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约1.9万士兵发起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此变故,东北军19万士兵未进行抵抗即撤退。关东军迅速占领了沈阳,并在短短一周内控制了辽宁地区,三个月内便完全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当时国内局势看似被蒋介石所控制,但实际上各利益集团均在维护自身利益,无人愿意成为先锋。
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后,特别是目睹东北军放弃领土以保全自身势力的先例后,其他地区的军事领导人也开始动摇,他们在保卫家园和维护自身势力之间进行权衡。
抗战英雄宋哲元,曾一度濒临成为汉奸的边缘。
宋哲元原本是主张抗战的将领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带领二十九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通电:“宁愿战死,不做亡国之奴。”
1933年,宋哲元担任第三军团总指挥,领导喜峰口抗战,因此被誉为“抗日英雄”。然而,宋哲元并非蒋介石的亲信,他原本是冯玉祥麾下的五虎将之一,在国民党内部的新军阀争斗中是知名的反蒋人物,蒋介石也一直寻找机会对其进行打压。
1935年,日军挑起第二次“张北事件”后,蒋介石趁机解除了宋哲元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的职务,并计划调动二十九军至江西“剿共”,以消除中央军在华北的阻碍。
宋哲元意识到国民党的支持和保护已不再可靠,为了保住自己在华北的势力,他只能寻求日军的谅解。通过亲信与日军接触,宋哲元向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透露了自己的困境,并表达了合作的意愿。驻屯军迅速作出反应,宣布宋哲元必须留任,放弃了原先将宋部压迫至黄河以南的计划。
与日军的默契不仅保住了宋哲元在华北的势力,而且在“丰台事件”后,他趁机将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调至北平,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从察哈尔扩展至平津地区。为了防止宋哲元进一步倒向日本,蒋介石采取了一系列拉拢措施。1935年8月28日,宋哲元被正式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
由此,宋哲元开始实际掌握冀、察地区的军政大权,开始在民族大义与集团私利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后来,他成为了土肥原贤二选中的傀儡,开始逐渐动摇,在军事、政治的压力和个人私利的诱惑下,逐渐走向宣布“华北自治”的边缘。
最终,是全国沸腾的舆论和北平爆发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制止了宋哲元的危险行为,击碎了土肥原“华北自治”的梦想,但这仅仅是制止,阻止了他继续向危险方向滑动。
宋哲元对日本态度的真正转变发生在他派遣亲信参加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之后。这次会议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因此,宋哲元的立场发生了转变,最终使他成为了日本华北驻屯军的打击目标,最终导致了七七事变的发生。
七七事变中,日本华北驻屯军约8,400人,宋哲元部二十九军约10万人。8,400人是根据所有历史记载中采取的最高数字。日本侵略者以区区8,400兵力在北平南端宛平城附近的卢沟桥发动事变,引发了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
通过宋哲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中国许多旧式军人的深刻悲剧。他们的信仰和主义,最终都不敌他们个人的切身利益。
因此,与蒋介石管理下的各军团各怀鬼胎、虎视眈眈相比,毛泽东从群众出发,从每个战士、每支部队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做到团结一致,在长期的战争中始终保持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