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宋哲元怒吼:我宁可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处决这5000名俘虏

飞鱼史记 2025-03-20 18:25:00

1928年8月25日,闷热的天气笼罩在陕西凤翔上空,几近令人窒息,好似在为时光吟唱一首悲哀的乐曲。

当地寻常百姓并不关心天气情况,他们争相前往城外的关帝庙附近,因为在这里将举行一场大快人心的处决行动,他们都想亲眼看看这些俘虏的下场。

随着一声令下,近5000名俘虏相继倒在了血泊之中成了亡魂,百姓没有丝毫悲伤,反而一片欢呼。

屠杀,一直都是反人类的恶劣行径,为何当地的百姓却为之欢呼?

下达屠杀命令的是时任陕西省主席的宋哲元,再如何处置这些俘虏时,很多人反对宋哲元的决定,可是宋哲元却当众怒吼:

我宁可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处决这5000名俘虏。

那么这些俘虏究竟是什么人,宋哲元为何又会做出这一决定?

西北五虎

宋哲元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的一个读书家庭,他的父亲宋湘及是个读书人,学识渊博且很有才华。

一门心思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宋湘及,根本不屑从事农事,以至于成婚生子之后便带着妻子外出谋生。

生逢乱世,哪有多少机遇?

宋湘及的坚持让年幼的宋哲元吃了不少苦,而父亲对读书的坚持,也深深影响着他,等到他17岁时,已经是当地颇有知名度的读书人了。

为了谋生,他返回家乡开始在私塾中任教,这一教就是六七年。

宋哲元除了读书之外,还喜欢武术,因为他并不想向父亲一样,而是想着有朝一日能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1907年,宋哲元考入北洋陆军第六镇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跟随北海镇总兵陆建章到了广东,任中军处委员。

武昌起义爆发后,陆建章调回北京,宋哲元也因此跟随回京,进而结识了冯玉祥,在此之后,他便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逐步达、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脱离了直系军阀系统,将部队改编为了国民军,宋哲元出任国民军第十一师师长。

在跟随冯玉祥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了西北军中的五虎之一。

督剿顽匪

1927年5月,宋哲元出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北路军总司令,从宁夏出发,跟随冯玉祥东征。

在进攻绥远、察哈尔的奉军时,被阎锡山阻挡,进而转战甘陕地区,让宋哲元想不到的是,当地的土匪势力实在太猖獗。

在众多的土匪势力中,为首的是党玉琨的土匪集团,他与宋哲元一样,曾经是冯玉祥麾下的军阀,在冯玉祥失利时,立即脱离而出自立山头。

他通过极其残忍的血腥手段,强取豪夺控制了凤翔地区大部分的土地和财富,俨然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党玉琨纵容手下剥削和压榨当地的百姓,使得人人怨声载道。

宋哲元无法忍受土匪势力占山为王,欺压百姓,他便将矛头对准党玉琨,发誓要还百姓一个安宁。

1927年11月,宋哲元出任陕西省主席,清除党玉琨的土匪势力已经刻不容缓,为此他决定亲自带兵进攻党玉琨。

凤翔屠杀

宋哲元是科班出身的军人,不仅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武器装备配给充足,党玉琨自然不是他的对手。

经过数天的激战,宋哲元攻克凤翔地区,击毙党玉琨部两千余人,投降的土匪更有5000之众。

该怎么处置这些土匪?宋哲元犯了难。

杀降自古都不人道,可是这些土匪在凤翔为祸多年,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早已经对他们恨之入骨。

放还是杀?

宋哲元为了赢得当地百姓的支持,他在军事会议上阐明了自己的意见:杀一儆百,杀众儆匪。

宋哲元的决定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都建议放他们一条生路,可是宋哲元却担心他们继续为祸一方,更何况甘陕地区还有数十股土匪势力,如果这次不加严惩,岂不是会助长土匪的威风?

在宋哲元的坚持下,他掷地有声下达命令:

我宁可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将这些俘虏处决。

这些土匪被处决后,当地百姓一片欢呼,而其他的土匪势力,看到宋哲元的手段纷纷选择投降,再也不敢在当地肆意妄为欺凌百姓。

后来有不少人站在人道主义的制高点来指责宋哲元的这次决定,以至于成了他人生中挥之不去的“污点”,那么您认为宋哲元的决定对吗?

参考资料:《宋哲元传》等。

(图网,侵删)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