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长津湖冰雕连幸存者:卧在雪地三天三夜,四肢被截现仍健在

清云说说历史 2024-11-22 02:25:13

在2020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一位高龄老兵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用残缺的手臂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满怀激情地宣告:“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9兵团26军77师231团一营二连的战士周全弟,向祖国报到!”

这位老兵,正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中幸存的“冰雕连”成员之一——周全弟。尽管他坐在轮椅上,但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姿态,尽管他的四肢已经不复存在。

他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位英雄老兵周全弟的辉煌历史。

1934年,周全弟出生在四川省南部县的一个偏远乡村,是家中的幼子,曾经接受过几年的传统教育。

然而,1949年,他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被国民党征召入伍。随着全国的解放,同年12月,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周全弟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9兵团26军,该部队主要由东南沿海地区的士兵组成,他们从未经历过严寒条件下的战斗训练。他们匆忙进入朝鲜,连足够的冬装都无法保证每人一件。周全弟所在的部队接到的任务是前往长津湖地区的军事要地黄草岭,以阻止美军的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一师。

当时,朝鲜正处于严冬,气温降至零下40多度,据说这是50年一遇的极端寒冷天气。

由于后勤补给不足,士兵们缺乏足够的食物和衣物。他们所携带的食物仅能维持几天,无奈之下,只能向当地居民寻求土豆以充饥。后来,炊事员将最后一包辣椒粉分发给士兵们,他们便将其与雪混合食用。

在行军途中,敌军不断进行低空侦察。为了避免暴露,志愿军将棉衣反穿,白色面朝外,趴在冰冷的雪地上,忍受着不断飘落的雪花。就这样,志愿军凭借坚定的意志,一直坚持到夜幕降临。趁着夜色,他们急忙行进了数十里。半个月后,部队终于到达了黄草岭。

周全弟所在的第26军77师231团1营2连,负责埋伏并阻击途经的美军。由于任务的特殊性,士兵们必须在雪地中静静地趴下,面向敌人可能来袭的方向等待。他们不敢随意移动,以免暴露自己的位置。

此时,气温已经降至零下40度。士兵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口渴时就吃雪,饥饿时则以炒面充饥。就这样,志愿军在雪地中坚守了三天三夜,直到冲锋号响起。然而,当冲锋号响起时,他们发现许多士兵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却已经停止了呼吸,成为了长津湖畔一座座不动的冰雕。这就是长津湖战役中著名的“冰雕连”。

据不完全统计,这场战斗中有4000多人冻死,3万多人冻伤。这是一支连敌人也为之敬佩的英雄部队。

当美军第一师发现他们时,不禁感叹:“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毫无胜算。”周全弟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冲锋号响起时,他试图站起来,却发现自己的大腿无法动弹。尽管他竭尽全力,但仍然无法站立。随后,他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战争刚刚开始,他却已经无法冲锋,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之后,周全弟被送回东北35陆军医院接受治疗。当时,他的四肢已经严重冻伤,为了保命,医生不得不截去他的前臂和双腿。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手术过程中没有使用麻药,只能依靠冰冷的雪来缓解疼痛,周全弟痛苦得失去了知觉。

那是1950年12月,他只有16岁。

当他醒来得知自己被截肢后,周全弟几乎崩溃。他躲在被子里痛哭,拒绝进食,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内心极度悲观和沮丧。无论谁来安慰,都无法平复他的情绪。

对于一个16岁的少年来说,短时间内接受这样的现实确实太难。后来,伤情稳定后,周全弟被转移到徐州继续治疗。在这里,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恩人——一位护士。她不仅每天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陪他聊天。渐渐地,周全弟解开了心结,不再悲伤,由衷地庆幸自己还能活下来。

有人送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后,周全弟更加自信,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他决定重新振作,要做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学会生活自理,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战胜一切困难。

1953年,周全弟被安排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日常生活,吃饭、洗漱、穿衣等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周全弟来说却异常艰难。

但他都咬紧牙关,坚持练习。

为了与外界沟通,特别是与老战友联系,周全弟决定坚持练字。起初,他尝试将钢笔绑在手臂上练习,但效果不佳且费力。后来,他改用两只断臂抱着笔写,发现这样写得既快又好。从此,他练字的兴趣愈发浓厚,与老伴的交流也是从书信往来开始的。

如今,周全弟的书法已独具风格,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均获专家好评。他还捐赠书法作品,希望通过书法传递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给下一代。每当有人求字时,他总会先写“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试笔,因为这是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向抗美援朝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向为抗战付出的前辈们致敬!

2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