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晚年病重后曾多次念叨:我看见哥哥了,我和他散步去

清云说说历史 2024-12-14 02:42:09

在动荡不安的岁月中,毛岸青与毛岸英兄弟间的深厚情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30年,随着他们母亲杨开慧的英勇牺牲,这对年幼的兄弟被释放出狱,开始了一段充满艰辛的漂泊生活。他们曾数次流落街头,饱尝生活的苦难。然而,在这段艰难时期,两人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据他们回忆,除了未曾沦为盗贼或被富裕家庭收养外,他们的困苦生活与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不谋而合。

在春节前夕,毛泽民同志,当时在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工作,经过党组织的批准,向杨开慧的娘家板仓发送了一封信,指示家人将毛岸英兄弟三人按照信中的指示送往上海。兄弟三人在家人的安排下秘密抵达上海,并被交给了他们的叔叔毛泽民。随后,在叔叔的安排下,他们被秘密送往由上海地下党创办的大同幼稚园生活。尽管这里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庇护,但不久后,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因病去世(也有失踪的说法)。由于顾顺章的叛变和其他事件,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和毛岸青幸运地被人收养。

然而,在收养家庭中,他们遭受饥饿、寒冷和虐待,被迫再次离家出走,流落街头。尽管如此,他们始终紧密相依,共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在街上擦鞋、捡垃圾卖,从事各种艰苦的工作,这份兄弟情谊在逆境中变得更加坚固。

1936年,上海地下党终于找到了在外流浪五年的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个流浪儿见到亲人后,倾诉了满腹的委屈,伤心地哭泣。随后,兄弟俩被组织送往莫斯科学习,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毛岸英主动要求参军,毛岸青则积极参与挖掘战壕、运送伤员等支援前线的活动。

1946年,毛岸英学成归来,率先回到延安。毛主席在给远在苏联的毛岸青写信时,以“岸青,我的亲爱的儿”开头,这种情感的流露与公众印象中的毛泽东形象截然不同。

由于早年的颠沛流离,毛岸青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1947年回国后,在大连养病。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按照父亲的意愿隐姓埋名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的土地改革试点。他积极融入农民之中,脱下军大衣,换上粗布袄子,学习当地方言,并将其编写成歌谣。在这期间,人们并不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

1949年,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担任俄文翻译。他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并发表了十几篇文章。然而,在上海受到的伤害无法治愈。1951年初,毛岸青得知哥哥离世的消息后,精神崩溃,脑病复发,身体垮了,被组织送往苏联治疗,他的翻译工作也因此中断。

毛岸青生前的职务并不显赫,晚年生活相对安逸。在重病期间,党和国家给予了他高度的关心和重视。相关部门特别批准他享受国家副总理级的医疗待遇。晚年,毛岸青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在重病缠身的日子里,他躺在病床上,心中始终挂念着已故的哥哥毛岸英。兄弟俩的这份手足之情,成为了毛岸青晚年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喃喃自语:“我看见哥哥了,我和他散步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