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不出工资皇亲也造反,因欠俸而诱发的明朝“朱充灼之乱”

悠然修 2022-05-27 17:46:52

明朝虽然从建文朝就开始削藩、打压宗室,但是有明一代宗室叛乱的次数还是很多。就算是只算实际出兵的,除了最为成功的燕王靖难外,也还有汉王之乱、广通王之乱、宁王之乱、安化王之乱等数起宗室叛乱。

对比这些叛乱会发现共同的特点,造反的目的都是自己夺取皇权;造反的都是掌握一定资源和力量的亲王、郡王。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没有资源的情况下造反,几乎等同于送死。不过嘉靖年间的“朱充灼之乱”却明显地与众不同,组织和参与者都是一些没有根基的底层宗亲,而且他们的目的也不是皇权。

注:明朝宗室等级共分八等,爵位从高到低及其年俸(禄米)分别为 -- 亲王(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一百石)。

朱充灼是代王首任亲王朱桂的庶支六世孙,到他这一代爵位已经降到了第五等“奉国将军”(宗亲可将爵位传于一子承袭,但其余儿子相应减一等封爵)。虽然爵位不高,但是一年六百石的禄米也应该够朱充灼过上富足生活吧。

实际却并不是这样的。到了明朝中期,宗室经过百年的繁衍,宗亲丁数已经急剧攀升。为减轻宗禄给朝廷带来的压力,从弘治朝开始就针对宗禄进行“削减”。因为直接削减宗禄有违祖制 -- 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朝廷弄了一个很损的办法 -- “本折各半”。

宗禄不再全部实发粮食,而是将一半禄米折算成钱发于宗亲。一方面朝廷可以大幅度节约禄米的运输费用;另一方面折算成钱的部分朝廷不是发银两,而是发宝钞。

明朝的宝钞(可以理解为明代的纸币)因为朝廷极其失败的货币政策,自洪武年间就开始大幅度贬值,到了弘治朝已经跟废纸没多大区别了。可以说“本折各半”就是一次性扣除了宗亲们近半的禄米。

这还没算完,其后朝廷开始不断地提高折钞比例,到了嘉靖朝达到了六成以上:

郡王、将军禄米七分折钞,中尉禄米六分折钞,郡县主、郡县乡君及仪宾八分折钞。

《宗藩条例》

这么折下来宗亲们看着很多的宗禄,实际拿到手的就没多少了,低阶宗亲的生计就开始成了问题。这不是因为宗亲们饭量大,而是因为他们有爵位。日常出行、参加各种活动都有相关的礼仪要求(车马、随从、服饰、礼仪祭祀用品等等),而满足这些要求都需要花钱。

例如代隐王朱仕壥做世孙的时候就因为缺钱结不起婚(他不是宗禄不够,是被他爷爷朱桂给克扣了),上疏宣宗请求延期让他攒钱。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克扣和积欠,让这些低阶宗亲更为苦不堪言。

郡王禄米俱於亲王府仓上纳,听令按季支用。镇国将军以下禄米、於有司官仓收贮,二次支给。其收粮之际,布按二司、各委府县正佐官、公同长史等官监督收受。

《大明会典·廩禄》

将军、中尉这些中下阶宗亲的宗禄并不是直接发放给他们,而是先集中于地方府衙的官仓,然后再二次发放给各宗亲。首先朝廷度支困难的时候不会实数发放,差的部分自然是拖欠着,至于啥时候补,谁也不知道。

其次随着宗藩权势的日益衰落,朝廷官员也越来越不把宗亲们当回事儿了,恶意的克扣、挪用也越来越平常。例如明穆宗做裕王的时候,就被户部官员以缺钱为由拖欠宗禄(拿出去放贷牟利),迫使他举债度日。

代藩所在的大同地区,地处边疆,物产本就不丰,蒙古还时不时南下掠抢,粮赋收入更低。所以宗禄克扣和积欠的问题也更为严重。

以上两个方面的叠加,让很多低级宗亲的生计非常困难。嘉靖年间大同地区的宗亲多次直接上疏世宗诉苦:

臣等身系封城,动作有禁,无产可鬻,无人可依,数日之中,不曾一食……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暴露十年而不得埋葬,有行乞市井,有行乞民间,有流徙他乡,有饿死于道路。名虽宗室,苦甚穷民,俯地仰天,无门控诉。

