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郑事件,“秦伯”那么容易被烛之武说服不是烛之武太能干,而是“秦伯”自己心里早已经打定了主意。
早在伐郑之前的几个月,有一次非正式的会盟在翟泉举行,即现在的孟津平乐镇。这一次的会盟目的是为了“谋伐郑也”。有王室代表成员卿士王子虎,有鲁国、晋国、宋国、齐国、陈国、秦国。这次有秦国。不过除了鲁国来的是国君鲁僖公,其他人都不是国君。秦国来的是秦小子慭,是秦穆公的儿子。
接下来的事都知道了,就是“晋侯、秦伯围郑”。但是烛之武一个离退干部说了几句话就把秦晋联盟给瓦解了。从郑国来说,郑文公的大患去掉了,烛之武保住了离退干部的待遇,而秦穆公为什么这么听烛之武的话?因为烛之武句句说到了秦穆公心坎儿上。
“焉用亡郑以陪邻”?秦国和郑国又不接壤,灭了郑国秦也得不到好处,但是晋国就能得到郑国的土地而向东扩充。这样一来,晋国必然“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边有所得,必然期望西边也能有收获,那就只能从秦国获取土地了。秦国等于是帮着晋国扩大疆土还要再搭上自己的利益。况且晋国向来是个无信的国家,比如晋惠公答应给的土地没给,答应在秦国受灾的时候帮秦国也没帮。
秦穆公和郑国结了盟,还留下三位大夫帮着郑国守边境就自己回去了。而晋文公只能狠狠地对舅舅狐偃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秦国的联盟,我们暂时还不行。
原本是秦郑结盟而帮着郑国戍守的秦国将军杞子送信回国了,告诉秦穆公,“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国君快派军队来,我已经取得了郑国的信任,能掌管他们都城的北门,我们秦军来了一定可以一举攻下郑国。
殽函之战秦穆公输得惨惨的。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秦晋从此开始进入对战模式。第二年春秦晋战于彭衙,在现在陕西白水县东北,秦军败。当年冬,晋又伐秦。第三年秦穆公亲自率秦军伐晋,抱定破釜沉舟之心,取晋地王官,即现在山西闻喜县西。秦穆公回师的时候从茅津渡河,封殽函之尸而还。第二年,晋国又出师王官驱逐秦国戍族,夺取王官。
秦穆公和晋文公是姐夫与小舅子的姻亲关系,也是翁婿关系。秦穆公也曾经是晋国最坚定的盟友,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两位公子回国即位。并且在晋惠公时帮助过遭遇饥荒的晋国。但秦国想东进,想争霸中原,就势必要和晋国撕破脸争要地。否则过不了晋国这一关,秦国就没办法向东。这也是秦国和晋国从秦晋之好变成战争双方的根本原因。
其实春秋时期最有实力的诸侯霸主晋国也实属不易。八十多年之后,晋国为了维持霸业,在晋景公时期和齐国发生鞍之战。晋国大胜齐国,保住了霸主的地位。但同时南方楚国就开始攻打晋国的盟友,给晋国以压力。晋楚争霸中原的郑国、陈国常常成为牺牲品。晋楚刚有弥兵止战的意思,秦国又开始找事。晋楚结盟谈了两年,秦国不是联合白狄攻打晋国,就是怂恿撺掇狄人给晋国制造麻烦。
等晋国和楚国终于息兵罢战,秦国就按捺不住要从晋国手里争夺东进之路的主导权。当时的国君秦桓公和刚即位没多久的晋厉公彻底决裂。晋国对秦国发表了秦秋历史上最长的外交绝交辞令。之后秦晋之间发生了麻隧之战,麻隧就在渭水以北,泾水以东。麻隧之战秦国惨败,被打击得数世不起。
沅汰,《沅汰博物馆》主编,历史作家主要作品:《高澄传》、《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龙凤传奇》,《博物馆里的汉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等。