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中国首度踏上国际会议的大舞台,周恩来总理深感责任重大。身为全国首席代表,他知道,这不仅是新中国的初亮相,也是他作为领导人首度亮相于世界。他用特别的方式提醒所有代表团成员,这是一个展现大国风范的重要时刻,他们要以词状事,言传身教,将中国的智慧和威严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了让代表团在会议上表现出足够的严肃和尊重,周恩来总理指示所有人准备两套不同的衣服:一套是常规的灰色西装,另一套则是具有深厚中国特色的中山装。
这两套服饰的存在,旨在凸显中国的精神特质:既注重国际接轨,又秉持传统文化。出人意料的是,这两种服装在会议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国际媒体和代表们的焦点,使得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获得了显著的关注。
然后,在那个清晰的4月24日的下午,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代表团成员走下飞机,迈向日内瓦的土地。周恩来总理的身姿挺拔,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他的右手自然地向人群挥了挥,以此示意问候。
周恩来总理的出现让在场的记者们热血沸腾,他们的镜头紧紧追随着他,镁光灯的闪烁让整个场面更加明亮。在此情此景下,王炳南和龚澎向在场的记者们分发了周恩来总理的声明和介绍资料,其中包括一份详尽的个人简历。这份中英对照的简历详细列出了周恩来总理的生平和成就,以此让世界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位新中国的领导人。
那一刻,周恩来总理以一种威严而不失亲和的姿态,展现出中国的大国气度和中国领导人的风采,也展现出了他个人的智慧和毅力,让世界对新中国和新中国的领导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份详尽的个人简历,是由李克农亲自撰写并得到中央的认可后才得以发布的。甚至包括许多参与代表团的人员也是首次见到这份材料。其中,首次将周恩来总理描述为“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之一”,这一表述在全球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次日,外国媒体纷纷报道:“他们穿着同样的服装,连手提箱都几乎一模一样..”。此时,全世界都在留意着中国代表团,人们都充满好奇,想知道周总理会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4月26日,周总理身着黑色大衣,戴着深色礼帽,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走进日内瓦会议厅。他面带和蔼的笑容,神态从容而安定,眼神坚韧而柔和,展现出一种慎重、信心满满的态度。他的自信、坦然、与众不同的气质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在场的人。
在首次大会上,由于美国和韩国的抵制,会议未能达成预期的结果。然而,周总理坐在会场上,一直认真地聆听各方的发言,时而和李克农等人进行小声的交流。直到下午,他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发表了演讲,阐述了中国的立场。
会议结束后,新闻记者们纷纷冲上前来,希望能采访各国的代表人。朝鲜代表成为了媒体的焦点,面对记者们的攻势,他们保持着优雅的风度,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谈话中,朝鲜代表不禁赞叹道:“中国人将外交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记者们对这句话频频点头,纷纷记录在记事本上。连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走到周总理的面前,对他表示了敬佩:“你是当今最杰出的外交家。”
面对过去的竞争对手的赞赏,周总理没有回避,反而友好地回应了艾奇逊,消除了中美两国代表间的紧张气氛。
谈判初次结束后,周总理的出色表现在西方各国的代表们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回响。因此,想要采访中国代表团的外国记者们纷纷汇聚到他们的酒店,这引发了随行人员的一丝紧张,他们不得不向周总理请教对策。
但周总理以一贯的从容应对,他平静地告诉团队:“这是一个宣传中国的良好机会,我们应当接受他们的采访,不应该对他们产生歧视。”
听到这里,随行人员明白了周总理的用心,但他们还是带着担忧,谨慎地提出了疑虑:“如果有人试图挑衅或者问出过于棘手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周总理听后微笑道:“这些都不必担心,我们只需要回答得周全,辩论得有理有据,始终保持友好的态度就好。”
听到周总理的指示,团队的成员们放下了心中的忧虑,陆续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尽管他们已经非常谨慎,但仍然有记者试图挑衅。
一位美国记者站在代表面前,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轻蔑:“你们的简历说周总理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是我们在日内瓦是看不见你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数亿人民的悲惨生活的。”
面对如此毫无根据的污名,周总理愤怒而决绝,他深思熟虑,决定使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来打消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
当记者们应邀来到影院时,首先播放的电影是《1952年国庆》。看着荧幕上活力四溢的百姓们,尽管身处异国,周总理也禁不住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电影结束后,一位印度记者不禁惊呼出声:“中国建国才几年,就能拍摄出如此质量的电影,这足以证明中国的社会稳定。”
