。

战事进行到了这里,宋军还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初期的战略。

和节节胜利的北宋相反,西夏是接连败退,目前都城积极被逼近,整个西夏朝廷人心惶惶,难道西夏亡国就在今日?

梁太后

生死存亡之际,梁太后站了出来,尽管此前因李秉常被囚,国内群情激愤,但在宋军进攻下,西夏还是团结了起来,得以让其整顿军心,暂时稳住了局势。

眼看野战打不过宋军,梁太后下令,将所有能调动的军队都调到灵州,外围则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以一国之力守一城,而后派出少量的骑兵,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截断宋军的粮道,意图耗死宋军。

这一招,算是挽救了西夏。

要知道,西夏有横山天险作为屏障,这里地势险峻,车马牲畜不得过,军粮运输完全靠民夫背运,因而几十万大军的作战,对宋军的后勤是相当大的考验。

随着北宋战线的拉长,补给的难度越来越高,哪怕宋军战斗力高,但没有粮食,也无济于事。所以,后来的情况,也如梁太后所料,前面宋军围攻灵州十八天都未能攻下,后面粮道却屡屡被西夏骑兵截断,导致前线大军粮草消耗殆尽,一时间,宋军疫病丛生。

而在这个时候,由于秋雨绵绵,河水暴涨,西夏抓住这个机会,掘开黄河大堤,水漫宋军,宋军仓皇撤退,等退回境内的时候,十三万大军仅有七万余人。

随着中路大军的溃败,原本牵制西夏的李宪和种谔也失去了继续进攻的意义,劫掠后退回宋境。

至此,除了兰州和米脂,其余攻下的城池又都还给了西夏。

从这一点来看,五路伐夏,声势浩大,却损失惨重,未能完成灭了西夏的目标。

怪谁呢?自然怪宋神宗了。说实话,这一场的战败,完全是宋神宗的责任。首先就是出兵时间,八九月份,正是马匹最肥硕的季节,非常有利于西夏利用骑兵截断粮道。

当然,时间不对,问题也不大,只要战场上获胜就行。但宋神宗偏偏任用王中正这样能力堪忧的人指挥大军,导致王中正这一路徒劳无功,损耗粮草无数,却全程无能,如果和高遵裕、刘昌祚合兵一起,多了几万人,情况或许不一样。

而且恰逢神宗内部党争,宋神宗被迫罢免主持改革的王安石,直接导致无人可以统一指挥军事,恰好,宋神宗总喜欢遥控,明明远离战场,却经常不顾前线的实际情况越级指挥,甚至已经细致到了某些堡寨的具体情况都要来回反复的程度。而且宋神宗本身军事能力又不行,只想一战功成,却没有规划任何立足点也不巩固占领区,更别说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最终为宋军一退再退埋下伏笔。

当然,五路伐夏并非一无所获。首先就是收复了兰州,焚毁了西夏皇宫,政治意义极大,要知道这里可是李元昊皇宫所在地,而天都山又是西夏神山。

此前因为补给问题,宋军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如蝗过境,大肆搜刮下,导致西夏境内赤地千里,而后西夏掘开黄河水淹宋军。尽管让宋军退却,但却给西夏带来更大的损失。可以说,西夏尽管守住了,但战争给西夏带来的损失远高过宋朝,此前双方战争就断了岁赐和互市,加上这场大战,西夏境内财政困乏、物价暴涨、官民怨恨、民不聊生。

也因此,在这场战争后,双方战争攻守易势,战争的主动权开始向宋朝转移。此前宋军在野战里爆发的战斗力,也让党项人畏惧不已,更让当初李元昊积攒的自信心完全被摧毁。此后,西夏变得保守内敛,畏惧与宋军野战,自然也就放弃了自己的优势,即利用骑兵突破宋军优势兵力,而后围在一起歼敌。

至于北宋方面,经过战败总结了教训,知道对付西夏不是倾举国之力去碾压,而应该缓进急战,堡垒推进,牵制西夏的精力,不断给西夏放血,消耗其有生力量。一步步蚕食其战略纵深,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地堡流浅攻战术。即沿边筑堡,慢慢蚕食,尽管西夏也不断试图阻止宋人筑堡,但效果甚微,根本没法对付。到了宋哲宗时期,靠这个战术,已经拿下了夏州与绥州,这可是西夏的龙兴之地,而后几十年,北宋又拿下了横山天险,可以说拿下西夏指日可待。只是很可惜,北宋占据优势后,却爆发了靖康之变,陕西精锐被征调勤王,却在朝廷昏招下,损失殆尽。北宋覆灭后,张浚主持陕西,在富平一战丢了陕西,至此,宋和西夏再也不接壤。

西夏在宋金之间苟延残喘,居然又活了百年,不得不说,国运这种东西,真的说不准。

1 阅读:70
评论列表
  • 2024-11-16 21:21

    可惜了,但也说明战前准备很不充分,武将对西夏城市及地理环境根本不咋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