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约轰炸牺牲的记者许杏虎,如今在家乡享受何种待遇?

浮华得历史 2025-02-08 18:21:10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突然遭到北约导弹袭击,年仅31岁的许杏虎和他的妻子朱颖永远留在了这片异国的土地。

这个来自江苏农村的年轻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努力紧握着钢笔,想要记录下最真实的报道,他用生命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英雄小伙,如今多年过去,在家乡享受着何种待遇?

文章内容、图片均来源网络,信息来源赘述在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切勿当真

——【·为真相献身·】——

1998年2月,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部矛盾升级,致使科索沃地区发生武装对抗,南联盟爆发了内乱。

同年7月份,光明日报的记者许杏虎,带着同为记者的妻子朱颖来到了这里,开始对这场内乱进行调查并报道。

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在普通不过的内部矛盾的总爆发,却不曾想这其中竟然还有北约的影子。

南联盟主要的民族有两个,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他们之间素来不和。

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则在背后进一步挑动两族间的隔阂,支持科索沃地区的阿族人组织起了极端组织,暴力对抗以塞尔维亚人为主的南联盟政府。

而北约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希望能够削弱南联盟,将自己的势力部署到巴尔干半岛之上。

美国甚至在双方的和谈会上,要求北约的军队直接驻扎进科索沃。

在被南联盟拒绝之后,北约的喉舌便开始大肆渲染南联盟的“人权问题”,试图引导舆论。

这让清楚事件原委的许杏虎十分的恼火。

为了将真相公布出去,他顶着随时可能要他性命的枪炮,在一线记录并报道南联盟最真实的状况。

到1999年年初为止,他一共发布了90余篇的消息和分析文章,更是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前,向国内发回一篇名为《离轰炸还有多远》的文章,揭露了北约的虚伪。

而随着3月24日北约的正式介入,南联盟变得更加危险,空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可许杏虎依旧没有退缩,仍然在一线报道真相,即便炸弹就在他的旁边爆炸,他都没有后退一步。

直到5月8日,北约轰炸机向中国大使馆投下5颗炸弹,他和妻子朱颖均被卷入其中,与新华社的同事邵云环一起壮烈牺牲。

——【·烈士归国·】——

当北约轰炸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传出来后,举国哗然。

虽然因为有许杏虎的报道,人们对北约的虚伪早已心中有数,但却没能想象到他们竟然会直接轰炸中国大使馆。

由此,全国上下爆发了反对北约暴行的抗议游行,北约集团面临着强烈的舆论压力。

而许杏虎、朱颖和邵云环三位烈士的遗体,不久之后就被送回国内。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的卓越贡献,许杏虎被追封“革命烈士”和“人民的好记者”称号,以革命烈士的身份,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之中。

而南斯拉夫方面,更是授予他“南斯拉夫之星”勋章,是仅次于大型勋章的第二高级勋章。

可以见得,他的牺牲对于中南两国来说,都是十分悲痛的。

为了纪念许杏虎等三位烈士,包括他的老家江苏丹阳在内,全国多地进行了降半旗的默哀仪式,以表达沉痛悼念。

他出生的后北洛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不仅专门为他和朱颖立了纪念碑,更是将村子改名成杏虎村。

而村中那条贯穿南北的无名小路,也以“杏虎”冠名,以供后人缅怀。

在这些纪念活动中,人们也清晰了他那英雄的一生。

——【·英烈的一生·】——

许杏虎的学习能力很强,尤其在语言方面尤为突出,凭借优异的成绩,在1986年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主修塞尔维亚语。

因为所修的语种过于小众,相关的教材十分的稀少,学校内也没有多少这方面的资料。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他一有机会就去各大图书馆找与塞尔维亚语有关的书籍自学,凭借着在语音上的天分,熟练掌握了塞尔维亚语。

虽然许杏虎学习的专业小众,但好在就业却十分的顺利。

彼时光明日报正好缺少一些小语种人才,来搞国际部的国际宣传报道,而他正是这方面的人才。

因此在他还没毕业的时候,国际部的负责人就找上门来,为他提供了这份记者的工作。

他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将中国的声音传到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国家之中。

到了1994年,许杏虎认识了一位新同事——朱颖。

在一番了解之后,他被朱颖那份认真、坚韧的性格吸引,不自觉的想要和其交流;朱颖同样被他心地善良、行事果决的性格吸引。

就这么着,两人谈起了恋爱,成了单位中令人艳羡的金童玉女。

在谈了几年恋爱之后,许杏虎下定决心要娶朱颖回家,两人在98年年初正式结婚。

可没想到婚后不久,科索沃战争就爆发了,作为国际部中塞尔维亚语最熟练的记者,许杏虎自然担起前往一线报道的重任。

担心丈夫的朱颖,也主动提出要跟他一起前往南斯拉夫,配合他工作。

这对新婚不久的夫妇,就这么踏上了一条险路,且一去不回,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虽然美国为这次轰炸南联盟大使馆道了歉,却仍然坚称是“误炸”。

而且北约的暴行也并没有因此结束,他们依旧在南斯拉夫的上空我行我素,直至和南联盟签订停战协议,科索沃地区交由联合国托管。

彼时因为我们相对较弱,没办法直接为许杏虎讨回公道,但这份屈辱却并没有遗忘。

现如今,我们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了。

六代机首飞、东风导弹的试射、航母的接连下海服役,种种成绩让我们可以挺直腰板,不再需要过多的顾忌。

这或许就是对三位烈士最好的回应了。

参考资料

头条百科:许杏虎

光明日报总编辑王晨沉痛悼念许杏虎、朱颖同志 [央视网]

离轰炸还有多远 [光明日报 许杏虎]

...

0 阅读:28

浮华得历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