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战,81岁带病指挥,以此换来我国40多年和平

景天聊过去 2023-08-27 04:39:13

1973年,这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关键年份。困苦的战斗,巨大的代价,美军终于选择了撤离这个热带丛林中的战场。他们离开的方式并不彻底,没有将所有的装备都带走,而是只带走了人员和一些轻型装备。这样的做法,给这个刚刚从战争泥潭中爬出来的越南,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装备。

另一方面,越南的军事实力,在一些大国如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士兵经过了现代化的军事训练,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因此,当看到美军留下的大型驱逐舰停泊在港口时,南越海军不禁有了一些狂妄的想法。他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也许自己可以通过这些遗留的装备,提升自己的海上实力。

尽管越南的地理位置狭小,发展水平落后,但他们的扩张欲望并没有因此而消减。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固有的领土,然而它却成为了越南不断发起侵犯的目标。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沙群岛的主权争议不断,越南的侵扰行动也频繁。越南更是在50年代声称他们对西沙群岛有管辖权。尽管中国政府多次提出抗议,但越南始终未能释放西沙。

1960年代末,中国的军事重心在北方,而西沙群岛距离海南岛相当远,因此,越南认为他们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占领西沙群岛。于是,在1973年,南越海军开始无视中国的警告,开始入侵中国的领海。

从1973年8月开始,南越海军开始公然入侵西沙群岛的海域,驱赶在那里劳作的渔民,并攻击中国的驻岛士兵。这一切的发生,都表明了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

南越的一系列侵犯行为,像一把利刃直指南海,对这片海域的平和生活进行了破坏,同时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

翻开1974年的历史长卷,1月的南海依旧波涛翻滚,但难掩南越舰队对甘泉岛的炮火焚烧。在硝烟弥漫之下,岛上的鱼民被驱赶,驻守的我军士兵受伤,更有南越军人将甘泉岛作为据点,驻扎了大量军力。

这一幕,瞬间吸引了全球的眼球,各国纷纷关注中国对这一事件的反应。

中国,自然不能坐视其国土被侵犯。当南海战报传至中南海,周总理、叶剑英、邓小平等领导人迅速召开会议,部署应对措施。之后,这份充满了战争硝烟的报告,被递到了毛主席的手中。

那时的毛主席,身体已经不如往昔,但当他得知此消息后,迅速接过邓小平等人提交的提案。此时的他,面对桌上的文件,手指在南海区域图上轻轻滑过,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

毛主席对南海的了解深入骨髓,他清楚南越的每一次蚕食,每一次挑衅。此刻,他觉得,需要用行动来阻止南越的嚣张,进行一场自卫反击战。他在提案上写下了两个坚定的字:同意。

这份提案,在阐述南海形势的同时,也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它明确了先发制人,政治主动出击的方针,并且不排除使用武力解决当前的问题。

有了中央的指示,我国的海军部队迅速行动起来。负责对西沙海域进行密集巡逻,同时作为这场战役的尖刀部队。而另外两艘扫雷舰,则随时准备支援。

南越方面,四艘巍峨的大舰联袂而至,上校何文锷担当舰队指挥官,旗下士气昂扬。

我方南海舰队389号扫雷舰,肖德万舰长在桥上来回踱步,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战士,对战争的嗅觉极其敏锐。他环顾四周,看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庞,舰员们年轻而充满活力,然而,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他们还是新兵。

青涩的士兵们身处这个陌生的战场,他们的脸上既充满紧张,也透出一股未经沙场洗礼的热血。甚至有些人用自己的血,痛写下“寸土不让”的决心,铭记在心。

那是一个出奇地寂静的夜晚,海面平静如镜,连一点风浪都无。这种宁静的环境下,士兵们却一点睡意都没有,他们用灯光检查着武器装备,保证能在战斗中发挥最大威力。

黎明时分,破晓的曙光尚未温柔地洒满海面,远方却出现了一座仿佛浮岛般的物体。眼尖的士兵发现,那是南越的16号军舰,一座2000吨级的攻击型舰艇。警报声随即响起,海军们纷纷就位,准备迎接可能的战斗。

破晓后不久,南越舰队果然率先向永乐群岛深处驶去。眼看南越舰队规模较大,我军海军则机智地选择了“互相穿插”的战术,利用扫雷舰的灵活,实施频繁的阻击。

随着太阳的升起,天空变得明亮。389舰的肖德万舰长瞪眼看着南越16号军舰如同钢铁巨兽般,毫不畏惧地向他驶来。肖德万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下令全舰人员准备撞击。

