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3日,北京画舫宅里,一对新人正焦急等待良辰吉日的到来。
男女双方并不是普通人,而是当时颇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风流才子徐志摩和大户名媛陆小曼。

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婚姻得到认可,徐志摩在婚前多次请恩师梁启超前来替他们证婚,得到梁启超的同意之后,徐志摩开心得像个孩子。
只是她根本想不到自己平日里敬重的恩师会在婚礼上将他们骂得体无完肤。
在这对新人的委屈中,梁启超气冲冲地离开了婚礼现场,等到回到家后,依然还没有平复心情的他,提笔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

我极其不愿意替徐志摩和陆小曼证婚,因为他们根本不合适。
那么梁启超究竟在婚礼上说了什么,他为何不愿意祝福这对走入婚姻殿堂的新人?
二婚夫妻徐志摩是民国时期的风流才子,受过新思想洗礼的他,骨子里一直想挣脱封建旧思想的束缚,而他率先将枪口对准了婚姻。
徐志摩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发妻张幼仪,两人之间根本没有多少共同话语,这也为张幼仪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徐志摩去英国留学后,遇到了让他一见钟情的林徽因,爱情至上的他开始不顾一切疯狂追求林徽因。
林徽因深受原生家庭悲剧的影响,所以她最终婉拒了徐志摩,转身与梁思成定下婚约,成了梁启超的儿媳妇。
被林徽因拒绝之后,徐志摩颓废了很久,回国之后,去拜访同为梁启超学生的师兄王赓时,遇到已经嫁给王赓的陆小曼。

徐志摩的爱情之火再次被点燃,由于王赓是个军人,时常因公务繁忙不回家,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不被时人认可的感情迅速升温。
他们的恋情曝光之后,王赓苦恼不已,但他终究是个文化人,压抑着愤怒将选择权给了陆小曼。
不愿意再当军人太太的陆小曼,认为徐志摩的浪漫将带给她幸福,便义无反顾离开了王赓。

只是浪漫根本不是生活,平平淡淡才能永远。
徐志摩和陆小曼带着忐忑的心情,一步步向婚姻逼近,可是他们根本想不到,人生的悲剧已经在此时向他们奔袭而来。
恩怨情仇顶着来自社会八方的压力,徐志摩与陆小曼将结婚日期提到了日程,他们认为只有身为维新派的恩师梁启超能替他们证婚,那么将会是他们冲破束缚的最大动力。
婚礼如约举行,梁启超如期而至。

在各界名流近百人的目光中,梁启超缓步走向主持台,为这对新人送上了没有一丝祝福的“证婚词”: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

在一片愕然中,梁启超缓步走下了主持台离去,留下徐志摩和陆小曼愣在了原地。
徐志摩此时对邀请梁启超已经悔青了肠子,只是说什么都晚了,他原本只是想借助恩师这块盾牌来抗衡封建势力,结果却被恩师给了一个响亮的巴掌。
悲催结局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梁启超在婚礼上如此大骂一对新人,显然是不吉利的,可是梁启超如此大骂新人是无的放矢吗?
其实并不是如此,因为徐志摩曾经是他无比欣赏的学生,他根本不忍徐志摩跌入一个无底的深渊。

梁启超历经世事,他清楚地知道陆小曼根本不是一个肯相夫教子的普通女子,这也是梁启超为何会给林徽因写信说,他不愿意替梁启超和陆小曼证婚,并一再强调他们根本不合适。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之后,两人之间的浪漫很快褪去,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已经让他们无法享受浪漫。
徐志摩为了维持陆小曼婚后高额的花费,他只能身兼数职,在那个人均年薪只有五块大洋的情况下,徐志摩一年却能挣到几百块大洋,可即便如此,依然满足不了陆小曼的日常开销。

徐志摩为此只能节衣缩食,甚至连机票也只能买廉价的,结果徐志摩因为飞机失事而身亡,陆小曼从此之后外出交际,默默忍受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
后来陆小曼即便和翁瑞午的关系很近,但陆小曼也没有与其结婚,这或许是他对徐志摩最后的忠诚……
参考资料:《陆小曼传》、《徐志摩传》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