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40年的宦海浮沉路

元珊看历史 2023-03-13 23:07:08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于慎行,估计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主要还是因为他崇尚儒家的礼法,为人处世太低调了。但看人家辉煌的履历,已足够我们普通人望洋兴叹。

崭露头角——不骄不躁

严格算起来,于慎行经历了三个皇帝当政时期。慎行出生于1545年,当时是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年号嘉靖。

于慎行的父亲打小就聪颖过人,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十七岁就考中了举人,之后一直在朝为官。官职虽不大,但是他事无巨细都秉公执法,教育子女要廉洁守法。

正是继承了父亲良好的基因,加上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年少的于慎行也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十岁就能读经作诗,据说曾有读书人见他袖内有桃花,作上联:“小学生,袖桃花,暗藏春色。”慎行稍一思索,下联对答:“老大人,坐高堂,明察秋毫。”闻者皆拍手称赞其聪颖。

十四岁去参加专门选拔神童的科举项目——神童举,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郡县排名都是第一,妥妥的小学霸一枚。

十七岁去参加省级的乡试,又是第一名,轻松中了举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看吴敬梓笔下的范进,53岁才中了举人,还是考官怜悯他放了水,他才考了第七名。于家小子天赋之高可见一斑。

小小少年用实力碾压对手,主考官非常欣赏他,主动提出要在欢宴考官和举人的宴会上破格为于慎行举行成人礼。对于这极大的荣耀,于慎行却觉得不合礼法,就以未告知父母为由拒绝了。“宠辱不惊”说的就是于慎行这样沉稳、不骄人的忠厚之人。

到了1568年,明穆宗朱载垕登基后,年号隆庆。彼时的学霸于慎行才23岁,一举考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文职,只有进士中极具潜质的人才有资格胜任,羡慕嫉妒人家年纪轻轻就可以近距离为皇帝起草诏书,而且内阁辅臣多半都是从庶吉士挑选出来的,真可谓前途无量。人家凭实力获此殊荣,实至名归。

不过隆庆帝,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才执政五年多就薨逝了。他在位期间开始重用张居正、太监冯保等人,由于性格内向,软弱,身体又不好,隆庆帝对朝政的干预很少,以至于后期出现了张居正与冯保联手把持朝政的情况。这也就为明代逐渐走向衰落埋下了祸根。

初出茅庐——起点颇高

要谈于慎行,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名臣张居正。于慎行的仕途之路扬帆起航,除了他自身资质过人,默默耕耘,也少不了张居正的引荐。

隆庆帝的儿子明神宗朱翊钧即位时才九岁,年号万历。当时朝中政权主要掌握在张居正手中,整整十年的时间,张居正都是万历帝心中最值得信赖也必须要依靠的人。

张居正位居内阁大臣的首辅,在内阁人事任命上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于慎行作为他最看重的天才弟子,年轻有为又忠厚寡言,深受张居正看重。

所以万历帝继位不久,张居正就提拔于慎行当了皇帝的老师,也就是我们说的“帝师”。试想20几岁就能当皇帝老师的人,那得多才华横溢啊?要知道就连朱元璋亲口称道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大学士,当太子老师时也是40来岁了。

与师做对——责难陈善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张居正多年来对朝政有贡献不假,可是长期的独大,也让本就性格强势的张居正变得独断专行,听不得反对意见。

有个叫刘台的御史不怕死,上奏折弹劾张居正压制下官,暴躁蛮横,惹得张居正大怒,直接把刘台贬谪流放。

其余官僚都是敢怒不敢言,偏偏身为张居正最看重学生的于慎行,居然亲自去刘台家中看望他,这行为不是明摆着打老师的脸吗?抛开于慎行这么做得动机不谈,能做到这一步的人,必定是忠正厚道,仁爱惜才之人。

之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于慎行仿佛每次都站在了与张居正对立面,引起张居正强烈不满,他甚至当面警告这个不省心的学生。殊不知于慎行是在用他的正直忠厚,一次次用行动规劝老师不要恃宠而骄,失去人心拥护。只可惜老师没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事实证明,于慎行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万历十年(1582年)时,张居正身死,言官们趁机把矛头对准了张居正。不仅怂恿明神宗下令抄张居正的家,削夺其封号,张家人受牵连或饿死或流放,连张居正都险被开棺鞭尸。不得不感叹一句“墙倒众人推”,明神宗也忒狠了,丝毫不念旧情。

这时候于慎行义不容辞的站了出来。他顶住各方压力,尽量保住张居正80岁的老母和未成年的幼子,让他们免受冻馁之苦,颠沛流离之艰。他在关键时刻报答师恩的方式,也正是他的侠骨柔肠,高风亮节情操的体现。

得罪皇帝——仗义执言

当曾经佛系的明神宗重新掌控朝政大权之后,各种的不适应随即而来。他怠于朝政大事,耽于享乐,集懒惰与贪婪于一体。后人曾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面对这样的皇帝,于慎行不是没有努力过,他身为礼部尚书,出于职业道德和操守,多次上书劝谏,惹得神宗对他日渐生厌。

最终的彻底点燃神宗怒火的,是于慎行极力上谏他早立太子,偏偏他推荐的是让王妃的儿子当太子,是神宗最不喜欢的儿子。恼怒的神宗找借口当堂大骂他“疑上”,毫不给他面子。

于慎行知道多说也无益,有恩师张居正的事情在前警策,自古帝王多无情。为了不牵连他人,他提出了辞官回乡,很快获批。此时的于慎行46岁,距离第一次出仕,过去了整整23年。

他在本该是为国出力的大好年纪辞官归隐,也是源于他的忠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气概,让人肃然起敬。

归隐属文——成就斐然

宋神宗是个性格倔强的皇帝,朝中大臣曾多次举荐于慎行重回内阁为官,他都坚决的应允。一拖就是10多年,看来于慎行走官场这条路是再也行不通了。

不过对于于慎行来说,“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家闲居的十多年,他也一点没闲着。他在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活,为官的郁闷和举步维艰都不复存在,心情无比轻松,开始了著书立说之路。

他的文章有游山玩水之诗作,也有读史明志之辑录,更有明代社会、经济、政治、礼乐等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史料。可以说为后世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一个风骨傲然的人,才立足于要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再踏官场——大限即至

万历三十五年(1607),明神宗终于良心发现,记起了于慎行的好。又在各路大臣的推举之下,松口让于慎行回京任职。不过此时的于慎行已63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曾经的少年天才如今成了花甲老人。

这次回京不久,于慎行就去世了。从1567年到1607年,划过四十年的时光,无论是在官场当“帝师”,还是规劝老师张居正,抑或是辞官回家归隐,于慎行一直恪守着本分,保持着初心低调行事。

结语:

我们不要用成败来论英雄,于慎行虽然在官场时间不算长,但是在三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届中,无视世事变化与人情冷暖。他始终不渝的保持着自己的忠诚正直,无私高洁,得到了有志之士的赏识和尊敬。

“始于颜值,忠于才华,终于人品”这句话形容于慎行的宦海之路的确不假,优秀的天才如于慎行,依然要靠人格魅力征服众人。我们在这个纷繁杂乱的社会中,学习于慎行的精神品质,希望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于慎行简介》

2.聊城历史:东阿的于慎行,28岁就成了皇帝老师

3.《于慎行诗集选》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或者发出你的感慨!作者将实时互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