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宽窄,自在成都」人物主题系列视频第一期,带你走进历史学家王笛。
在王笛身上,有「宽」与「窄」的张力。这宽与窄,浸润着他的生命、性情,以及学术的精神。
通过「无论宽窄,自在成都」,我们将有幸与学者本人面对面;从他本人的叙述与回忆中,窥见成都的烟火与闲雅凝结成的思想人格。
播放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王笛,早年间似乎享用着一种“狭窄”但却因熟悉而让人感到温暖与安心的生活:
在1991年赴美国留学之前,他生活所有的经验,似乎都来自成都这一方天地,来自茶馆中氤氲着的清香,以及火锅店里翻滚着的红艳。
我们可能都明白,在王笛的青春年代,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她如何从弱小崛起,如何从混沌走向开放。
或许,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广阔,让王笛明白了历史深不可测的魅力,让从动荡走出的少年王笛,在四川大学历史系的伟大传统中找到了栖身之所。
早年生活温暖的「宽」与历史深不可测的「窄」,是作为历史学家的王笛得以出现的土壤; 而从四川大学到美国的求学经历,则是让这位历史学家真正成熟的触媒。
王笛说,当他坐上飞往太平洋彼岸的飞机,俯瞰成都平原时,往年的生活一齐涌上他的心头。或许,正是对成都的这一瞥,才真正把四川与成都作为挥之不去的意象,刻印在了历史学家问题意识的最深处。
好在,在史学的深邃中,除了大历史的「宽」,仍有小历史的「窄」。在美国的 王笛,史学兴趣逐渐转向微观史学——这固然带给了他更加窄而艰深的问题,同时却也让他有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而这一聚焦微观的「窄」,心系深远的「宽」的学术实践的最新、最近成果,则是他笔下的《袍哥》。
王笛指出,虽然袍哥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但是通过研究一位具体袍哥的命运沉浮,我们却可以看到袍哥精神中的丝丝缕缕。
早些时候,王笛开始关注的是:成都街头巷尾人们的喜怒哀乐。而成都茶馆这一成都生活最鲜活的切片,渐次进入他的笔下,在他的检审中与时代的洪流对接,散发出了更新的光华。
王笛在《茶馆》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如此表白成都的街头:
“西方历史学家喜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人类学者,对一个地区进行孜孜不倦的长期田野考察。 写作《跨出封闭的世界》使我对四川的社会和文化有了宏观的理解,但《街头文化》和本书以成都为中心,这个城市的微观世界令我心醉。我现在正在撰写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茶馆与公共生活,也是以成都为焦点。”
从成都走出,又回到成都;见证了历史的宽广,最后又回到了街头的狭窄与微观。这「宽」与「窄」的张力,在王笛的生命与著作中宛若经线,若隐若现,却又始终贯穿。
编辑 | 慕树
设计 | 陈霜奕
图片来源: 王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