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9年深秋,解放军在福建战场上势如破竹。拿下福州、厦门后,军心士气正是最高涨的时候。
可谁也没想到,随后发起的金门战役,却成了一个有些伤神的转折点。
金门之殇这场战斗要从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说起,这位将军之前可是打了一串漂亮仗,带着部队一路南下,把国民党军打得抱头鼠窜。
特别是拿下福州和厦门的时候,那战果真叫一个漂亮。
可能正是这接二连三的胜利,让大家都有点儿轻敌了。看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叶飞和指挥部的同志们心里已经在盘算着:"干脆一鼓作气,直接打到台湾去!"
这想法不能说不好,但要说到具体执行,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金门岛看着离大陆挺近,也就不到10公里,可这地方的地形可真够特别的。
你要是从高处往下看,这金门岛就像一只展翅的蝴蝶,中间特别窄,两头倒是宽。这样的地形,进攻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它处在福建和台湾之间的海峡上,战略位置太重要了。
金门登陆战而具体说起这场金门战役的失利,最要命的还是我军在海战经验上的短板。
我们当时连个像样的海军都没有,就想着用陆军的思维去打海上登陆战,多少有些难度。
战前的准备工作说实话也有些仓促,连最基本的涨潮退潮这种事都没考虑周全,这在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真就是这么回事。
那天的情形,后来的幸存者回忆起来都直摇头:9000多弟兄,乘着船只刚登上金门岛,谁知道海水突然退潮了。船全都搁浅了,想撤都撤不了。
要说这仗打得有多憋屈,就是这么个情况:援军在海这边干着急,被困的弟兄在岛上进退两难。
而对面的虽说他们跟着老蒋跑到台湾的就那么一部分人,但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这些人别的不说,打仗的经验那是相当丰富。一看我们这边的窘境,立马就抓住机会,展开了疯狂的围剿。
整整三天三夜,我军被困在岛上的弟兄们,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硬是扛了72个小时。最后的结果令人心痛:4500名同志当场牺牲,剩下的四千多人也都被俘虏了。
这个损失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惨重。更让人难过的是,这些牺牲本可以避免。
如果当时能多做些准备工作,比如研究一下海况,了解一下潮汐规律,或者等有了像样的海军再动手,也许就不会是这个结果。
历史的意外转折金门战役的失利,对叶飞将军的打击可不小。这位驰骋沙场多年的老将军,估计怎么也没想到会在这么个小岛栽了跟头。
说起来也是,此前一路过关斩将,打得顺风顺水,难免让人有点轻敌。结果这一仗不仅损失了大量将士,还把解放军在海战方面的短板给暴露得明明白白。
叶飞后来经常反思这事。他说得挺实在:"就是太自信了,觉得对面不过是一群残兵败将,哪知道人家在海战这块是老手。"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还是让人挺佩服的。
后来正当大伙儿摩拳擦掌,准备重整旗鼓再打金门的时候,朝鲜那边突然打起来了。这下可好,所有的计划都得往后推。
十万志愿军,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些原本可能要参与金门战役的将士们,最后都跨过鸭绿江,开赴到了朝鲜战场。
有意思的是,金门战役的教训在朝鲜战场上还真派上了用场。比如说不能轻敌、要充分准备这些经验,在对阵美军的时候可帮了大忙。
后来有人说:金门之败是个转折点。这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还间接推动了军队的转型和进步。
这种进步,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金门战役前敌总指挥萧锋后人出书,揭秘解放军最大败仗
澎湃新闻:金门战役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一个中国”是两人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