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冀州与河北

燕赵时讯 2025-01-06 15:52:44

冀州与河北

作者:郭华

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大沽口炮台之间架设电线,试通电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提高政务效率,清政府正式使用电报传达政令。而电报的传输特点决定了它的文字必须简要,于是决定各省使用简称,其中直隶被称为“冀”。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不再是首都,原来作为畿辅之地的“直隶”失去本来意义,改为河北省,仍然简称冀。

毫无疑问,河北(直隶)简称冀,是因为历史上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古冀州。

世人皆知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但是,各种历史典籍中关于九州的说法并不一致。《尚书·禹贡》所载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尔雅·释地》所载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幽、营、荆。对比《尚书·禹贡》,增加了幽州和营州,而没有了青州和梁州。《周礼·职方》所载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幽、并、青、荆,对比《尚书·禹贡》,增加了幽州和并州,而没有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书·尧典》还有十二州的记载。然而,不论哪一种记载,都有冀州,而且冀州均名列第一,也就是所谓的“九州之首”。

由于九州只是一种地理上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划,因此涉及各州的辖境历来有不同见解,就连《辞海》和《辞源》的说法也不尽一致。关于冀州,我则更倾向于《辞海》的注解:古冀州“西、南、东三方都以当时的黄河与雍、豫、兖、青等州为界,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部”。

那么,冀州为什么会位居“九州之首”呢?

一种说法是,因为大禹治水从冀州开始。唐代儒学大师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说:“九州之次,以治水先后。”治水“首从冀起”。在大禹之前,所有主持治水的领导人,包括他的父亲鲧在内,采用的办法都是堵,当然都失败了,而禹的办法是疏。把水疏到哪里去呢?自然是疏到海里去,而冀州恰恰濒临渤海,自然要先从冀州开始疏导。虽然疏导洪水的工程,一直向上游延伸到今天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长江岸边的禹功矶,但却是从冀州开始的。这个观点被历朝历代广泛认可,宋朝苏东坡即认为:“河患冀兖为多,故禹行自冀始。”因此,禹划九州,冀州为首。

另一种说法,冀州为尧舜建都之地。《竹书纪年》记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我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中的尧、舜及夏朝第一位君主禹,均在冀州即位。与《左传》《公羊传》并称三传的《谷梁传》称:“冀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尧、舜和夏、周的都城都在冀州。孔颍达则说:“陶唐,帝尧氏,都冀州,统天下四方。”尽管当年尧、舜的建都之地不一定在今天的河北境内,却一定是在冀州境内,并且因为尧号陶唐,所以后人常借冀州及陶唐之名,思念贤明的君主。南宋诗人汪莘对当时的朝廷不满,在他的《贺新郎》词中写道:“览山川、冀州还在,陶唐何有。”

以上两个理由,足以支撑冀州“九州之首”的地位了。

冀州真正作为一级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设州,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建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十三刺史部),其中包括冀州。冀州的辖境相当于今天的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但由于当时的州一级作为监察机构主要承担巡视责任,并无固定治所。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方才将冀州刺史部设在登基之地鄗城(当时属高邑,今在柏乡境内),冀州开始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先后在邺(今临漳)、房子(今临城)等地。三国时期的曹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将冀州州治从邺迁到了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冀州的治所方才基本稳定下来。此时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虽然不及九州之首时的面积,但依旧在整个国家举足轻重。

首先是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杨雄称之为“洋洋冀州,鸿原大陆”。《三国志·魏志》中说:“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冀州是为国家出力的地区!“少陵洒泪成诗史,杜牧忧时托《罪言》。”唐朝诗人杜牧在其《罪言》中陈述:“山东之地,禹画九土,曰冀州……复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当年的冀州不仅有桑枣之饶,而且出产骏马,兵强马壮,可以想象是何等的水肥草美。

其次,正因为地处要冲,一马平川,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依照《三国志·魏志》的说法,冀州“土平兵强,英杰所利”,是“南北之冲,戎马之场,要害之重地”。东汉光武帝刘秀未登基时出巡河北,被王郎兵马追杀,一时狼狈不堪。落难之际只有信都太守任光打开城门迎接刘秀,并与和成太守邳彤一起分析局势,促使刘秀坚定信心,于冀州称帝,再续汉朝195年。以“神武皇帝”留名青史的北齐王朝建立者高欢,虽然祖籍渤海蓚县(景县),但六代之前即已迁往塞外。阴差阳错,最后起兵成功,成就帝业,居然也是在信都。