《明世宗实录》

当年太祖朱元璋不愿意坐等饿死,作为他的子孙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了。代藩的低阶宗亲们想出了一个解决生计问题的好办法 – “索禄”。

这些宗亲们打着索要被拖欠俸禄的旗号,攻击抢劫县衙、官仓和市集。因为他们身份特殊,地方官员无权直接审理和处罚。有恃无恐之下,这帮宗亲“索禄”也就越来越嚣张,连朝廷官员都敢直接抢劫。

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余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逮问。

《皇明祖训》

朱充灼也加入了“索禄”这一行当,因为他的爵位相对较高,所以成了头目。很快朱充灼就干了票大的,他带人将前来大同赴任的知府刘永给洗劫了。这事惹怒了大同巡抚詹荣,他上疏朝廷弹劾了朱充灼等人的不法行为。

嘉靖二十四年世宗下旨对朱充灼等人罚俸一年,并命代王朱充燿对他们严加管束。对于这些宗亲来说罚俸可谓是致命打击,因为明朝不允许宗亲们出仕、经商、做工或租种田地,作为低阶宗亲他们也没能力去圈占田地。

换句话说没了宗禄,他们就没了生活来源,活活饿死已经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朱充灼只得请求代王朱充燿为他们向世宗求情,免去罚俸的处罚。代王对于这个隔了很多代的亲戚并没什么感情,直接将朱充灼赶出了王府。

这也真正地激活了太祖遗留在朱充灼身上的血脉。朱充灼召集一同被罚俸的宗亲以及平时和他们一起“索俸”的狐朋狗友,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计划,借北虏报仇并洗劫大同:

我等夺禄,代王又为理,奈何困死。若引虏围大同城,我等内应开门纳之,杀代王及镇抚大吏举事,则不忧不富贵矣。必先毁各草场,使兵马不得屯牧为善。

《明世宗实录》

果然是“饿壮人胆”,不但无人反对,还有人主动提供资源 – 白莲教。白莲教又叫“白莲宗”,是宋朝时兴起的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民间结社。简单来说从宋朝开始(直到清末)白莲教就是个造反专业户,谁上台它就反谁。

朱充灼很快就和大同当地白莲教头目罗廷玺取得联系,对于造反两人是一拍即合,很快就立下盟约。紧接着朱充灼又派手下卫奉偷偷越过边墙,出塞联络蒙古人。卫奉到威宁海北部找到蒙古察罕儿等部,并与他们就袭击大同达成了一致。

三方取得联系后,朱充灼一边派手下秘密出城到各草场纵火,破坏大同驻军的军事资源;一边派卫奉持书信再次出塞联系蒙古人要求他们集结兵马准备出兵。

短时间内大同周边各卫草场均失火被焚,引起了宣大总督督翁万达的警觉。他在命人调查缉拿纵火犯的同时,也迅速向朝廷汇报了此事。明世宗也觉得多处草场同时失火非常蹊跷,也派科臣李文进赴大同进行调查。

很快大同府在缉查一起盗窃案时获取了一条意外的线索,有人供称宗亲朱充(火瞅)派手下带神机箭出城至各处草场放火。同时大同总兵周尚文在巡边的时候抓了几个形迹可疑之人,这几人正是准备出塞联系蒙古人的卫奉及其手下,在他们身上也搜出了朱充灼联络蒙古人的信件和旗帜。

被擒获的卫奉没怎么抵抗就向翁万达和盘托出了朱充灼的计划。事涉谋反,翁万达也就不再顾及他们的宗亲身份了。通知代王后,立即派人将朱充灼一伙人全部擒拿。白莲教的罗廷玺获知事泄后,焚烧教徒名册并服毒自尽。

因为事涉宗亲并且还是内结白莲、外联蒙古的谋反大案,世宗也摆出了大阵势。世宗命将人犯悉数押解至京,组织了朝廷级别最高的审讯 – 九卿会审。因为证据确凿,朱充灼等人也无从抵赖,很快就招供并认罪。

嘉靖二十五年十月,世宗亲自做出了最终宣判:

充灼等世受国恩,不遵《祖训》,违逆天道,背叛朝廷,甘心降虏,勾引寇兵,图危宗社,谋烧各边草场,凶谋大著,国法难容 ...... 充灼、俊桐及充(火瞅)、充(火睒)、俊榄、俊棠、俊槂、俊振俱令自尽,仍焚弃其尸 ...... 张文博等三十人,俱依谋反律,弃市枭首于边。代府长史孙质等论死系狱,余悉如议。