这一命令下来,全舰的舰员们开足了马力,心中满是决绝,他们就像一个个猛兽一样,毫不畏惧地冲向南越军的16号舰。他们屏息注视着越来越近的敌舰,紧紧抓住任何可以稳住自己的物体,准备撞击。几十米的距离,宛如一生,而他们,无所畏惧。

铁与铁的碰撞瞬间,响彻了宁静的海面。一声巨响过后,389舰的士兵们无惧生死,从舱内冲出,手持武器瞄准16号南越军舰。

看着我军英勇无畏的姿态,南越军舰上的士兵瞬间惊慌失措,他们看到的不是凶狠的军舰,而是我军士兵们不顾生死的眼神。

面对我军的决心和勇气,南越军16号舰急忙撤退,船锚还未完全收起就急忙驶离,但并没有逃出太远。

这一刻,海面上的紧张气氛刹那间平息下来,双方的军舰相对静立,炮口对准对方,透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见对方的一举一动。

我军海军官兵们全神贯注,检查装备,接收指令,他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切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南越海军的舰艇巍然屹立在视线中,但对于我军官兵来说,无论面对何种威胁,保卫祖国,维护领土,都是他们肩负的义务。

19日上午,南越军4号舰突然向天空发射了两枚信号弹,一红一绿。随之而来的炮弹声响彻了西沙海域。

389舰上的士兵们只能听到巨大的炮弹声,他们的耳朵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短暂失去了听觉。然而,他们依然在机械地重复着动作,装弹上膛,射击,弹壳退出,再装弹上膛。他们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击退敌人!”

随着战斗的深入,389舰已然满目疮痍,动力装置严重受损,舰长肖德万再一次下达了生死关头的命令:“冲上去,近战消灭敌人。”

肖德万做出这个决定,是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小型舰艇的优势。南越的攻击舰体型巨大,仰角不足。我们只需冲到它的下方,其大口径的炮火几乎发挥不出优势,而我们却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进行猛烈的反击。

随着激烈的交火,双方均遭受了各自的损失。然而,最先逃离战场的却是南越军的16号舰。这并非只因为它遭受了严重的炮火攻击,更在于南越最高指挥官何文锷的存在。何文锷在交火中不幸受伤,断了一条腿。他的恐惧与痛苦驱使他下令撤退。

然而,南越军的10号舰承担起了后防的重任。他们的逃路被堵住了,因为中国海军的389舰已经接近了他们。当389舰的士兵们接近南越军10号舰时,他们挥舞着冲锋枪,手榴弹也一一朝着南越军的方向投去。

激烈的火力让南越军10号舰的舰员几乎全军覆没。据统计,南越军10号舰的人员损失接近90%。这场战斗被军区领导称为"海上刀剑之战",是一场勇者胜出的战斗。

当战斗接近尾声时,我军的281和282舰艇接到了支援的命令。他们全速前进,向南越军10号舰开火。在短短的18分钟内,两艘舰艇发射了近2000多发炮弹,直接击沉了南越军10号舰,永远地将其留在了西沙海底。

就这样,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战斗,西沙海战结束了。我军成功击沉了南越军10号舰,而南越其余的舰艇败逃了。胜利的欢呼声在西沙海域上空回荡。

然而,尽管南越舰队已经败逃,但我们还未能收复被其占领的岛礁。这场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争仍未结束。

在此关键时刻,中央领导层对于"是否趁胜追击"的问题产生了争论。这是一个关乎国家战略、军队动向、甚至可能决定和平与战争未来走向的问题。而邓小平,被毛主席赋予了这次海战的最高指挥权,他以一字回应:“战!”这个字,刚猛有力,充满了坚决和决心。

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齐发,志在必得,扫清前路,一往无前,目标明确——收复被南越侵占的永乐群岛。

南越军队此时的士气已大大降低,他们不再有之前的斗志,面对中国军队的坚韧和猛烈,他们失去了抵抗,选择了投降或逃离。

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国军队开始收复失地。时间是早上9点35分,当天下午1点45分,所有被南越侵占的岛屿上,都高高飘扬着中国的国旗。

有统计显示,如果不包括移动时间,整个收复行动只用了短短的几十分钟。此次战役之后,南越方面深刻了解了中国军队的决心和勇气,他们从此不再轻易挑衅。

在他晚年的岁月里,毛主席用他最后的军事指挥,为西沙地区奠定了四十余年的和平。

中国军队和人民用坚定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誓死保卫领土主权的决心,他们的行动震撼了世界,保持了大国的尊严,也为中国今日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