虽然历朝历代冀州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一个上演重头大戏的舞台,但冀州的辖区却在不断缩小。到南北朝时期,冀州隶属于北魏,辖长乐、武邑、渤海三郡,这和当年辖13个郡(国)相比已大大缩水。辖区缩小的原因形形色色。比如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四年(515年),冀州僧人法庆、惠晖于武邑、阜城起兵造反。法庆自号大乘,创“大乘教”。其“大乘军”迅速发展到五万多人,攻克阜城并斩杀县令。又于枣强大败州军,斩杀乐陵太守崔伯驎。然后回师北上,围攻渤海并克其郡城(南皮)。其残部最后渡漳水入瀛州(河间),焚烧了州衙。在北魏军队的合力围剿下,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此次起义延续了近两年,祸及冀、瀛二州的武邑、渤海、长乐、武垣四郡,后果惨不忍睹。起义平息之后,黄门侍郎元洪超作为钦差大臣来冀州巡视慰问。《魏书·元洪超传》记载:“大乘贼乱之后,诏洪超持节兼黄门侍郎绥慰冀部。还,上言:‘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镇遏海曲。’朝议从之,后遂立沧州。”元洪超认为冀州辖境太大,不利于管理,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划出冀州的沿海部分,再加上瀛州一部,设置了一个镇遏海曲的沧海之州——沧州,冀州从此再不沿海。

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冀州隶属于河北道,下辖九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冀州改为信都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恢复冀州,所辖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北宋划入阜城,元朝将阜城和衡水划出。清朝延续明朝的府、州、县三级建制,冀州隶属于正定府,衡水县重又划入冀州。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脱离正定府,成为省直管州。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取消府、州两级建制,冀州改为冀县。此时除州县合一的冀县之外,还管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上述六县组成了历史上最后的冀州。有意思的是,撤销时的冀州,居然和1155年之前,唐肃宗时期冀州管辖的六个县完全一致。

自天下有冀州开始,这六个县便隶属于冀州,直到冀州谢幕,始终不离不弃,称得上冀州的“铁粉”。

历史上有两个和冀州相关的插曲:一个是因为西晋“八王之乱”,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战乱纷扰,南朝宋太宗泰始中期,冀州曾经与青州一起,侨置于郁州(在今天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云台山一带)。另一个是公元319年(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曜迁都长安,建立前赵,在今山西省安泽县设置了一个冀州。公元329年,后赵开国皇帝、羯族的石勒攻灭前赵,前赵的冀州被废。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昙花一现,仅仅存在了十年的冀州。

公元1913年之后,雄踞一方的冀州不复存在,但在当初隶属于冀州的这片土地上,依旧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北洋政府取消府、州两级建制仅仅10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支部诞生在河北。全民族抗战时期,著名的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其核心地区都在河北,根据地的领导机关也都在河北。河北人民前仆后继,无惧牺牲,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河北的西柏坡。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从这里走入北平城。因此,河北人自豪地告诉世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9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市名冀州。于是,时隔80年,冀州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行政区划的序列中。虽然它不再领县,和历史上的冀州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没有人质疑它是古冀州的嫡系传承,它的血脉中流淌着“九州之首”的血液,甚至它的城区就叠压在古冀州的城头之上。2016年7月冀州又“撤市建区”,隔着美丽的衡水湖,成为衡水市的两个城区之一。而每当提起冀州,人们总是联想到儒学昌盛,人杰地灵;联想到沃野千里,铁马金戈。凭借五千年的底蕴和自信,新的冀州在古冀州的土地上大踏步走向未来。

“冀”字的第一个义项便是“希望”,应当在昭示河北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本文原载于《乡音》2024年第12期)

来源:乡音杂志社

资料图:夕阳下的衡水湖。陈康/摄

0 阅读:5

燕赵时讯

简介:网眼观天下,聚焦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