周围的许多记者也纷纷对视,他们对中国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周总理并未止步于此,他精心挑选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接下来的展示。他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提醒了团队:“我们可以把这部剧比作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开场的3分钟,让我们简洁地描述下剧情,略带点悲剧色彩,引领观众进入我们的故事世界。”
正如周总理所料,这部剧在观众中间引起了热烈反响。看过这部剧后,许多外国新闻记者被中国独特、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所吸引。甚至连曾试图挑衅的美国记者也只能无言退场。
这样的表现,让周总理在为期80多天的日内瓦会议中,赢得了高度赞誉,他的高尚气质和优雅风范,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他们看到了周总理引领的中国代表团对爱情的独特理解,一位来自印度的新闻记者甚至感叹道:“新中国能制作出这样的影片,证明了中国正在以稳定的步伐发展。”
而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认可。
虽然关于朝鲜问题的谈判并未达成一致,但周总理的敏锐观察力、卓越的智慧以及引人入胜的气质和风范,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所有的参会者。他理性而有力的分析,让在场的美国代表的固执和好战暴露无遗。
周总理赢得了全场的赞赏,以及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许多参加过日内瓦会议的人深有感触地说:“周总理和美国代表的辩论在日内瓦持续上演,那场面简直让人停不下来!”还有人评论说:“苏联人将外交变为了一门科学,但中国人却将外交提升为了艺术。”
尽管日内瓦会议未能就朝鲜问题达成任何具体共识,但其在印度支那的停火问题上达成的协议终结了法国在该地区的八年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此举不仅彻底解放了越南北方,也为越南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获取政权铺平了道路。
周总理在会议上展现了一位伟大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勇气和决断力,带领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积极、创新地工作,争取所有可能的支持,使世界见证了中国政府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的真诚付出和努力。
日内瓦会议后不久,周总理参加了另一场大型会议,即1955年的万隆会议。会议秘书长鲁斯兰·阿卜杜加尼曾说:“如果没有周总理,万隆会议是不可能成功的。”
按照预定的议程,周总理将于19日早上首次发表讲话。然而,在以和平和反对殖民主义为主题的会议上,伊拉克代表团团长贾马利却出乎意料地公开批评“共产主义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宗教”。
贾马利的讲话破坏了原本和谐的气气氛,随后的菲律宾和土耳其代表人也借此提出了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当泰国亲王发言时,他直接指出“泰国最担忧的三个问题中,有两个与中国有关”。这样的发言,将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
次日,会议一开始,"反华"和"反共"的言论波涛汹涌。此刻,普通人可能会坐立不安或者情绪激动的辩驳。
然而,周总理的表现出人意料。他稳坐不动,而且选择了最恰当的应对策略:临时改变了原本精心准备的演讲稿,向秘书处申请进行一次专门的补充讲话。
就像为主角的登场做铺垫,那个下午会场外的天空突然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周总理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发表了那段备受瞩目的“求同存异”的演讲。
尽管没有人明言,但自周总理的讲话起,“求同存异”的原则就成为了万隆会议的核心精神,也是万隆会议能够顺利召开的关键。
记者浦昌寿回忆,当时周总理刚刚结束演讲,会议楼上的媒体记者们就像潮水一样涌出,争先报道。
这些记者中不乏美国人的身影。在这个专为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中,美国派来了足足70人的“记者团”。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会议中会有针对中国的声音:显然,美国试图通过挑动亚非国家间的矛盾,搅乱会议的秩序,让各国代表在混乱中暴露真面目。
然而,周总理的“求同存异”的策略,有效地化解了美国的这一企图。
万隆会议的效果也明显:在会议结束后的几年内,中国与多个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周总理在七天的会议期间,只睡了13个小时,参加了16次会议,会见和谈话了10次,宴请了15次。
他的随行保镖回忆说,大会最后一天,周总理直到下午一点多才吃了一点三明治,喝了杯咖啡;晚上九点半闭幕式结束后,他又忙碌地参加了多场酒会。
凭借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超凡的风采,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成功树立了新中国在亚非国家心中的和平友好形象。
甚至一位美国记者也忍不住感叹:“我从未见过有人不被他的个人品质所震撼,即使是他的政敌也不例外。”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