《明世宗实录》

朱充灼等宗亲被赐自尽后焚尸,他们的党羽全部处斩并枭首。代藩长史孙质论死罪下狱(这种一般不会被处死,可以花钱赎罪,也可以等朝廷减罪或大赦),并不是他也参与谋反,他是代替代王接受监管失责的惩罚。

宗亲谋逆意图篡权也许朝廷和英宗还能理解,但是宗亲联络外人造自家的反,这就让朝廷特别是世宗面上无光了。因此此次叛乱实际规模虽然很小,朝廷还是难得地做出了反思。宣大总督翁万达说出了根源“大同土产狭瘠,禄饷不支,代宗胤育日繁,众聚而贫,且地边胡虏易生反侧”。

为了解决代藩宗亲生计困难的问题,朝廷将代藩内的部分宗亲整体性的迁移到山西。并且开始对明朝的宗藩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调整,最终于嘉靖四十四年汇总并出台了《宗藩条例》。

例如严格要求宗室子弟的正统性,不合规的一概不承认不赐爵。一方面可以减少朝廷需要供养的宗亲数量,另一方面低阶爵位对很多宗亲来说不是福报反而是枷锁,与其顶个拿不到俸禄的虚衔被迫成为圈养的猪,还不如出去自谋生路。

注:确认宗亲正统性的意思不光是要求其是朱家血脉,还要求其是朝廷认可的宗亲合法配偶所生。朝廷对各级宗亲的妾室纳妾方式以及数量有相关规定,不合规的妾室不被朝廷承认,明朝管她们叫“滥妾”。

嘉靖一朝的宗藩改革,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明朝的宗室问题,但是效果还是有的,起码其后明朝再也没有宗室叛乱了。实际上从明初到明亡近三百年此起彼伏的流民起义,究其原因基本都是没饭吃、没了活路,如果朝廷也愿意像对待宗室叛乱一样去反思和调整,明朝的国祚应该可以更长一些。

3 阅读:2058
评论列表
  • 2022-05-28 16:31

    我觉得主父偃的推恩令可以参考一下

    fwzuotj 回复:
    明朝藩王跟汉朝诸侯王不一样,汉朝诸侯王就像国中国,明朝的藩王初期掌军权,中后期收租等死,根本不用推恩令
    Wwww 回复:
    汉朝和明朝宗室问题完全不一样,明朝宗室就是圈起来当猪养的,不给干其它事情只能拿俸禄,出现了宗室把妻妾月经算的好好的,孩子一生一堆的事情,养猪总要给猪食吧,不给猪也会拱人的。
  • 2022-05-29 20:41

    朱充灼是代王首任亲王朱桂的庶支六世孙,到他这一代爵位已经降到了第五等“奉国将军”(宗亲可将爵位传于一子承袭,但其余儿子相应减一等封爵)。虽然爵位不高,但是一年六百石的禄米也应该够朱充灼过上富足生活吧。这段可理解为:镇国将军嫡长子或庶长子继承镇国将军爵位,其他诸子降封为辅国将军,辅国将军除嫡长子或庶长子继承辅国将军爵位外,其他诸子均被封为奉国将军。但在很多类似文章,则提到,镇国将军所有儿子降封为辅国将军,辅国将军所有儿子降封为奉国将军。到底哪个准呢?

    用户17xxx85 回复: 空城泪。旧王愁i
    从读过的文章看,明代应该王郡王一级是嫡长子或庶长子继承,郡王以下,即父从镇国将军起,全部逐代降袭。至奉国中尉止,就不再递降。
    悠然修史 回复:
    明朝宗室是只有亲王和郡王封世子、郡王长子以备继承父亲的爵位。郡王以下嫡长不直接袭爵,但是嫡长子还是和普通家族一样承袭家业和家产。我在文中写的过于笼统了,谢谢指正。
    空城泪。旧王愁i 回复:
    不是所有儿子降爵。明朝是嫡长子继承爵位。从子全部降一级袭爵。这才是宗室泛滥成灾。 清朝是嫡长子降一级袭爵。从子降三等然后去考爵。
  • 2022-07-12 11:43

    不是说明朝是被百万藩王吃跨的吗[笑着哭]

  • jdf 1
    2022-06-06 06:31

    主要是除了拿工资别的什么也不准干,要不然明朝那些龙子龙孙们能玩出花来。

  • 2022-06-18 09:50

    武侠小说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